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为纲,实践为要———《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角在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基础性知识。之后涉及到的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本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为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打下基础。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欠缺,但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遵循“实际为纲,实践为要”的原则,主要通过观察、操作、验证,总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从而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理解“角”这一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图形加以“模型化”,并会灵活运用角的特点加以解决生活中找角的问题,从而提升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深化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案例描述]片段一:看角(新课导入)媒体展示角。先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从而自然地引出剪刀、三角板、足球门架;再出示有角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角的某些特性;然后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国旗、钟、扇面的实物图,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一种模糊的印象。师:角是怎样的?您能举例说说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吗?生:教室的墙角生:课桌的桌角生:门上也有角生:窗户上......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棒!那到底怎么样的图形我们才能称它们为角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角的初步认识片段二:摸角(实践为要)师:拿出三角尺或课本,找找角生:找到了,课本上有很多的角生:三角尺上的角也找到了!师:那么请同学们摸一摸这些角,互相交流一下感受。(几分钟过后)
师:有谁想说一下摸角时有什么感觉?生:头尖尖的,很刺人生::两边很平、很直。生:角摸起来很滑!生:扎手!......片段三:做角(1)用师生提供的材料做出尽可能多的角。如让学生用角操作器做一个和数学书上的角一样大的角;或让学生用方形的纸折角;或由同桌合作用线做成角。……(2)交流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做的情况。(3)在课件中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片段四:识角师:同学们,我们自己身体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角呢?它有吗?请同学们为角的各个部分起一个好记又好听的名字!(用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生:这里很尖的地方,叫尖点!生:这里是两条直线生:就叫点和边生:叫起点生:是线段......师:同学们,我们摸摸这里,最上面的这部分我们叫它什么啊?(摸着自己的头顶)生:头顶师:对了,我们有自己的头顶,那角呢?有吗?生:有,这里这个尖尖的地方生:我们叫它头顶点~生:就叫它顶点!师:对了,我们称这个点叫做顶点,这两条线叫做边!片段五:画角让学生画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1)让学生先尝试板演;(2)再用多媒体示范画角;(3)展示学生作品。
片段六:比角让学生比较课件上的两个角的大小:短边角小、短边角大、边相同但角不相等、边不同但角相等等几种不同情况。师:这两个角一样大吗?(角相等,但边不一样)生:不一样,那个边长的角大一点生:一样,因为看起来很像......动画演示平移结果,完全重合。师:一样吗?生齐答:一样师继续演示,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本节课初遵循着“实际为纲”的原则,以学生司空见惯的校园情景引入,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初步感知抽象的角的概念,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的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并且通过紧接着出现的发现角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便于把握住这个教学的起点。当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说给同桌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人人体会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但是有点不足的是,学生的表现欲,会随着寻找的过程中转换成兴奋的情绪,从而导致一讨论起来没完的情况,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自身应该不时的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他们适当的方向引导,不能偏离了主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为要”活动:摸角,做角,识角,画角,比角,通过这些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切实的操作来完成对角的认识,以及形成角的概念。《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在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做角的环节中,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纸折一个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在画角的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画角,交流画角的经验,比谁画得好,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日益加快,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本课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小学生对图像的认知更加深刻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来展现新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实在。不过,再教学中,有一点值得我去思考,由于多媒体的应用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特别强大的效果,往往会使得学生过分的专注在多媒体中,而有意无意的降低了学生思维的运算速度,尤其是一些喜欢开小差的学生,往往沉浸在色彩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自己好好的把握住这个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某些行为将其引回我的讲课上来,例如有意的提高声音的响度,有意的制造几秒钟的沉默时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同,以此来引回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一些肢体语言的应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曾经制定过一些语言规矩的班级,那就更加容易引回了,例如:“小眼睛(师),看黑板(生)”等等。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对此,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应该更大尺度的放手,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实验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根据学生自己学习新事物的认知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知识更好的构建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使之印象深刻。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