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甲戌,里人李丙荣驻山麓,建铁绞关、幽冥钟、极乐亭、翼殿亭、四面佛殿,同里苏涧宽摩崖题名勒石。”“里人”→“裏月”“麓”字漫漶不清,但字的上半部为“艸”头甚明,右下角为篆书两个“人”字,则几乎可以断定为“麓”而非“庐”字。“後裏”→“同里”《江苏艺文志·镇江卷》(413页):苏涧宽(1878-1942),镇江人。李丙荣(1867-1938)。
汉字与古籍阅读诸葛亮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睡:,坐寐也。目垂者、目睑垂而下。《战国策》“读书欲睡”(耷拉下眼皮打瞌睡)。其时睡觉为寝:卧也,又作。
第四讲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一汉字的起源语言起源于劳动、文字起源于图画1传说每一种传说的出现、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说文·叙》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1)八卦说周易:易有太极(派生万物的本原)、是生两仪(天地)、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画卦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韩国国旗:西北火、东北天、西南地、东南水,中间阴阳鱼。
八卦位置上下叠加变化成六十四卦乘以六得384爻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卦辞、爻辞)孔子作传(十翼:彖上下〈每卦经文后〉;象上下〈每卦经文后〉;文言〈仅乾、坤两卦经文后有〉;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以上附于全书之后〉)
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砺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以上为经文(卦辞、爻辞)。下面为传:彖上、下;象上、下;文言。
卦画的定型不超过西周中期商代甲骨文已成体系卦画不是文字的起源◎相关的《河图洛书》说《尚书·顾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汉字可能首先发源于河洛一带(大河文明)。
2)结绳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正义古老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还可记数甲金文中:十、廿、卅sa(去声)、xi(去声)。人类在使用符号方面的依次成功尝试。从结绳到文字、虽无直接渊源、但在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思想上是相似的。
3)刻契说契:金文作,从从刀。表示所刻道道。中间一竖表示一分为二。刻木:傈僳族→中央调查团。刻契可记数、也可记事、但记事性差。汉字一到八的数目字来源于原始刻契。甲骨文一二三,明显是积画而成。结绳属实物记事、刻契已有书写性质。
4)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后稷作稼。黄帝史官,大范围社会交际需要。甲骨文史作,象从手持典册。《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将零散的字符规整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2起源及其年代1)文字起源于图画唐兰: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我们尚未发现作为文字前身的图画文字系统。
2)汉字由图画转变为文字的年代、尚无定论。三坟:《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尚书·商书》→盘庚三篇:盘庚迁都时对其臣民所作的演讲,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
◎甲骨文距文字起源不会太远:象形性强:齿书写置向不定:至异体字较多:牢合文:小臣;三万;五十;十二月。少数字形混用:山、火皆作;七、甲皆作等行款不固定:直书、横书、左行、右行。
汉字选择直列左行,跟民间广泛使用竹木简的习惯一致。以竹木加工成狭长薄片、书写时从上至下→下行。将竹木简用牛皮绳穿起来、成为一编、读时两手持编简、将竹木向左展开→左行。
◎最早的甲骨文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区的长安县境内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时期(前2800~2300年)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出土了十多块兽骨,已认出“人、羊、三、退、万”等字。
◎原始甲骨文1997年又在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也发现了甲骨文片,这些都是最早的汉字,距今有4000多年、正当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殷墟甲骨文相对。◎宁夏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可能是中国最古来文字。(最早距今1万年)
二汉字的发展1古文字阶段隶书对古文字的形体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古今文字的分界线。隶书以前的古文字:1)殷商甲骨文胡厚宣:164604片,4672字。已识723字,未识2949字。
卜:字形源于烧灼甲骨而形成的兆纹、字声源于烧灼甲骨的爆裂声。卜字的竖画表兆干、短横为兆枝。兆枝向上斜出是吉、向下或歧出则为凶。兆:,正反有卜纹。一片上从几字到180字不等,内容丰富。契文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乐器;鼎:礼器;阴文:款;阳文:识。祭礼亦名吉礼:吉金文字。祭器又名彝器:彝器铭文。497字毛公鼎最长。《史记·武帝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公元前2200年)
3)石鼓文十面鼓上,十首诗。由金文向小篆过度的一种字体。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前770至前325年间)。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4)战国文字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年:小篆西周正体秦楚齐燕晋中山
《老子第十九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楚简:“绝巧弃利,(見兆)恻亡又;绝(忄爲:化→教化)弃(虍且心:邪),民复季(别字)子。
5)小篆“书同文”的标准字体。秦受周室影响大、反而保留了许多周王室的内容。并不是另造一套异于别国的新文字。使汉字进一步简明化、系统化。
形声字大量增加甲骨文:20%;小篆:80%原为象形、会意的字通过添加形符或声符变成形声字(鸡、箕)。有的干脆另造形声字来代替原有的象形或会意字(沫)。
2今文字阶段草书、行书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发展没有多大影响、是用字的方法→书体,不是文字学上字体的变化。
1)隶书区别律、简易律隶变、隶定:汉字失去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彻底的笔画化(改小篆圆匀的线条为点画)。肠(肉部)、郎(月部)、服(舟部)、胄(冃mao部:小儿及蛮夷头衣也)
音形味减弱梦字小篆上半部:目不明;下半部:目多动。宀者、覆也。爿者pan、倚着也、夢者、不明也。
2)楷书真书、正书。萌于东汉、行于魏晋、成熟于隋唐、运用至今。变隶书的扁方为正方;上挑(燕尾)为收锋撇为斜尖向下;慢弯为硬钩;增加斜钩(隶书如捺);挑(隶书是横画斜写):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汉字基本笔画的标准样式的最后定型。
3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无序到有序构形上:休:甲金;小篆。咏:小篆隶书。书写上:甲骨文字体大小不一。行款的混乱到固定。
2)从一元到二元汉字若只停留在记录本义上(象形、指事、会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语言信息的需要。用有限的汉字去记录无限的语言意义、要求汉字必须扩大自己的记词职能。
两个途径用记录本义的字去记录本义延伸出来的引申义(多义词)用记录本义的字去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借音字、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无任何联系(形义关系的脱节)。
◎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借音字其自西来雨其:簸箕(语气词);自:鼻子(自己、表介词);西:鸟停栖之形(西方);来:麦之形(来回之来)*东:布袋。甲骨文中象形字20%、借音字70%、形声字10%(一说27.24%)。
有些学者把汉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甲骨金文之前的“文字画”阶段商到秦始皇的“假借字”阶段秦汉及秦汉以后的形声字阶段(《说文》:80%、楷书:90%)。
语文学界流行的观点世界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表形兼表意的形意文字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完全表音的拼音文字汉字落后
从世界和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历史看,早期文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文字经过假借字阶段后、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大多数文字从初期的表音阶段(假借字阶段)继续向表音的高级阶段发展、成为表音节的文字(日本的片假名音节文字)和表音素的拼音文字,这类文字用几十个字母记录各自语言的语音。
与此相异,汉字向形声方向发展。到秦汉以后体系成熟、成为一种表形而表音的独特文字体系。内因: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同音词较多,用单纯的表音文字、不易区分意义,采用兼表形音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形符表示该字的意义类属,声符除示音外,还有区别字形的作用。
外因:中国从夏商开始、已经倾向于建立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统一政治实体。幅员广大、方言分歧的大国、必须采用以形声字为主的文字,才能充任全国人的书面交际工具。这是历史的选择。汉字表音不是直接的,具有超时空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之间交流的纽带。
形:看字、意义一般能理解。声:不同、但有对应规律。猪du堵;知di、长dang、马上modang。它、无蛇乎。上古草居患蛇、后借为旁指代词:《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声有时也表义,如“胖,半体也。一曰广肉。从肉从半、半亦声”,就是兼表音义。即会意兼形声。
4、能否拉丁化周恩来1958年1月10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在对外教学中有决定性作用。拉丁化既不能适应汉语的方言、更不能超越汉字古今语音的变化。将割断本国汉字发展的历史、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发展历史。袁晓园教授指出汉字拉丁化有三道通不过的难关:汉语语音有声调的分别;同音词问题;拉丁字母太少、拼法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