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应该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节课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这节课操作性比较强,根据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课,反思如下:课始,出示三个角,凭眼力比较角的大小。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反馈出有三种情况:角1小于角2小于角3;角1小于角2等于角3,角1小于角3大于角2。看来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既而揭示本课课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揭示课题后,就是提问环节。对这节课学生的问题确实也不少:比如1、角的单位是什么?怎样量角?量角器两圈数字到底看哪圈数字?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自学后产生的问题,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也了解学生心中的问题,整节课的内容就为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导学单引导学生自学后,请学生做小老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学生观察量角器,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虽然学生进行了自学,但认识并不深刻和全面,我自制了微课,介绍量角器的产生,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上的认识。学生在听介绍的时候听得十分认真。微课的作用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看着量角器找出1°,用手势表示它的大小,并闭上眼记一记,并由1°扩展到2°角,3°,5°等,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
然后让全班一起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在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量一些方位特殊、边比较短的角。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比如有“摆角”这一环节:如果给你一个活动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摆出90度的角吗?你是怎么摆的?(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后,请一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中心点与顶点重合,0°刻度线对准一条边,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再摆一个60度的角,尽可能与同学摆得不一样。(位置,边摆的位置不一样,方向不一样)也有学生摆出120度)这个同学摆的也是60度,你同意吗?这个环节意图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中心点、0度刻度线的理解,及量角方法的探究及掌握。可是这个环节有点拖,部分学生对活动角在量角器的位置不能十分准确的对准中心,而活动角的边也有一定的宽度,导致学生看另一条边如何看的误差。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而且,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判断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或内刻度,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体验角度环节安排学生摆活动角,活动角的材料有宽度,所以量角时给学生造成一定困难。课后领导建议还是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看角一边所在的位置来读角度,更容易掌握其中的要领。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