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2 非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2 非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ID:988659

大小:578 KB

页数:49页

时间:2022-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者背景】李煜亡国后,极其后悔和痛苦,“愁恨”成了他词作的主题。此词写作年代虽然难以考定,但一般认为是后主降宋后所作。 【主旨感悟】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愁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抒发了作者亡国后的离愁别恨。 【艺术鉴赏】1.布局别致。《相见欢》上片写林花、寒雨、风,下片写胭脂泪、人生、水。比喻中夹杂着议论,看上去觉得互不相干,读完了又觉得血肉相连,有景有情,如泣如诉,把一个丧失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上片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太匆匆”三字则是议论。照理来说,季节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变化,不会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但因人的心境不同,其对客观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现在当他留恋故国家园时,就责怪春红离去太匆忙,夹叙夹议,景中有情,以情布景,使无情之景变成了有情之物。第三句也不是纯粹写景,写景之余,加上了作者的主观评论——“无奈”,这样上片虽未提及人的活动,但处处感觉到作者的身影就在眼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比兴手法的运用。《相见欢》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有正比,也有反比,每一个比喻都十分准确、生动,使作品中的形象显得更突出,更完美。例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朝”“晚”二字相对,形容风雨来得频繁,摧得春花凋零。“林花”“春红”暗指被俘以前的宫廷享乐生活,这种欢乐对李煜来说很短暂,好景不长,所以“太匆匆”。与此相反,人生的恨却同江河东去一般,长得没有尽头。一短一长,首尾相照,深沉悲切,催人泪下。 “林花谢了春红”是比喻南唐的灭亡,“水长东”象征着人生长恨、春去花谢和大江东去,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阻挡,选择这样的事物来抒发消极的心绪,不仅贴切,而且很有生活气息,给人美的感受。尽管读者对作品的体会有深有浅,但既可以单纯地欣赏词中描写的景色,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而获得别有风味的艺术感受。 (2010年高考辽宁卷)(原文在庄子《尊生》上)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答案】(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及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据何在。3.体会墨子“非攻”观点,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1.如何理解墨子“非攻”的含义?“攻”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侵略战争,即以强凌弱,侵犯攻打无罪的国家。所以,“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墨子主张“兼相爱”,墨子认为“攻”是最大的不相爱,也就是最大的不义行为。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纷争,相互攻伐剧烈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墨子“非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过安定生活的善良愿望。 2.墨子认为战争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3.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战争对人的损害最惨重,罪过最大。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4.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的战争吗?为什么?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5.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使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 6.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反复说明天下的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的?文章第二段反复说明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作者先由一项死罪说起: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这一点同样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由此推广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以此说往”,即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根据这个道理类推。 杀害十个人有十倍的不义,有十项死罪;杀害百人有百倍的不义,有百项死罪。天下君子都认同这种推理。对这些罪行,他们都加以指责,称之为不义。但是,“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攻打别的国家,常常导致伏尸数万,流血成河,按照前面的推理这是最大的不义,然而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谴责,反倒赞誉之,称之为义。这种鲜明的自我矛盾,说明他们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那些君子们确实是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才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了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那就无从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的行为了。“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一大段话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君子们分辨不清义和不义。 假如一个人见了少一点的黑色说是黑色,见了多一些的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按照这一道理,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杀一人、杀十人、杀百人等),天下所谓君子们还知道去指责他,可是有人做了最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就是攻打别的国家),天下所谓君子们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那么这些君子们一定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区别了。 总之,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件事情上,天下的君子们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所以墨子说:“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7.文章是如何层层推进逐渐揭示文章主旨的?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进入人家的园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听说的事情。人们指责这个小偷,执政者抓到这个小偷就要惩罚他,因为他的行为损人利己。对作者这一认识,人们是不会有疑问的。由这样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里进了一层。 比起偷桃子李子来,偷鸡狗猪对人家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仁不义就超过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过也就更重了(这里“不仁”与“不义”一致,墨子常混用“仁”“义”二者)。这一推进合情合理。此外也可以看出,文章所说的不仁不义就意味着损害别人。“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是再进一层,说明进入人家的牛马圈偷取人家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鸡狗猪之类,罪过也更重了。“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这是紧接着再推进一层,已经悄然逼近自己的主题了。杀害无辜之人,夺取他的衣物,其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牛马,罪过也相应地更重了。在这样一层层推进的前提下,作者揭明了自己的主题:“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 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原来作者前面说了这么多,目的是在批评攻打别人的国家。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8.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文章主旨的表现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作了层层铺垫。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 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 【答案】C(确实,的确) 【答案】C 【答案】BD(BD都是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所用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从而誉之,谓之义D.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C(AC都是省略句) 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园圃,偷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指责他)B.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到他就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损人利己)C.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损害别人越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不仁义就会更严重) D.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现在至于大的发展到攻打别国,君子们却不知道加以指责是不对的,跟在后面加以赞扬,说它是义)【答案】D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6~8题。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答案】B(A组,厉害、严重/超过、胜过;B组,均为解释、说明;C组,名词,分别/动词,区分;D组,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答案】B(A组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B组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组介词,根据/介词,因为;D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8.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本段开头首先由一项死罪说起,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B.文章接着推论,如果杀人越多罪越大的话,那么攻打别人的国家当然是最大的不义了,然而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非之”说明那些君子确实是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C.“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一段运用比喻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君子们分不清义和不义。 D.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当今世上的“君子”分辨不清“义”与“不义”。【答案】C(“比喻”应为类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