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页测量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中的克与千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首先创设了生活中“过桥”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探索有关质量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分析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使用人教版教材两年多,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玩,可是这里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由此引发了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限重1吨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接着教师就顺势揭示课题: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设计说明:由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导入,抓住“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二、在生活中实践,建立、体验新知 1.在生活中实践,建立“吨”的概念
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25千克),根据这个推算一下:4个这样的同学重多少千克?40个呢?从而明确40个这样的同学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使学生进一步感悟1吨到底有多重。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孩子熟悉的物体的体重,让学生通过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想象、感悟1吨的概念。进一步建立了1吨的质量概念,使抽象化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2.联系生活,体验“吨”的应用 首先,教师示范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包水泥重100千克,几包水泥重1吨?面粉一袋重50千克,几袋重1吨?一头骆驼重350千克,几头骆驼约重1吨?再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寻找这样的例子,小组交流。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认为什么样的物体用吨来作单位?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 3.学以致用,解决“过桥”问题 在认识了“吨”之后,让学生再回到生活中的“过桥”问题。师问: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哪几只动物可以同时过桥?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1吨”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再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用于生活。) 三、回到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课件出示) 熊猫 狗 大象 鲸鱼 50吨 80千克 6千克 4吨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计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给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思考空间。) 2.(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2)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拓展延伸。
教师适时捕捉题材,让学生结合“车上的载重数据”与平安,或者通过了解家里每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并思考如果每个月少用1吨能做到吗?可以采用哪些节约水的方法,写一篇数学小作文。 (设计意图:这道作业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使数学作业在动中发现、思考,更能调动孩子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同时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教学心得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在去游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问题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之后,再让他们解决主题图的问题“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有几种过桥的方法?”在练习中设计开放题及课外拓展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见,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