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2013版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2013版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黄河颂》导学稿(一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黄河颂》的时代背景材料。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 ‎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   3.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 德育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合作释疑,展示成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 课 型:课内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歌词 词曲作者及写歌的背景。‎ ‎2.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 了解歌词大意、主旨。‎ ‎3.查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描写黄河的诗词俗语。‎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三﹚预习反馈: (5分钟) ‎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黄河。(附课件)‎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 过渡: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认真倾听 播放《黄河颂》,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深情朗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内容 ‎ 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 ‎ 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 ‎3.仔细品读,自主探究:    通过诵读诗歌:①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能用一首乐曲、一幅图、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首诗、用朗读表达、找到的资料,说出我的感受……)?②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20分钟)‎ 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一)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  ‎ 节。请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有什么作用?(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引出颂歌)‎ ‎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    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望,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横看)‎ ‎4.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拔:   ‎ 出现三次,试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思考-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 (一) 尽情地说  ‎ 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 ‎1.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及质疑。(给优胜小组以鼓励)‎ ‎2.请同学们用“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说说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教师点拔:可从修辞手法,蕴含感情去谈.)‎ 预设:①“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三、“提升”环节(9分钟)‎ ‎1.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请同学们畅谈对两首诗的感受。‎ ‎2.结束语------《黄河颂》的时代意义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了解黄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4.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 ‎ 上进行展示。(3、4选作)‎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个两边,记会 ‎2.背诵诗歌并能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    黄河颂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望――颂     中华民族的精神 ‎ 尾声 学习精神 ‎ 课后反思:‎ 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2.关于作品:《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4. 积累:‎ 有关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有关黄河的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 ‎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 ‎6.九曲黄河十八湾 ‎《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小   ‎ 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相关资料补充:‎ ‎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等。短篇小说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 ‎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chéng fá ( )( ) 钥匙( )( ) 诧异( )‎ 磨损( ) qídăo ( )( ) 哽( )宛转( )( )‎ ‎4.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 ‎5.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导入新课 (1分钟)‎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三)预习反馈 (5分钟)‎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附课件)‎ ‎(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 ‎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 ‎(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 感知课文 1、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 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人物:小弗郎士(主人公)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 过渡: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 ‎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情节。‎ ‎2.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表格: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  日  上  课 ‎ ‎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 ‎ 学 生 ‎ ‎ 老 师 后 排 板 凳 三、 “提升”环节 思索探究 过渡: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发生了变化。‎ ‎1.思考: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练习一)(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原因:他本就不是个坏孩子;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更重要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2.拓展延伸:读《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3.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 课后反思:‎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最后一课》导学稿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导入新课 ‎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 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 语言描写:…… ‎ ‎*朗读指导: ‎ ‎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练习四) ‎ ‎*朗读时注意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 ‎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 过渡:两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方法一样吗?‎ ‎1.小弗郎士---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神态、动作、外貌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过渡:人物刻画的如此真实,感情如此饱满,意义如此深刻,同时也离不开作者对环境描写的匠心独运。‎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体会其作用。(提示:序幕、课前、课堂) ‎ 预设:(1)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表明: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 课前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的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 ‎3.“最后一课”有什么含义,重复出现起怎样的作用?(解题)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重点研读最后一部分,试试看你能发现哪些问题。‎ 预设:‎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3.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4.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 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语言告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 ‎5.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 ‎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敌人的恨。“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化了主题。‎ ‎8.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一方面也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三、 “提升”环节 过渡:相信,与名家同行,你一定收获了许多。‎ ‎(一)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收获 预设:‎ ‎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突出“我”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写出了“我”思想感情上极大变化,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真切感人。)‎ ‎(2)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一所小学校里一位普通教师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3)通过典型的环境,运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感悟体会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 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 ‎(二)体验与反思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1.有人说,在和平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2.作业:以“新老师”为题,写一篇短文,想象德语老师来上课的情形及小弗朗士的表现。‎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 唤醒 贪玩幼稚、不爱学习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 ‎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导学稿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欣赏、自主合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 课 型:课内阅读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 ‎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注音 ‎ 怪诞(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 炽痛(chì )   嗥鸣(háo )   谰语 (lán  )‎ 解释词语 炽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3.默读课文,查阅资料:‎ ‎(1)了解有关历史背景;‎ ‎ (2) 读懂课文,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 ‎2.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导入新课 ‎ 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图片展示九一八及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听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几段)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过渡:这篇情感真挚的散文,语言优美丽而强烈,读来回味无穷。‎ 二、“后教”环节 合作研读与赏析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写;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景物不同。‎ ‎2.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 要求: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 预设: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 ‎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 要求: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 预设: ‎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甘愿为此奉献一切的决心。 ‎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三、 “提升”环节 过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巧妙的。‎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1.总结质疑: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 ‎ 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 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2. 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小结1: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 小结2: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过渡: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 ‎1.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 ‎ 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3.听歌曲《希望的田野》,感受今日的繁荣富强。‎ 板书设计1:  ‎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板书设计2:‎ 不忘国耻 赞美 依恋 土地的誓言 ‎ 振我中华 悲愤 战斗 ‎ ‎ ‎ ‎ 课后反思: ‎ ‎《木兰诗》导学稿(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知道意思,并学会运用;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 德育目标: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运用 ‎(l)注音 机杼zhù 可汗 Kè hán 鞍鞯 jiān 辔头 pèi ‎ 燕山yān 胡骑 jì 戎机 rónɡ 朔气shuò ‎ 金柝 tuò 红妆 zhuāng 著我旧时裳 zhuó 傍地走bàng ‎(2)查工具书,试结合课下解释疏通文义。  ‎ ‎(3)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 ‎2.了解作者作品。‎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你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相关资料:‎ 作者:郭茂倩,宋朝人。编写《乐府诗集》。《木兰诗》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 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美国迪士尼动画巨片《木兰诗》一个片断作为激趣手段。‎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词语 当户织:户 军书十二卷:十二 阿爷无大儿:爷 胡骑 戎机 ‎ 朔 赏赐百千强:强 郭 扶将 著 裳 扑朔 迷离 傍 ‎2.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 概括每节内容。‎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二、“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评价学生综合能力,鼓励积累语言应用)‎ 过渡: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为什么?‎ ‎1. 赏析人物: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先自主学习,之后小组讨论并归纳:‎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2. 花木兰为什么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 因为木兰的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 三、“提升”环节 ‎1.背诵全文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预设:‎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6.表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讲讲木兰从军的故事。‎ ‎3、找找文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 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木兰——巾帼英雄形象:‎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课后反思:‎ ‎《木兰诗》导学稿(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德育目标: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难点: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 课 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2.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二)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2.诵读课文,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过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找找看这首诗用了那些修辞 ?有什么作用?‎ 预设: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3.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4.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二、“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 过渡: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 ‎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 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 2.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三、“提升”环节 ‎1.当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 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 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 体体现是什么呢? ‎ ‎(学生发言,纷纷讨论,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 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 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 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有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联系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 ‎ 事,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 板书设计: ‎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 ‎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 黄河,母亲河 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赵锋 授课时间:累积课时 活动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 活动重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 型:综合活动课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2课时 教学步骤 ‎ ‎1.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资料。‎ ‎(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放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2.课堂导入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首先让我们随着同学的脚步走进黄河。‎ ‎3.活动过程 一、了解黄河的概况。  ‎ ‎(学生展示搜集图片成果)‎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学生甲:一位诗人曾经说,黄河是太阳和月亮降下的神女。神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奔腾东下,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曲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 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滚滚洪流,一路奔腾,一泻千里,象忍不住河岸的束缚,终于扑进大海,将海赶出十里、百里、几百里。黄河在这里歇息。全长5464公里,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流域面积达75.2443万平方公里。‎ 考考你: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        黄河注入什么海?黄河全长多少公里?‎ ‎        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 ‎ ‎        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教师学法指导:把听到的有效信息记下来,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黄河文化 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雄浑跌宕,悠悠历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吧。‎ ‎1.讲黄河传说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学生甲:大禹治水的传说: 语文书大禹治水的传说。‎ 这个故事说明了黄河成就了英雄。‎ 学生乙: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有个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说是在滔滔的黄河上,有一道龙门,这道龙门每隔多少年才出现一次。无数的黄河鲤鱼,经过千辛万苦地攀游,聚集在龙门要出现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当龙门一现,它们将拼命一跃,跳过龙门去――成为那翱翔九霄、呼风唤雨的神龙。‎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教育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 学生丙: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考考你:“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哪位治水英雄,他用的治水方法是什么?‎ ‎(大禹 疏导引流)‎ ‎2.说黄河俗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学生甲: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的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请。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 考考你:你还记得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哪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吗?‎ ‎ 3.谈黄河成语  (学生展示搜集成果)‎ 学生甲:河清海晏(yàn):‎ 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也说成海晏河清。‎ 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望洋兴叹:‎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進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中流砥(dĭ)柱:‎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 考考你:‎ ‎1.英语六级对高中毕业生而言,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许多高中毕业生只能        。 ‎ ‎2.这两个产品一经比较,品质立即       ,各自的优劣表露无遗。 ‎ ‎3.“        ”,是中国人理想的太平盛世,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4.他是最优秀的英文诗人之一,是现代文学的            。‎ ‎ 教师学法指导:平时积累并有效运用大量的成语,可以使语言更简洁,典雅。‎ ‎ ‎ ‎4.赏黄河诗文    ‎ 学生甲:考考你 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考一考 教师学法指导:积累优美诗句,进行专题梳理记忆,加深印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①品一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学生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  学生乙: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学生丙: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夕照衔山的现实景色。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事业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次句“黄河入海流”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状,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教师小结赏析诗文的方法: 通过同学们对诗文的赏析,我们应该具备积累诗文和赏析诗文中优美诗句的能力。赏析诗文应该掌握方法:一,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二,根据画面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也就是“画意诗情”。‎ ‎②考考你:品一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学生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 教师学习小结:通过大家介绍与黄河有关的传说故事、俗语、成语和诗句,折射出文化与黄河的关系,透视出黄河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过渡: ‎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令人震撼,发人沉思,养育着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她的乳汁变成了黑色的,湖泊干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黄河母亲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唤。让我们去探访一下母亲河。‎ 三、黄河忧患 ‎1.黄河现状 (学生展示搜集图片成果)‎ 学生甲:黄河面临的两大问题:断流 油污 ‎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古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既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 ‎(学生创意展示)‎ ‎1、 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 2、 黄河清,天下平。 3、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4、 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5、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 6、 黄河已入青天去,空余九曲万里沙. 7、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 ‎8、 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 四、课堂小结 过渡: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2.谈谈你的收获 ‎3.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锻炼了同学们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学们分工协作的意识以及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展现;语言表达能力值得赞赏。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够学会如何专题的掌握知识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 附: 活动评价表 ‎ 姓名 搜集资料情况 参与活动情况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反思:‎ 写作 抒发真情实感 主备老师: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学会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 ‎2、从寻常小事入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点:学习真实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生活细节真实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课 时:2课时 ‎ 课 型:写作课 教学过程:‎ 一、“先学”环节 ‎1.导入新课:讲述故事——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艘横渡大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女儿去美国和妻子会合。一天,当男人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给女儿吃时,船却突然剧烈摇晃,刀子在男人摔倒时插进他的胸部。 ‎ ‎ 男人慢慢站起来,在女儿不注意时用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 以后的三天,男人照常照顾女儿,带她吹海风,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但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分钟衰弱,他看向海平线的目光是如此的忧伤。 ‎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 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的旁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告诉她,我爱她。”说完,在女儿的额上深深地留下一个吻。 ‎ ‎ 船到美国了,女儿在人潮中认出了妈妈,大喊:“妈妈!妈妈!”就在此时,男人已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 ‎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子无比精确地插进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发觉。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了,使得被切开的心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 ‎ 这是医学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要以死者的名字命名。 ‎ ‎ 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先生一字一句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 ‎2.评价故事 你读出了什么?‎ 二、“后教”环节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一、巧择材料 ,尽显真情 取材范围: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爱国情等类题材皆可。‎ ‎ 指导: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例文:‎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妈妈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体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爸爸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妈妈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固,这是妈妈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妈妈疼爱有加的功劳。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总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路了。要多谢我的爸爸。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既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将离开父母的我有些悲壮的感觉。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亮点透视】 本文构思精巧,显示了该考生驾驭体裁的能力。文章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文章散得开,也收得拢,思路清晰,语言也很精炼、准确。文章说理有感情,能说到人的心坎上,很打动人。 ‎ ‎ 这是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它表现出高尚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如“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朴素的真情,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小结指导:‎ 在写作时选写自我审视方面的材料:‎ 对自己毫无保留的披露和剖析,对自己当初的错误情感予以反思、自责、忏悔,写出自己的歉意;写出自己如何在情感的激流里洗净灵魂的污垢。‎ 练习:下列作文没有“叙真事抒真情 ”的一项是()‎ A、‎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我的心像被割了一道口子,很疼。我知道我不能那么自私,同窗三年,今天也许才算是患难见真情。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我要让她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在支撑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温暖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在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和勇气。她蜷缩在我怀里,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正从我的体内注入到她的心房。‎ B、突然,床震动了两下,随即传来室友的呕吐声。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她蜷缩在床头,呼吸急促,不停的颤抖。我飞快从上铺下来,给她倒水,递过去一条湿毛巾。就在我递过去的瞬间,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话没来得及说,又拼命地吐了起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只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 C、一个母亲宠爱她的浪子,浪子所求,无所不应。有一天浪子回家,说他的情妇要他母亲的心,母亲立刻拿了一把刀,把心挖出来,交给了他。高兴的浪子提着母亲的心,狂奔去讨好他的情妇。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正要爬起来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微弱而挚爱的声音焦急地说:“哎哟!我的宝宝,你摔坏了没有?”‎ 二、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以细节传情 过渡: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1.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方法:‎ ‎ 1、提取细小的传神动作。 ‎ ‎ 2、捕捉人物特色的语言。‎ ‎ 3、描摹个性外貌神态。 ‎ ‎ 4、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刻画典型的景和物。‎ 例文:‎ 那一刻 两个月的假期就算结束了。我又一次拖着行李来到车站。站里人很多,大多百无聊赖地站着,打着哈欠消磨时间。我在候车室里坐着,旁边站着硬要跟来的爸爸……‎ 宿舍里,我忙着收拾物品,书本、衣服、食品……分门别类收拾 妥当,爸爸就在一旁打下手……‎ ‎“爸,你歇会儿吧。”我看着他忙前忙后的背影说。“嗯,是要歇 会儿了,都快半个小时了,你去喝点水,我把这席子再擦擦。话音未落,他便径直去洗毛巾了。洗过毛巾,他卖力地擦着,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枕头底下,床沿边上,一处都不曾漏掉,仿佛是在雕琢美玉。爸爸是个爱出汗的人,尽管有电扇,可不经意间,刚被风吹干的竹席上又打上了他湿湿的汗滴,左边,右边……终于,他弯下去的腰直了起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也朝着他笑。可突然间,他双目一转,“噢”了一声,像接到什么命令似的背过身去,像捧宝贝似地托起枕头,原来枕头上还有汗滴……‎ ‎ 他在床边转了转,看了又看,“没什么事儿了吧?”……‎ 点评:爸爸送“我”上学,这是多平常多简单的一件事,可在作者动情的演绎下却变得不再“平常”和“简单” 。‎ ‎ 由于作者放慢了脚步,加入了动人心弦的细节, 因而文章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 三、设置环境,营造动情的氛围 过渡:我国古代诗歌非常重视借景抒情、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我们应该借鉴这种传情达意的方法。‎ 例文:‎ 永远的蝴蝶 ‎ ‎(台湾)陈启佑 ‎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三、“提升”环节 当堂训练 小作文: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个生活小片断,要求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板书设计: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一、巧择材料 ,尽显真情 二、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以细节传情 三、设置环境,营造动情的氛围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课 主备老师: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并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 4、端正作文态度,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并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理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真实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并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 时:一课时 ‎ 课 型:讲评课 教学过程:‎ 一、作文中优秀作品的亮点 二、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的办法 第二单元测试及试卷讲评(2课时)‎ 主备老师: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 ‎ 测试内容:第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训练,写作 测试重点: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测试难点:基础知识的应用(阅读理解、写作)‎ 课时分配:测试1课时,评讲1课时 一、成功之处:‎ 二、存在的问题:‎ 19‎ ‎ ‎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三、解决办法:‎ ‎ ‎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授课人:‎ 1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