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高中语文·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时光,组成了我们的生命。孩提,期盼时光的消逝,恨不得让时光再生出一双翅膀,载着自己的理想快快飞翔;少年,父母长辈柔柔的温情使你盼望时光就在温馨的一刹那凝固,以期品尝那一刻的甜蜜;成年,你历经了爱情的卿卿我我,成家立业,不知不觉,时光如丝绸在手掌轻盈滑下,只留下一丝怅然的感觉。有一天你会突然感到:时光真快,生命的时光在不经意间已经烟飞云散。在时光的咏叹调中,人正如一朵花。时光无情的平等,它时刻告诉你:青春有过但只有一次,肌体活过也仅此一生。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赏读:做人的根本是诚信,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真正智慧者面对真理和事实,是不会强不知以为知的。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赏读: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人生不能过于苛刻。班固认为,水太清净了,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赏读:生命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连一根鸿毛的价值也不如。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如何对待死,死得有价值,却是每个人都应认真对待的严肃的问题。
4.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赏读:为了祖国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大禹治水,工作很忙,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被传为佳话。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朽精神。
转化要求转化目的转化手段记叙文材料转化力求生动而有文采感染人借助细节描写使形象丰富具体、真切感人议论文材料的概貌或提取某个关键信息为论点做证据借压缩提取相关信息论证观点,不求面面俱到
你知道吗,女儿?就在我给你喂奶的时候,天摇地动,地震发生了!能往哪里跑呢?我们住在五楼。我和你躲进了卫生间。看着你,我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常常想,你快快地成长,上学的时候,我给你扎上漂亮的蝴蝶结,端详着你,我心中便溢满了欢乐;常常想,一节课结束,你在校园里蹦蹦跳跳,和那么多的小同学有说有笑;常常想,“六一”儿童节表演,聪明伶俐的你在舞台上又是唱又是舞,让台下的我看得发傻发呆!
现在这一切已不能够实现,楼房塌了,水泥预制板不留情面地砸在我的身上。也就是预制板垮塌的瞬间,我采取了卧倒的姿势,将你护在了我的身下。我的双腿一动也不能动,全被预制板压住了。现在,我能活动的只有双手。不过庆幸的是,你毫发未损,仍旧扑闪着大眼睛看着我,我的女儿啊!看着你,我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常常想,你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已经在喊“妈妈,我饿了,快给我做饭”;常常想,接到通知去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一遍又一遍将你表扬,说你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常常想,在电视机前,看你加入学校代表队参加电视台组织的学生辩论会,你出其不意的言辞让对方张口结舌难以招架。
时间已经过去一天了,怎么还没有人来救援?是啊,我们的县城四面环山,如果隧道塌方,交通也就瘫痪。外面的人们又怎么能够进来呢?但没有必要失望,这么大的地震,国家、社会一定已经开始了救援,不用说,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向这里赶来!孩子,你在笑,在笑什么?我知道,这是好兆头呢。看着你,我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常常想,在大学里,你也是个喜爱读书的女孩,像妈妈一样,经常去图书馆借书,阅览室是你最喜欢去的地方;常常想,在假期中,你和同学结伴去旅游,长城、泰山、张家界,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常常想,一天,你对我说你长大了,我发出会心的微笑,知道你要找男朋友了,你很幸福!
时间又过去了一天。我的身体开始有些虚脱了,奶水也越来越少了。孩子,你不要哭,你要节省着吃呀!我们要等到人们前来救援。什么,我怎么忘了,我还带着手机,可以打电话给你爸爸呀,让他快快赶来!没有信号,啊,没有信号!这可怎么办?我怎么有要睡觉的感觉,不好,我怕是坚持不住了。女儿,我能留给你什么呢?就给你留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相信有了妈妈的爱,你一定能够拥有生命的春天,你即便是棵小草,也会拥有一片青翠!不是吗,女儿,我最爱的女儿!——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爱是春天》
第一个作文片段是议论文体,对材料简单地概述,更多的是对母亲在灾难袭来时所展示出来的人间大爱的评价。第二篇文章则是运用想象和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母亲在废墟下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真切而感人,将简短的材料扩展成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文章。同样一个故事,用于记叙文,则具体详细、形象鲜明,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活动、心理与事件的发展过程;用于议论文,则将细节描述转化成了概述,完整的故事转换为特定场面。一详一略,一繁一简,只因文体的不同,同一素材的转化才各具神态。
二、材料向例证转化的基本要领
这段文字第一句概述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引出“承载苦难”的观点。第二句紧扣观点交代“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乐观地迎接苦难”的表现。第三句再总括一笔,强化观点。紧紧扣合中心的叙述,简洁精练,毫不拖泥带水,应是议论文材料转化的典例。
这个片段,援引的事例材料均紧紧围绕“挑战极限”这一中心,但对它们的详略处理却不尽相同。肖邦、海伦·凯勒、丘吉尔都是大家熟知的,因此转化时采用了一事一句一议的方式,叙述简洁明了,内容却因此而丰富深厚。对于大多数人不甚了解的吉姆·海因斯,这一材料的转化则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详细具体的叙述,形象生动地揭示文章的论点,显得有新意。两个段落一略一详把“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观点论证得鲜明而深刻。
总经理对人事经理说:“调一个优秀可靠的职员来,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人事经理拿了一本卷宗对总经理说:“这是他的资料,他在本公司服务了十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总经理说:“我不要这个十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要一个犯过十次错误,但每次都能立即改正,得到进步的人,他才是我需要的人才。”
这两个片段是对同一个素材的转换,但因主题不同,转述时侧重点就有了变化。第一个片段重点突出了“十年没有犯过错误”,针对“不犯错误”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犯错误”的人可能因其过分谨慎小心而一事无成。见解新颖独到。第二个片段则抓住“犯了错立即改正”这一点论证了对待“错误”的态度,指出如果态度正确,错误便可变成智慧,促成进步,见解深刻睿智。由此可见,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服从主题的需要,抓住材料的实质,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内容,突出、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就能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始发叙述”的要求既要简明,又要有始有终;既要尊重原材料,又要有鲜明的指向性。不符合“始发叙述”要求的表现不重视“始发叙述”。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不动一字,照搬原材料,转述中有不少与后面无关的内容,显得啰嗦繁琐。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
三十六计中不论是直取要害的“擒贼擒王”,还是巧避锋芒的“釜底抽薪”,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适当地抓住主要矛盾,就像材料中的老师选择先放大石块,将分量重的东西优先安排。因此,懂得抓住重点问题,是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
这两个开头片段均注意了对材料的“始发叙述”,前者以“极限”为中心进行取舍,表述了“人生无极限”的观点;后者以“重中之重”为标准进行剪裁,发表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看法。侧重点的不同,证明了“始发叙述”各自的明确指向,以及对论述主题的突出。
博士在斑马线上闯红灯,并非不懂常识,而是因为常识太平常而被忽视,对闯红灯这种违反常识的行为反而习以为常。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材料,然后用“红灯停,绿灯行”这一人人都应该懂得的常识,以及一个假设把素材同“认识常识很重要,把常识付诸行动同样重要”的观点紧密地联系起来,语意严密,中心十分明了。
对于《庄子》中的这则寓言故事的解说应该是多向的,如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讲实践讲调查研究,如“推己度人”的危害等,可文章中的连接句却明确地把材料导向了“人之常情”以及“人之常情”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正是文章中的这段“连接句”才使得作者运用材料的意图凸显,文章当然也不可能再犯偏离中心主题的错误。
丛飞,这个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个曾经赠送财物达300万元的人,这个帮助过178名贫困学生却在病危时竟没有人去看望的人坦然地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这是何等的宽容,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丛飞的品格,但我却说这是丛飞心中爱的表达。因为爱心是博大的。点评:先引材料后亮观点。
(2)遵照原材料叙议结合材料与议论的连接,无论是先材料后观点还是先观点后材料,都是“分体”的。实际上,连接方式可内隐于叙述之中,这样的方式更自然、圆融,无痕可寻而又亲密无间,是一种更为纯熟的技巧。如下例:
(2)青蛙是一种动物,当把它扔进煮沸的水锅中的时候,它知道反抗是因为知道危险。一段时间后,再把它扔进一个冷水锅中,并在锅底慢慢加热,它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在逐渐变热的水中享受着,当它感到烫的时候,却无力逃出。人往往也是这样,站在悬崖上,面对万丈深渊,谁也不敢跳下去,因为那是危险、灾难;而在走向深渊的坦途上,在罪恶的享受中却浑然不觉。一些贪赃枉法者就是这样,经得住大风大浪的洗礼,却经不住糖衣炮弹、金钱美女的诱惑。
(3)青蛙被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锅里,能奋力跳出锅外;可当它被丢进慢慢加热的锅中后,却乖乖地束手就擒,不做任何反抗,最终葬身锅底。伟大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警世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该青蛙命运的最好诠释。没有危机意识,就算你经历过再大的风浪,一个阴沟也能让你翻船。
(4)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然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的青蛙却性命难保,这就是“温水煮青蛙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现状,切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在暂时的安逸中躲避。否则,就会落得与这只青蛙一样的下场。
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8年中,他遭受了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但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学者。布鲁诺的人生历程无疑给后来者以启示: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
3.中心论点:黑暗势力有时是很强大的对宇宙的探索,人们以前都相信“地心说”,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更是极大地触怒了教会,不被世人接受。正在这时,走出了一位敢于对“地心说”说“不”的人——布鲁诺,他以满腔热血积极支持“日心说”,竭力揭示“地心说”的荒谬,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火刑”。由此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它所代表的愚昧无知和顽固凶残的势力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扼杀真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如果他们可以齐声回答,他们必然会说:“探索生命自然的奇迹,我只是有些好奇!”如此骄傲自豪!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确,会思考是人类高贵之处,而好奇心正是思考的起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每每思考这些问题,我仿佛置身于无限的漩涡之中,感到不可知而答案又似乎无处不在。这些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正是由此发展,由此升华。
“好奇心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朋友又道,指着堆着的课本试卷叹气。我凝视池塘边嬉闹的孩童,不禁有些惆怅。越是成长,人似乎对这个社会越是熟悉,我们习惯了天是蓝的,月亮会圆会缺,电视一个黑匣子却会唱会跳,母亲的白发会越来越多,而网络更告诉我们,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有。《苏菲的世界》中艾伯特对苏菲说:“当人们安于沉睡在兔毛中时,哲学家总是攀在兔毛顶端,向下大喊:‘你们快看!’而人们只是一笑:‘这群捣蛋鬼!’”
“那你呢?朋友,你会怎么做?”朋友从书间抬起头,清亮的眸子闪动着光芒,她嗔怨我道:“真是个麻烦的问题,不过如果不幸‘遇害’也许是另一种幸运呢!”从她的眼中,我同样看见自己坚定的眼神,把握好奇心,奉献自我!这“害人”的好奇心!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2)找中心句,提炼观点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作文的观点来。
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感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阅读这则材料,不难看出韩愈的两句诗是中心感触点,而“意境”和“哲理”给我们提示两个明确的立意方向。方向一:就诗句意境引申立意,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首先要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一番小雨后的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朦胧美”和“平淡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经历,写成记叙文。注意写作时,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方向二:就诗句寓含的哲理写议论文。“遥看近却无”中蕴涵了多种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远和近;物以稀为贵;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等,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注意议论中的思辨性。
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秘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开挖出多种资源,那你的材料就以一当十了。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缺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海子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2.善于运用“连接句”。文章对每一个材料的转述中都有与中心观点相呼应的“连接句”,如“我忘不了她那双眼睛……我更忘不了那窗口……”“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都是那么勤奋”,正是这些连接句,将材料与中心粘合起来,形成紧密的一体,使中心有了依托。3.材料处理详略得当。文中三个事例,匡衡例因人尽皆知,作了简略处理,重在揭示精神内涵,其他两例较为详细,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结尾一言以蔽之,简洁有力,余味无穷。文章对材料的转述抓住了关键语句,即两个小姑娘的话,对她们两个话语的矛盾十分精练地进行了分析,得出“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结论,水到渠成地把材料引向观点。
文章充分分析了世界万物的对立面这一客观事实后,最后水到渠成地点出中心,掷地有声。这个片段告诉我们材料转化为写作内容一定要精当引述,不可面面俱到,要突出中心,并且不时运用过渡句,勾连上下文。这样的文章才能中心突出,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