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4.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二、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三、教学思路:1.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2.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3.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3段)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4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朗读课文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1.释义并翻译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2.朗读指导(1)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2)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3.翻译指导: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4.概括本段内容:1)找出中心句2)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3)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4)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二)第二段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三)第三段4
1.释义并翻译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2.朗读指导:1)排比句读出气势2)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3.翻译指导: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4.概括本段内容:1)用文中的句子简答: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2)概括段意: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四、规律探究1.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2.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4
五、作业布置:1.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2.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