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ID:994818

大小:1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角的度量》评课报告《角的度量》属丁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本课的教学廿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认识角的让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岀角的度数。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听了于老师《角的度量》一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主动探索研究的重视,她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逐步感受量角器的形成,在改进量角器的同时也完善了量角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扇子展开角的犬小不一样,用同样大的力气扇动感觉风的大小,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人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于老师在这堂课中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作过多的介绍,而是让学生边尝试、边摸索、边改进、再完善,学生的学习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挑战,想法也很创新独特。学生正是由于自身的需耍,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的激情高涨。1、女m在引出量角器之前于老师让学生比较两把扇子展开后形成的角,哪个大,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各自的知识经验回答出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一直接用重叠法,有的想到用量角器,有的想用专门的小角去度量。不管哪种方法,暴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方法的优劣。看似问题解决了,于老师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小角比的精确性又改进其操作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來方便i些呢?”教师的置疑又激起学生挑战的欲望,很自然的引出用18个小角拼成一个半圆。2、用简易“量角器”测量3个角的大小,于老师又精心设计了一•番,特 意把第三个角的大小为2个小角多一点。遇到问题就需要解决,正是这种迫切的需求,顺其自然地想到把小角再分成若干等份。3、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简便性把学生设计的量角器“变一变,再变一变”,量角器的雏形诞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样让大家一眼就能读岀这个角的度数呢?”引出量角器的内外两圈刻度。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出现水到渠成。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观察、思考、发现、归纳表达及其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同学们各个都争先恐后的参与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情绪高昂,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喜悦。4、利用内外圈刻度读角和量角是本节课的难点,于老师寻找争论的契机,在辩论中讣学生深刻体会到读角时耍分清是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并把量角的方法总结为三步曲: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这样的方法归纳给学生正确量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人亮点。传统的教材教法是rti认识量角器-一揭示量角的方法一-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o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丁老师先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累。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來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岀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拼起來麻烦的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的雏形:半圆工具。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冇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 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