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划线字注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定语后置) 2.先自度(duó)其足先:首先。 度:测量。 3.而置之其坐而:连词,表示承接。 置:放置,搁在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4.至之市而忘操之至:等到,直到。 之:到……去,往 操:携带。 5.已得履已:已经得:得到;拿到。 履:鞋。 6.及反 乃:于是,这才。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7.吾忘持度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8..市罢遂不得履市罢:集市散了。 遂suì:于是。 .9..曰:说10.宁信度,无自信也”宁(nìng):宁可。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11. 何不试之以足?” 以.:用以。 11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11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1.楚人有涉江者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3.遽(jù)契(qì)其舟遽--急忙,立即,匆忙。契--用刀雕刻其:(指示代词)那。4.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坠--掉下。5.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6.求剑若此若--像。求--寻找。7.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8.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代词,代“剑”。其:他。9.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10.舟止.止:动词,停止。11.而剑不行.行:前进。12.不亦惑乎.亦:也。《刻舟求剑》【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道理: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11
《梵天木寺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词解 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1)钱氏据两浙时据:统治,割据。(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于:在。 (3)方两三级方:才。级:层 (4)钱帅登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5)患其塔动患:嫌,担心其:这个。(6)匠师云:匠:工匠。师:师傅。云:说(7)乃以瓦布之:布:铺。(8)故如此故:所以。如此:这样。 (9)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乃:当“于是,就”讲。初:从前,当初 (10)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 使:派。之:的。 (11)贻以金钗贻:赠给(yí)。以:用。(12)问塔动之因之:的。(13)此易耳此:这,指塔动之因。易:容易。耳:语气助词,啊。 (14)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qì)。 (15)便实钉之实:使……结实,使动用法(词类活用)。钉:用钉子钉(同上)之:木板。(1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塔:塔身。遂:于是,就。(17)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弥束:紧密约束。弥:紧密。 (18)六幕相联如胠箧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19)人履其板履:走,踩踏。(20)人皆伏其精练皆:都。伏:同“服”,佩服。(21)六幕相持相:相互。持:支撑。11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为塔的晃动而感到担心,工匠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有办法,匠师就让妻子秘密地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喻皓的妻子,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解析】 【笑】写出了喻皓认为这件事很简单,从侧面突出了喻皓本领的高超。以及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怕别人知道他的无能,表现出他的难堪和良苦用心,还从侧面描写出了他的要面子。11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解释字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生子方虫庆州界:庆州地域生:生长出了(动词)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为:成为之:的害:危害 忽有一虫生一虫:一种昆虫 如土中狗蝎狗蝎(xiē):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喙有钳其:它的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千万蔽地蔽(bì):遮盖 则以钳搏之 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以:用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之:代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 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 旬日:十天皆:都尽:完 岁以大穰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旧:过去曾:曾经之: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谓:叫,称作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注:子方即为子方虫11
《以虫治虫》译文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野里的庄稼的危害。忽然又有一种虫子出现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千千万万,遍地都是。(它们)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搏击它,(子方虫)全都被砍成(成为)两段。十天后,子方虫都死了,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旁)不肯”。 重点句分析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出现了一种昆虫,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它(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而庄稼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11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下注释 一屠/晚归屠:宰杀畜牲,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的人。止(只)有/剩骨止:通假字,通“只”。缀行/甚远缀行zhuì:紧跟着走。缀,连接。这里有紧跟的意思。屠大窘窘jiǒng:无路可走的境地。这里指危险。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指往旁边看。苫蔽成丘shàn: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蔽,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乃:于是,就。倚yǐ:靠。眈眈相向dān: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shǎo:一会儿。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目/似瞑瞑mǐng:闭眼。意暇甚xiá:神情悠闲得很。暇,空闲。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suì:从隧道过去。止露/尻尾尻kāo:屁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寐mèi:睡觉。狼/亦黠矣黠xiá:狡猾。而/顷刻/两毙顷刻: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增/笑耳耳:罢了。 11
《狼》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例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11
《论语八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则也是讲的学习方法。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这则讲的学习态度。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这则讲的是教导方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