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主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之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这里我觉得墨子有点矛盾,既然他已经兼爱,尚贤了。那君主的骨肉之亲如果有才能也不能用吗?)他认为对于有才能的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也就是说,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只要是有才能也应该安排在重要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这就可以造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局面。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士,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怠慢贤才、忘记良士,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可见,墨子很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实这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墨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也很适用。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贤人,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在美国微软公司,发现和选聘最优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这也充分证实墨子的尚贤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孔子也曾提出“选贤举能”这个观点。但孔子的举贤才的具体要求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使官可常贵,以更好的巩固世袭特权。而墨子的尚贤明确提出“贵贤罚暴,勿以亲戚兄弟之所阿”,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孔子与墨子观点不同的原因是两者所代表的阶级不一样,孔子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墨子则代表了劳动小生产者的利益,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二人对世袭制的看法。尚贤其实是墨子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只有任人为贤,而不是任人为亲才能做到真正的兼爱。由此我想到了咱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国情还无法达到和谐社会,如果有一天社会上的什么潜规则还有靠关系吃饭的情况消失了也许中国离和谐就不远了。墨子还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他认为,“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意思是,现在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乱。
墨子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厚葬的过程又使能够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以前的厚葬所指的不光是对金银器物的埋葬,还有人殉,这就会大大的降低社会生产率,也违背了墨子的“兼爱”观。所以墨子强烈反对厚葬,他提出“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处罚之法,将奈何哉!”君王杀人殉葬,多则几百,少则数十;将军和大人杀人殉葬,多则几十,少则几个。这是墨子对当时存在的杀殉的残酷行为进行的最直接的揭露和控诉。我们三个人主要讲了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节葬,和非乐。墨子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墨子希望国家富足,人民繁庶,政治清明。但是当时许多统治者对内奴役剥削人民,使无数的人民饿死冻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兼并其他国家的土地,使无数的人民病死战死。这些现状与墨子的希望大相径庭,所以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葬,和非乐这些观点来表达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