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教学设计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进行“汉外比较”,使学生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重点是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二、课堂活动指导2.1 课本课堂活动●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这个课堂活动以外国人说汉语常常出错的“音节的声调、词语的搭配、名量词和动量词”三个问题,引入对汉语若干特点的讨论。一、课堂活动步骤(1)阅读或表演。请学生阅读课文,或者在课堂上模拟中外人物,现场表演这三个故事的情景。然后讨论,鼓励学生开放式思维,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讨论意见分别列在黑板上作为分析时的参考。(2)分析和讲解。教师应分别讲解外国人说汉语时闹笑话的原因。故事“杯子?被子?”主要说明汉语“声调”的重要;“男狗?女狗?”主要说明汉语的词语搭配特点;“我给了他一刀?”主要说明汉语“名量词、动量词”的用法。(3)举例和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闹过的笑话或者犯过的错误,想想是汉语的什么特点影响了外语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了解汉语和外语的区别,加深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二、相关知识补充(1)声调。声调是汉语等少数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是依附于音节(汉字)的音高变化。音节(汉字)的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不但对外国人来说声调是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困难,对于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调也是一个难点。(2)词语搭配。不同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看起来相同,其实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合。除了教材上提到的“男、女”与“male、female”的区别之外,又如汉语的“大”也不完全等同于英语的“big、large”等。如汉语可以说“年纪大”,英语里年龄却不能用“big”或“large”修饰;而英语“agreatcity”,在汉语中可以译成“大城市”。11/11
(3)量词。量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词类,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汉语在表示名物的数量时一般要在名词前面加上“个、本、辆、件”等名量词。名量词与名词有各种习惯性搭配,如“狗、鱼、蛇”用“条”,“猪、牛”用“头”,“马”用“匹”,“鸟”用“只”等。使用什么名量词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如“条”一般用于长条形的物体,如“鱼、路、标语”等;“张”一般用于能展开的较薄的物体,如“纸、地图、照片”等。但也有一些量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什么道理,比如为什么“牛”论“头”,“马”却论“匹”。汉语也有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如“给了一刀、踢了一脚、看了一眼”等,但都出现在动词后面,是表示动作的量,“刀、脚”实际上也变成了量词,即动量词。典型的动量词还有“去过一次,叫了一声”等中的“次、声”。此外汉语中还有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的量词,如“等了一会儿,玩了三天”等中的“会儿、天”。2.2 补充课堂活动●我教老外学汉语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分析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不恰当而造出的病句,了解汉语几组虚词的作用。活动可以分以下几组进行:(1)“不≠没”,“又≠再”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①来中国以前我不学过汉语。②我眼睛近视,所以昨天不看见你。③我一直对战争片没感兴趣。④她的男朋友以前没抽烟,没喝酒。⑤他才丢了钱,昨天再丢了书。⑥今天我再发烧了,还不能去上课。⑦我没听清楚,请又说一遍吧。⑧别着急,又等一会儿他就会回来。11/11
汉语缺少词的形态变化,即动作的时态主要不是由动词本身来表示,而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或上下文中特定的词语来表示。汉语中有一部分副词在意义上大体相同,区别就在于有的只用于已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则要用在经常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副词“又”和“再”、“不”和“没”。上面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注意句子中动作发生的时间而用错了副词。如①、②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没”;③、④两句表示经常性的情况,应该用“不”;⑤、⑥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又”;⑦、⑧两句表示未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再”。(2)“或者”还是“还是”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①你用汉语还是英语讲都可以。②他每天晚上12点还是1点才睡觉。③你喝点什么?啤酒或者可乐?④你们是明天回国或者后天回国呢?汉语里有一部分虚词的用法要受到句子类型的限制,比如连词“或者”和“还是”就是这样。而外国学生在使用这些虚词时,常常忽略句式的区别。所以这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不同句式中选用的连词不当。如①、②两句是一般陈述句,不能用“还是”,应该用“或者”;③、④两句是疑问句,不能用“或者”,应该用“还是”。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可以把“或者”用在选择问句里,这里指的是普通话的情况。(3)让人头疼的“了、着、过”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①在一个村子里住一对老夫妻。②她马上拉妈妈的手到小卖部里去了。③妈妈拉自己的儿子上楼了。④他们正吃饭着的时候外边下起雨来。⑤我看见老师正在操场跑步着。⑥哥哥跟弟弟正在房间里拼命吵架着。⑦我昨天感冒了,老流了鼻涕。⑧以前我几乎每年的冬天都得了感冒。⑨我很小就发现了我喜欢中国。⑩吵架过后,他请求了我原谅他。11我在大学学习时打乒乓球过。12来中国以后我一次也没有回日本过。13他长这么大从没有谈恋爱过。11/11
汉语里“了、着、过”这几个时态助词(动态助词)是最能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虚词。但是因为很多外国学生的母语中都没有与“了、着、过”对应的词,因此这些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该怎么用,就成了最让外国人头疼的问题。上面这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①、②、③几句中的动词后该加上“着”;⑦、⑧、⑨、⑩几句中的动词后不应有“了”;④、⑤、⑥几句中的“着”应直接放在动词(吃、跑、吵)后面;、、几句中的“过”应该直接放在动词(打、回、谈)的后面。由此可见,汉语“了、着、过”的用法各不相同,并且非常复杂。请同学们思考其中有什么规律。此题只是给学生一些汉语语法的印象,不需要让学生找出严格的答案,教师也不必给出解释。三、专题知识扩展3.1 语言“语言”是个总称,其实人们能够说得出的语言无非是汉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具体的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大略的统计——约5000来种。这几千种语言中使用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印度尼西亚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日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旁遮普语、朝鲜语、泰卢固语、越南语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一是从语言的主要功用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之所以能生存,就因为彼此能合作,而人们在合作中相互交流信息就是要靠语言这个工具。语言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人思考问题,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还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最终也都是通过语言(特别是书籍等语言文字资料)加以保存的。二是从语言的客观存在看。所有语言都是有声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是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也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体。三是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口语”就是人们嘴里说出的话,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所有的语言都一定有口语;“书面语”是将口语提炼加工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形式,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书面语。11/11
从语言的“历时”演变(也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的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就可以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也叫作“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顾名思义,就像人有代代相承的亲属关系和家谱族谱一样,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同宗异族和远近亲疏的关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或者说根据语言的亲缘关系对语言进行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是个层级系统,通常从大到小分别叫作:“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其中最大的类叫作“语系”,属于同一个语系的语言都有古老的共同来源。人类语言最主要的语系有七、八个(也有分更多的),其中“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是两个最大的语系。二者除了地域分布不同外,在语言特点上的主要区别是:汉藏语系的语言都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印欧语系语言都没有;印欧语系的语言都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藏语系语言基本上都没有。语系下一级叫作“语族”。比如印欧语系下面就分成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拉丁(罗曼)语族”等。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来源,相似点也更多。语族下面就是“语言”(中间还可增加“语支”一级)。比如日耳曼语族就包括“英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佛莱芒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等,这一级牵涉到语言与民族、语言与国家的关系。语言再往下则是同属于一个语言的方言和次方言(土语),比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方言之间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别就更小。从语言的“共时”状态(也就是语言同一历史阶段的状况)的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就可以建立“语言的形态分类”,这也是最主要的“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其中一种主要的分类结果就是把人类语言分成“形态语”和“孤立语”,或者分成“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大致说,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就是“形态语”和“综合性语言”。形态语中又包括“屈折语、黏着语、多式综合语”等小类:屈折语主要是句子中某些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典型的如德语、俄语;黏着语主要是句子中某些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为附在词前后的语素,典型的如维吾尔语、日语;而多式综合语则是句子所有成分都通过一个复杂的词来体现,如某些北美印第安语。汉语则是属于没有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和“分析性语言”。也有人认为,英语虽然在词形变化上看属于形态语,但在语序和虚词的作用上看,又接近分析性语言。3.2 汉语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在海外也有许多人作为母语或外语使用。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形成的年代无从考证,但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近千年来以汉语的北方方言为基础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跟其他语言(主要是印欧语言)比较,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11/11
一、汉语在语音上的特点,最主要有两条。(1)汉语有声调。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中“七、齐、起、气”,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q”,韵母都是“i”,但声调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也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由于普通话中的声调只有四个,所以它负载的区别意义的任务就比声母、韵母重得多。(2)汉语音节性强。汉语的音节是基本的表意单位,一般说来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音节之间界限分明。汉语的音节构造简单而且有规律,每个音节都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二、汉语在词汇上的特点,最主要有两条。(1)双音节词占优势。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中,双音节词占70%以上;不过如按照口语词语统计,则单音节词较多。(2)合成词占优势。在汉语双音节词的构词上来看,世界语言中三种主要构词方式“派生、重叠、复合”在汉语中都存在,其中又以复合式合成词为主。三、汉语在语法上的特点,最主要有三条。(1)汉语不是通过谓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时、体、态”的语法意义,也没有像印欧语言那样的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的区别。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汉语谓语动词的语法意义是靠一套表示时态的助词(如“了、着、过”等)和表示语气的助词(如“了、呢、吗”等)来表现的。(2)汉语没有通过名词词形变化表示的“性、数、格”的语法意义,而特别突出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改变。(3)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自由。一方面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有形态语言那样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另一方面汉语里几乎任何一个实词或主要词组,只要加上一个句调就能成为句子。而且汉语的句子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四、参考文献链接●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比如人类的特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认出来的。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11/11
拿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就会发现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者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者此无彼有。●吕叔湘(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这样的语法(指有形态的语法)当然也有它的巧妙之处,可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走这条路,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一直传到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方向。而且说老实话,我们说汉语的人还真不羡慕那种牵丝攀藤的语法,我们觉得到处扎上些小辫儿怪麻烦的,我们觉得光头最舒服。可是啊,习惯于那种语法的人又会觉得汉语的语法忒不可捉摸、忒不容易掌握。那么,究竟哪种语法好些呢?这就很难说了。一方面,任何语言都必得有足够的语法才能应付实际需要,无非是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儿,那种方式少点儿,有的恰好相反罢了。因此,从原则上说,语法难分高下,正如右手使筷子的人不必看着“左撇子”不顺眼。可是另一方面,在细节上还是可以比较比较。比如,同样是有动词变位的语法,英、法、德、俄语里边都有好些不规则的动词,这就不如世界语,所有动词都按一个格式变化。又比如,某些语言里名词变格是适应句法上的需要,可是附加在名词上面的形容词也跟着变格,不免是重复,是不经济。(像拉丁语那样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分在两处,那么,形容词的变格就又有必要了。)拿汉语的语法来说,经济,这不成问题,是一个优点。简易,那就不敢贸然肯定。从小就学会说汉语的人自然觉得简易,可是常常能遇见外国朋友说汉语,有时候觉得他的语句别扭,不该那么说,该这么说,可是说不出为什么不该那么说,该这么说。可见我们在许多问题上还只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许多语法规则还没有归纳出来,并且可能还不太容易归纳出来。这就似乎又不如那种以形态为主的语法,把所有的麻烦都摆在面子上,尽管门禁森严,可是进门之后行动倒比较自由了。●王力(汉语讲话,《王力文集(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有删节)依我们看来,汉语有三个特性:第一,元音特别占优势;第二,拿声调作词汇的成分;第三,语法构造以词序、虚词等为主要手段。现在分别加以叙述。11/11
第一,汉语里的元音是占优势的。元音是和辅音并称的;元音又称母音,辅音又称子音。在许多语言里(例如西洋语言),辅音不一定和元音紧接,一个元音的前后可以带着三个以上的辅音,例如英语splint(“裂片”)里有五个辅音,至于一个音节里包括三个或四个辅音的,那就更为常见了。汉语的情形大不相同。在一个音节里,至多只能有两个辅音。而且,当它包含两个辅音的时候,必须是一个在元音的前面,一个在元音的后面,例如“班”字[pan]。辅音一定要和元音紧接;不可能两个辅音同时在元音的前面(如kla),也不可能两个辅音同时在元音的后面(如art),更不可能在元音前后都有两个辅音(例如klart)。所以我们说,汉语里的元音是占优势的。第二,汉语是拿声调作为词汇成分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自然的声调,例如表示疑问的末了就常常用一个升调,表示陈述的终结就常常用一个降调,等等。这种自然的声调不算是词汇的成分,因为它们并没有词汇的意义。汉语的声调就不同了,它们是有词汇的意义的。例如“买”和“卖”,用国际音标标下来都是[mai],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声调上。但是,这个差别可大了,拿北京话来说,[mai]念低升调表示给钱取物,[mai]念降调表示给物取钱,恰好是相反的两件事。在汉族人民看来,音同调不同(如“买”“卖”)和调同音不同(如“卖”“送”)是同一性质的两件事;因为都能影响词义的不同。外国人学汉语,对于声调最感困难。一不留神,就会把“买马”说成“卖麻”,等等。外国人难学的地方,也就是汉语特性所在的地方。第三,汉语的语法构造是以词序、虚词等为主要手段,而不是以形态变化为主要手段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语言的语法是有很复杂的形态变化的。拿俄语来说,名词和形容词有变格,动词有变位,语尾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语里并没有这些变化。在西洋,小学生在学校里要背诵名词变格表、动词变位表;中国的小学生不需要这样。但是,我们不能从这里得到一个结论,说汉语没有语法。外国人学习汉语,常常遭遇一些困难。例如词序弄错了(不说“猫比狗小”而说“猫小比狗”等),虚词用错了(不说“他为什么不来呢”而说“他为什么不来吗”),单位名词用错了(不说“一棵树”而说“一个树”)。这就证明了汉语是有结构规律的。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是语法。以上所说的三种特性并不能概括汉语的一切特性,我们只拣最主要的来说。在东方和汉语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也往往具备这三种特性(如越南语)。我们说汉语有这三种特性,意思只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语言不具有这些特性,并不是说除汉语外没有任何语言具备这三种特性。相反地,东方诸语言许多是和汉语有亲属关系的,它们如果和汉语一样地具备这些特性,那也是很自然的。●罗杰瑞(汉语的类型特征,《汉语概说》,语文出版社,1995年)11/11
东亚的很多语言,包括汉语,都是单音节语。这是说,这些语言中能表示意义的单位多数是单音节形式。实际上,没有哪个语言,所有的词都是单音节的,只是从类型上看,多数表意单位是单音节的。拿汉语来说,各个阶段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形。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多音节词,但这些词是由一串单音节的表意单位组成,如“电话”的“电”、“话”都分别表示一定意义。真正的多音节词如“蜘蛛”、“搭拉”(掉下,宕下)、“疙瘩”,毕竟只是少数。汉语和其他邻近的语言是声调语言。这类语言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调型;这种调型可以是平的,也有不平的(升的、降的、升降的)。声调也是一种音位,和辅音、元音一样,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传统的类型学看,汉语一直被认为是孤立型或分析型的突出代表。这是说,汉语的词多数由表意的成分连接而成,语法关系则由词序或独立的语助词来表达,而不是通过词干本身的变化或各种词缀来表达。这种说法是符合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汉语实际的。现代汉语方言中已出现了一些起着语法限定作用的准词缀,但语法关系仍主要通过词序和语助词来表达。汉语和东南亚语言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量词和数词、指示词的连用。数词、指示词不能直接和名词连用,现代汉语只能说“三个人”,不能说“三人”。数词、指示词在和量词连用时,不同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词序,但须连用这总的原则是一致的。日语、朝鲜语中也用量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而致,即使如此,这两种语言有时候也可以不用量词,并非非用不可。就是在汉语,量词和数词、指示词的连用,也是后来才有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数词、指示词可直接冠于名词之前。●陆俭明、沈阳(关于汉语,《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有删节)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一、语音上的特点(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音节音高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声调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但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声调。例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声调的字,“涂”是阳平声调的字。11/11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汉语音节除“声调”外,还包括“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例如“天”(tiān,[t′ian55])里的“t[t′]”是声母,“iɑn[ian]”就是韵母。汉语中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如“安”(ān,[an55]),但可以设想其中也有一个不发音的“”,这种声母叫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里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二、词汇上的特点(1)双音节词占优势。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但在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等多音节的词(基本上都是外来音译借词)只占3%。不过如果从日常口语中词的使用频率看,单音节词又大大高于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为61%,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只有37%。(2)合成词占绝对优势。在汉语的双音节词中,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的优势。从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来说,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A.“重叠(词根的重叠)”。如“爸爸、星星、刚刚、试试、轻轻”等。B.“派生(词缀的附加)”。如“老虎、老弟”和“桌子、馒头”等。C.“复合(词根与词根的组合)”。如“学习、聪明,白糖、深造,合理、扶手,扩大、车辆,地震、冬至,留任、借用”等。汉语的合成词中以复合形式的词为主。三、语法上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一方面是词类本身无形态标志;另一方面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做谓语、带宾语、带补语、做主语、做宾语、做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例如:a.他研究(做谓语),b.打算研究(做宾语),c.研究语法(带宾语),d.研究清楚(带补语),e.研究课题(做定语),f.语法研究(受定语修饰)。(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可是汉语里却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例如回答“你喝啤酒吗?”,可以说“我喝啤酒”,也可以说“我喝”、“喝”;回答“你喝什么?”,可以说“我喝啤酒”,也可以说“喝啤酒”、“啤酒”。汉语里还常常能见到、听到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的句子,例如“今天下午全校大会”。11/11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关系。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如作主语和宾语的是名词,作谓语的是动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作状语的是副词等。可是汉语情况则不同,比如名词就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也能作谓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也能作主语、宾语。因此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同样是“动词+动词”,可以有各种结构关系。例如:研究讨论(并列关系),打算回家(动宾关系),挖掘出来(动补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访问回来(连动关系),请他坐下(递系/兼语关系),讽刺说(状语-中心语修饰关系),养殖研究(定语-中心语修饰关系)。(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一致。在印欧语里句子与词组是对立的:句子一定有个定式动词,词组则一定没有定式动词;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则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而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就无所谓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汉语的句子也就不一定是“主语-谓语”的模式。因此汉语几乎任何一个实词或主要词组,只要能加上一个句调就能成为句子。也可以说,在印欧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一层一层的“组成关系”,即由词组成词组,由词组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一种“实现关系”,即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包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比如同样是“动宾结构”,语义关系就很不一样。例如:a.吃苹果(动作-受事),b.(这锅饭可以)吃5个人(动作-施事),c.吃大碗(动作-工具),d.吃食堂(动作-方式),e.吃利息(动作-凭借),f.躲高利贷(动作-原因),g.排电影票(动作-目的)。(6)汉语语序固定,语序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也随之改变。例如:a.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大大的眼睛(定-中偏正关系),b.吃饭了(动宾关系)≠饭吃了(主谓关系),c.客人来了(主谓关系)≠来客人了(动宾关系),d.来早了(动补关系)≠早来了(状-中偏正关系)。(7)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汉语在说明事物数量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来表示,中间一定要加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狗、*四桃子”,而得说“五本书、六支笔、三只狗、四个桃子”。英语里似乎也有量词。例如:“apieceofchalk、acupoftea”等,但英语的“piece、cup”是作为名词来用的,而且只出现在不可数名词的前面。汉语里还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吗、吧、呢、呗、了”等,通常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例如:a.他不愿意啊!b.他不愿意吗?c.他不愿意吧?d.他不愿意呢?e.他不愿意呗。f.他不愿意了。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