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二、学情分析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7)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二、说学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三、说学法: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五、说教学过程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学生情况分析
角对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加上农村孩子由于接触事物少,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 3、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从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场景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直接导入课题,了解学生的起点。 1、首先老师直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角”。你认识吗?说说你认识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此时教师不需要发表评价。 2、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老师把校园图中的四个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同桌、邻桌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如果说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角对角的认识。 1、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找生活中的角。 (1)指一指主题图中的角 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主题图上的四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判断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 这里出示五个图形,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让学生说说理由。(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在练习纸上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找主题图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老师这也有一副美丽的校园图,你能在这副图中找到数学中的角吗?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5)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学生,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学生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小组活动后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这时教师总结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角的大小 (1)制作一个角 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用手中的彩色笔画一画,或者用其他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来制作角的,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用制作的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 老师也制作了一个角,这个角能活动,叫活动角。学生也用老师发下的材料(吸管和图钉)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展示两个大小不一的角,说说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一个角大,一个角小。 教师总结:角有大有小,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角,那么这两个角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学生会想到把两个角重叠起来,把一个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较大小。(这里采用了活动角这个学具来比较角的大小是有一定目的的,有目的地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表扬,并让同桌同学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吸管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吸管拉长点,角的大小变了吗?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动手画一个角。 学生观察教师画角,并说说怎么画角,然后按照学会的方法自己动手画角。
(三)最后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我认识了角 生:我学会了折角 生:我学会了画角 生:我学会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生:我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2条边 …… 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认识它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边 边 整节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