《有无相生》课件
常见的中医术语
在中医的术语的方面的理解上,我们往往都是一知半解的。下面就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做一些相应的了解。
舌脉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甚至全无血色者,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症或气血两亏。红舌:舌质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主热证。绛舌:舌质较红舌更深,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多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木舌:由心脾积热上冲所致,多见于小儿。证见舌肿胀,木硬满口,不能转动,无疼痛。舌謇:又名舌涩。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证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
黄苔: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一般主里证、热证。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灰苔:即浅黑色苔,常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黑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疫病严重阶段。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指之可去。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黏液,称为“腻苔”。
光剥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滑如镜,称为“光剥苔”。其主病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花剥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此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游走性舌炎”。平脉:指正常人的脉象。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里证,亦主虚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实脉: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挺然指下。主肝胆病、诸热、痰饮、疟疾。促脉: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痛。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脏器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唇焦口燥:唇干燥呈焦色,口中干燥。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面赤潮热: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倦怠乏力:精神疲倦,浑身无力、少气懒言。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表情淡漠: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火荣润之感。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现为容貌憔悴。
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如角弓状。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心中懊憹: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安叫“躁”。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证。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嗜睡:指病人昏昏多睡,难以自制。精神恍惚:至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萎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一身尽肿:全身水肿。
疼痛目赤肿痛: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头项强痛:头部和颈项部疼痛,板滞而不灵活。头重如裹: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带捆裹的感觉。头痛绵绵:痛势不剧,但持续疼痛。头昏目眩:头晕眼花。项背强硬:颈项连及被服强直不适。胸闷胸痛:胸部闷胀疼痛。胸脘痞闷:中上腹部胀满发闷。心痛彻背: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腹痛喜按: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腹痛拒按:腹部疼痛,因按、摸而疼痛加重或不舒而拒绝按之。
痛无定处:疼痛无固定的位置。乍痛乍止: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腹部板硬:腹部坚硬如板状。绕脐而痛:环绕脐周疼痛。嗳腐泛恶:消化不良,嗳出酸臭味。腹痛肠鸣:腹部疼痛,肠道蠕动作声。少腹急痛:下腹部疼痛较剧。腰酸背痛:腰及背脊部酸楚作痛。腰膝酸软:腰部酸楚,膝软无力。屈伸不利:关节屈伸受限、活动不便。
咳嗽与痰痰多喘息:痰多同时出现张口抬肩,呼吸短促。咳嗽气促:咳嗽伴有呼吸急促。咳嗽痰多:咳嗽伴有痰多。咳痰不利:痰不易咳出。久咳不愈:咳嗽时间很长,仍未痊愈。痰气壅塞:因痰多,咯出不爽而造成呼吸困难。痰黄黏稠:咳出的痰色黄、质黏、厚。喉中痰鸣:喉中有痰色鸣响。痰涎壅盛:痰液唾液甚多,向外涌出。咽燥声嘶: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寒热发热恶寒:发热怕冷。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四肢厥冷:四肢冰冷。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寒战鼓慄:冷得发抖。烦热:发热的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壮热:指实证出现的高热,一般属温热再气分的热型。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热重寒轻:发热较发冷重。
皮肤粘膜盗汗:睡眠时出汗,醒时即止,多为阴虚。自汗: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白昼时时出汗,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汗出如油: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状如油样黏腻。冷汗淋漓:汗出深冷,淋漓而下,多为忘阳。动则汗出:稍活动后汗出较多。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斑疹: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扪之不碍手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之碍手。疱疹:高出皮肤,呈水泡状,内有水液。紫癜:皮色紫,成片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痈疽:痈分为内痈和外痈,内痈相当于西医学各脏器的脓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体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疽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有头疽即发于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无头疽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疔疖:突起跟浅,色红而痛,出脓即愈者为疖。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者为疔。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紫暴露。
呼吸动则喘甚:活动后气喘加剧。少气:即气虚不足。表现为气息低微,说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短气:呼吸短促而不想接续之意。气急发喘: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呼吸衰微:呼吸无力而微弱。点头呼吸:呼吸困难,吸气时头稍抬,呼气时头稍低,如点头样。张口抬肩:呼吸时口张开,二肩抬起,是气喘的表现。心悸: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二便便溏腐臭:大便溏薄有腐臭味。里急后重: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及待,称为“里急”。大便时窘迫,但排出不畅,肛门有重坠的感觉,称为“后重”。虚坐努责:便意频繁,但排不出大便。大便难行:有便意感但解不出。泻下清稀:大便泄泻如稀水。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便冷不臭。下利清谷: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大便脓血:大便中夹有脓血,多见于痢疾。五更泻:每于清晨天未亮之前肠鸣腹泻。多由肾阳虚、脾阳不振所致。小便清长:小便色清而量多。小便短赤:小便短少,色偏深,或色红。尿频尿急:小便次数多,而且一有尿意,即急迫想解。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遗溺:指小便不鞥随意控制而排出。
饮食食已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带有饱滞之感。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状。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食后昏困:又称饭醉。进食后困倦,神昏欲睡。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到饥饿,进食量多。饥不欲食: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渴不欲饮:口渴却不想饮水。
夜寐卧不入寐:睡在床上而不能入睡。彻夜不寐:整夜睡不着。时寐时醒:一会睡着,一会醒着,形容睡的不熟。少寐梦多:睡着的时间少,而睡着的时候做梦较多。梦多易醒:睡觉时多梦而且容易醒。少睡即醒:睡着时间少,一会儿就醒来。躁扰不卧:烦躁不安,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