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挂图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 ‎3、学生反馈:  ‎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 ‎4、体验1秒钟  ‎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 ‎3、学生反馈。  ‎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 ‎(三)练习:体验1分钟  ‎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 ‎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 ‎(四)小结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 三、巩固练习 ‎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 ‎2、跑步比赛  ‎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 ‎3、活动:     ‎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 四、作业     ‎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 板书设计:  ‎ 秒 的 认 识 ‎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 ‎1分=60秒 ‎ ‎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挂图,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2时=120分 ‎45-30=15分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时、分、秒的换算 计算经过的时间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加 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9——1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现在我们大家就来汇报交流一下。‎ ‎2、生: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电脑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 ‎3、生:理解图意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野生动物的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一、 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后,先进行估算。‎ ‎3、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4、看看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汇报交流,说说你还有哪些问题遇到困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前学过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列出的算式学生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1、提问:还有那些数学算式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 ‎2、鼓励学生提出多个问题。‎ ‎3、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如“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4、生:(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2、)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 ‎(3、)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探索了98+25的各种算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大的数用口算不容易,转向进一步引导万以内加法竖式计算的好处。‎ ‎5、教师板书。‎ ‎6、边板书边让学生讨论“十位满十,怎么办?” ‎ ‎7、教师要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找出这类连续进位加法题的特点,也就是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感受深,记得牢固 。‎ ‎(三)、教学例2‎ 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学会估算。‎ 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生:1、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2、先进行估算。‎ 师:1、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2、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学会估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 ‎(四)、列竖式做精确计算。‎ ‎1、刚同学们已经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700种,现在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我们估计得是否准确。‎ ‎2、生: A、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B、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 C、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当学生学会估算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对“376+28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起了过渡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板书。‎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4、请一名学生继续板演。‎ ‎5、集体讲评,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订正。‎ ‎[设计意图]:在多种算法中,着重讲解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了竖式计算中“满十进一”这一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进位“1”的规范写法。‎ 三、方法应用:‎ 师: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的数学知识---(生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师:但是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组分工合作,看看这节课我们还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这节课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从学生的不同计算中体现出学生层次的不同,不同学生有不同发现。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希望你们用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卷:‎ ‎1、用竖式计算 ‎37+95= 63+38= 303+595= 439+753=‎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和一辆自行车.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钱?‎ ‎(2)如果妈妈带600元,想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3)如果妈妈带500元,她能买回哪几种商品?‎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课堂检测B卷:‎ ‎1、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 ‎2、解决问题。‎ ‎(1)买1台录音机和1台抽油烟机,能获奖吗?‎ ‎(2)买1部手机和1部电话,能获奖吗?‎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附答案:‎ 课堂检测A卷:‎ ‎1、132,101,898,1192‎ ‎2、700元;不够(学生只要估算正确,都要给予肯定。) 答案不唯一。‎ 课堂检测B卷:‎ ‎1、763、647、482、1340‎ ‎2、1100元,可以获奖;998元,不能获奖。‎ 万以内数的减法 ‎  教学目标:‎ ‎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  80-7=35-8=63-4=26-7=‎ ‎  42-5=43-6=32-9=65-9=‎ ‎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  54-21=79-37=65-24=‎ ‎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  二、新授 ‎  1、教学例题1‎ ‎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  2、教学例题2‎ ‎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  学生自由发言 ‎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  4、判断对错:‎ ‎  32162873241582‎ ‎  -93()-473()-2538()-847()‎ ‎  238145478667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挂图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 挂图、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挂图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0毫米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2厘米=20毫米 ‎80厘米=8分米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挂图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1千米(公里)=1000米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 ‎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挂图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挂图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挂图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挂图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挂图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新|课 |标|第 |一| 网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和换算 吨,用符号“t”表示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w W w .x K b 1.c o M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http://www.xk b1.com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质量2吨”:4次;“载质量3吨”:0次。‎ ‎2、“载质量2吨”:1次;“载质量3吨”:2次。‎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和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 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个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 原来按不连续进位到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到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大。‎ 3、 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的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1、 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2、 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同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在精确计算。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在给出先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情感与态度 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w W w .X k b 1.c O m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课时划分 1、 加法··················3课时 2、 减法··················3课时 3、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1、加法 第一课时: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一和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1 7+4+1 8+9+1 8+7+1‎ ‎9+7+1 6+4+1 7+6+1 6+5+1 8+3+1‎ ‎2、用竖式计算:‎ ‎36+57 48+34 56+29 48+37 ‎ 找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 ‎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你能看着这张统计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25。”‎ ‎5、你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独立试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6、教师小结:像这样连续进位的加法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指名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连线后,再集体讲评。‎ ‎3、第2题,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4、第3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解答书本的第1问,再引导学生独立提出不同的问题。‎ ‎5、作业:练习四第2、3题做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第二课时: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的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 6 4 2 8 7‎ ‎+7 2 + 8 8 +4 9 ‎ ‎2、结合板演对具体情况进行评议。‎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2、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76+284‎ ‎3、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4、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第18页的估算方法)‎ ‎5、教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通常我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划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未能估计出和的范围,这一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6、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7、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8、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现实性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9、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  第二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进行订正。‎ ‎3、  作业,练习五第9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至21页练习五的第5至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口算下面各题 ‎7+8+1 5+9+1 6+4+1 3+9+1 7+5+1 9+6+1 ‎ ‎2、笔算下面各题 ‎649+273 786+245 392+50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练习 ‎1、  练习五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  学生列式计算 ‎(2)  集体订正 ‎2、 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4、 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 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 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 ‎7、  练习五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2.减 法 ‎ 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例题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减法,并从旧知识体验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万以内连续退位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快乐小学组织学生游玩昆明、大理、丽江。师简介后,大家上车出发去大理喽!‎ ‎2、师说:车先行了159千米,让同学们在途中吃了午饭,接着,又行了189千米,到达了大理。你们想一想,昆明到大理的路一共有多长? ‎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同学们到达大理后,这时,有一位同学问导游:“我们游玩过大理,去丽江,还有多远?”导游说:“从昆明到丽江,一共517千米,我们到大理,行了348千米,你说还有多远呢?”教师板书部分线段图 昆明 大理 丽江 ‎2、听了导游的话,你可以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请学生继续板书完整线段图。)‎ ‎3、教学估算:‎ ‎(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 ‎(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4、教学笔算:‎ ‎(1)小组合作,探究517-348计算方法。‎ ‎ (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 ‎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 三、巩固练习,合作进步 ‎1、游过丽江同学们去了生态果园,园里栽植了三种果树。(如图)‎ ‎(1)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问题吗?先提一个给自己,再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做一做,最后交换批改。批改时注意竖式的格式,答案是否正确。‎ ‎(2)果园里还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果园为超市运去410千克水果,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 ‎ 第二课时:被减数中间、尾数有0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2和例题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加法的简便算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2、如果把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3、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 ‎1、计算208-129  ‎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2、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第26页例2。‎ ‎3、学习例3。‎ ‎(1)出示例3:500-185 ‎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 ‎(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 ‎ 4、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 ‎ 三、实践应用 ‎1、 小组比赛:完成25页第1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2、 独立完成25页第4题。‎ ‎3、完成25-26页第3、6题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 ‎2、师总结。‎ 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至26页练习六的第4至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悉地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先回忆总结前面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强化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56+18 80-64 340+70‎ ‎130-50 70-34 780-300‎ ‎400+500 320-90 1200-600‎ ‎980-480 730-80 1700-700‎ 二、计算 ‎135+893 437+959 383+789‎ ‎1432+658 765+3438 1437+3795‎ ‎850-392 841-554 910-345‎ ‎1005-438 3300-1623 4020-2537‎ 学生解答,教师要给以评讲。并对个别题目,如进位和连续退位减法,挑选一、两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提问,以巩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三、 教科书第26页练习六的第四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讲。‎ 四、 完成教科书第26页练习六的第5题。‎ 提问:这一道题目你想怎样完成?(先算出每一道算式的结果,再把相同结果的两个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五、 完成教科书第26页练习六的第6题。‎ 这一道题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红的家、小明的家、以及学校这三个处所,在纸上画出他可能出现的几种位置?‎ 把肯能性讨论清楚后,再独立解答“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 六、作业布置 ‎3.加减法的验算 ‎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提问: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 ‎2、出示挂图,观察图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 ‎3、生汇报交流: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 4 8‎ ‎ 1 8 3‎ ‎5、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 ‎6、导入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27页做一做。 ‎ ‎2、数学门诊部: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 ‎ 1 7 5 2 5 9 3 2 9‎ ‎ - 6 2 + 1 4 8 + 4 6 4 ‎ ‎ 1 3 7 3 0 7 8 4 3‎ 四、全课总结 ‎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 ‎2、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 第二课时:加减法的验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新课 标 第 一 网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懂得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懂得加、减法是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1、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 ‎2、生汇报交流。‎ ‎3、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出示挂图2)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应怎样计算呢? ‎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板书:200-183=17(元) ‎ ‎2  0  0  ‎ ‎- 1  8  3  ‎ ‎ 1 7‎ ‎5、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导入板书课题 :减法的验算。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 ‎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 ‎2、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 ‎3、完成练习七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2、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 第三课时:加减法验算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至31页的练习七的第4至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新课 标 第 一 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 ‎6 3 4  3 5 9   6 6 3  4 0 4  8 6 9   2 3 9‎ ‎-1 8 2 + 4 7 1   -1 8 6 -2 8 2 -5 7 8 +5 7 1‎ ‎ 5 5 2 8 3 0 4 8 7 2 1 2 2 9 1 8 0 0‎ ‎ ( ) ( ) ( ) ( ) ( ) (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 ‎563+528=   696+241=    70+260= ‎ ‎991 □ 837 □ 330 □‎ ‎1081 □ 937 □ 230 □‎ ‎1091 □ 1037 □ 267 □‎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 二、探究体验 ‎1、教科书30页第6题。 ‎ 小精灵说:再开船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2、教科书31页第8题。 ‎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 ‎、全课总结 ‎1、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 ‎2、作业: ‎ ‎(1)第29页:3、4 题。‎ ‎(2)第30页:5、7 题。‎ ‎3、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 ‎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 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 ‎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 ‎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 ‎(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 ‎(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 ‎(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生汇报交流。‎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 ‎(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 ‎4 2 3 5 0 1 5 0 0 3 0 1‎ ‎ +3 4 9 +3 8 9 -4 5 3 - 8 4‎ ‎ 7 6 2 8 8 0 1 5 7 2 2 7‎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 ‎1、生独立完成33页第2题。新|课 |标|第 |一| 网 小结: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在进行认真解答。‎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 ‎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过关游戏,想玩吗?(想)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w W w .X k b 1.c O m 师:(挂图呈现)请认真看一看,分别有几个几?怎样列式?‎ 师:求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创设情境——感知“倍” 进入第二关:小嘴巴,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把小红、小青和小明也请到了课堂,他们在干什么呢?请打开课本76页,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引导学生说出1个4根、2个4根、3个4根,并板书: ‎ 师:大家的发现真好,其实,表示几个几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通过预习谁来告诉大家3个4也可以说成什么? ‎ ‎(板书:3个4→4的3倍) ‎ ‎(2)自主探索——理解“倍”‎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谁能结全这幅图,说一说4的3倍表示什么意思?(在板书上划红线)‎ 师小结:我们把4根小棒看作一份,有3个4根,就有这样的3份,就是4的3倍。现在请跟我说:“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师:现在请看小青摆的2个4根,2个4根也可以说成……?‎ 师:你真棒,那1个4根呢?。。。。。。 ‎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观察与发现,我们知道每摆一个正方形都用4根小棒,就是以4根为一份,有几个4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可以说成是4的几倍。‎ 师:现在请同位看着黑板说一说:几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几倍。‎ ‎ (3)实际应用——巩固“倍”: 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看来第二关也难不了同学们!有信心闯第三关吗?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 ‎ 2.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w W w .x K b 1.c o M 师:“倍”这个数学朋友真神奇,你们还想继续跟它交朋友吗?(想) 好,我们马上进入第四关:小小手,摆一摆。‎ 师:第一行摆两个圆,第二行要求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    求2的4倍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师小结:以2个为一份,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就有这样的4份,(在黑板上画出4条下划线),就是求4个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2=8(个)。‎ 师板书:第一行摆:○○‎ ‎                第二行摆:○○   ○○   ○○   ○○     4个2   4×2=8(个)‎ ‎(2)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得真棒!如果老师把第一行的2个圆换成3个圆,也让同学们摆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你会吗?‎ 学生活动:按要求摆圆片。‎ 指名在投影上摆:第一行:○○○‎ ‎                                第二行:○○○   ○○○   ○○○   ○○○‎ 师:还想继续摆吗?如果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5倍,又该怎样摆呢?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摆一摆,开始!‎ 学生活动:按要求摆圆片。‎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第四关里,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把它转化成求 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板书:标箭头、用乘法计算)‎ ‎ 三、生活应用,拓展新知。‎ ‎1.拍一拍。‎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顺利闯过四关了,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老师想和一个最认真的同学玩一个拍手游戏,谁来?(请一学生上台)请听要求:‎ ‎(1)我拍×××,你拍的是我的两倍。(与一学生互拍。)‎ ‎(2)现在我们一起拍,听:老师拍××,你们拍的是我的4倍。‎ ‎(3)同位的同学玩一玩,一个说要求,一个按要求拍手,要注意节奏,开始! ‎ ‎ 2.猜一猜。‎ 师:为了表扬大家,老师带来了很多水果!喜欢吗?‎ 挂图出示:有雪梨、香蕉、菠萝等。 ‎ ‎ 师:其实,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其它水果,西瓜的个数是雪梨的4倍,猜一猜:西瓜有多少个?‎ 师:苹果的个数是菠萝的3倍,苹果有多少个?‎ 师:老师还带来了大家最喜欢的草莓,草莓的个数是西瓜的3倍,草莓有多少个?‎ ‎3.画一画。‎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会说、会摆还会算,会画吗?现在,请拿出练习单,按要求画一画。 ‎ ‎  ‎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汇报。‎ 教师点评。新课 标 第 一 网 ‎ 四、全课小结,情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倍”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用今天学的“倍”说句话,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 ‎6×4= 8×5= 2×9= 3×9= ‎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X Kb1 .C o m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游乐项目价格表中的信息)‎ 一生能说全的让一生说,说不全,其余学生补充。‎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师用手指一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师: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吧。先看看这个问题。‎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元?‎ 赶紧做在自己本上。‎ ‎(2)集体校对:谁来汇报一下?(师板书算式)‎ ‎2×9=18 我们可以用二九十八这句口诀来计算。‎ ‎(3)10人要多少钱呢?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试一试吧。‎ 生独立思考,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全班反馈 师:完成的同学,在你们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来汇报一下?2×10=20,你是怎么算的?‎ 生:①2×9=18,9个2是18,10个2是20‎ ‎②看作2个10,就是20‎ ‎③2×1个十=2个十=20(2×1=2,2×10=20 师:2×1的“1”表示的是……?)‎ 生说师板书算法。‎ 师: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的算法。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 ‎(4)计算3×10 10×4‎ 师:这两题你能算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选一题,轻轻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4、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反馈:‎ ‎①3个20是60;‎ ‎②3×2个十=6个十=60;‎ ‎③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师:每个同学轻轻地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80×9 = 700×5= 3000×2= 200×7=‎ ‎100×7 = 30×2 = 20×9= 2000×7=‎ 开小火车 ‎5、总结算法 生试着说一说。‎ 师解释:我们以40×3为例,这个0不看,其实是把40看作了什么?(4个十)(出示小棒)这是4个十,4个十乘3,就是3个4个十,就是几个十?(12个十)所以,当我们计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转化乘表内乘法),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一题口算 ‎ 10×4= 10×6= 10×7=‎ ‎ 20×4= 40×6= 60×8=‎ ‎300×4= 5000×6= 7000×8= ‎ ‎ 200×7= 100×7= 3000×2= ‎ ‎30×4= 50×3= 70×6=‎ ‎600×4= 5000×6= 2000×8= ‎ ‎ 300×7= 400×7= 3000×7= ‎ 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练习十五第二题 ‎(1)师:小朋友玩得口渴了,去买矿泉水,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 每瓶2元,买20瓶需要多少元?‎ ‎(2)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新|课 |标|第 |一| 网 ‎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第2课时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 ‎200×7= 100×7= 3000×2=‎ 二、 新课 ‎1、 出示例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 学生自己读题 ‎(2) 列算式 ‎29×8≈‎ ‎(3)29乘8大约得多少?‎ ‎(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 29×8≈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 ),可以将39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 )。‎ ‎(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 ),可以将598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 )。‎ 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挑生举例)‎ 五、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第3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 1 2……因数 ‎ ‎ X 3……因数 ‎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第75页第二题 ‎14×2= 33×3= 21×4=‎ ‎423×2= 212×3= 221×4=‎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教师提问:‎ ‎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笔算进位乘法 ‎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培养计算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6+4= 2×9+3= 3×8+3=‎ ‎2×9+5= 3×6+7= 5×8+6=‎ ‎2、笔算 ‎24×3 17×5 16×6‎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齐练,然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出示第78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你从图上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2)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 板书:‎ 同学们搬来了9箱矿泉水,每箱24瓶 ‎2、提问题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 板书:9箱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3、学生尝试自己列式 ‎24×9‎ ‎4、 先估算 你能算出一共大约有多少瓶吗?‎ 挑生说出估算方法 把24看做20 ,20乘9等于180,所以一共大约有180瓶。‎ ‎5、 准确计算 同学们,你能准确的算出一共有多少瓶吗?‎ 可以列竖式。‎ ‎2 4‎ X 9‎ ‎2 1 6‎ ‎ 强调乘的顺序及每一位上积的写法 计算这道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1)数位照齐 ‎(2)先算个位 ‎(3)计算十位时一定要把进上的数加上。‎ ‎6、试一试 ‎56×7= 25 ×4= 35× 3= 183×5= ‎ 三、练习 ‎1、列竖式计算:‎ ‎137×6= 145×4=‎ ‎2、第78的做一做 每个方阵128人,有4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列竖式计算 ‎163×5= 27 ×4 = 3× 319= 64×5= ‎ ‎4、5厘米长的蚱蜢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身长的75倍,它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 四、作业 ‎ 练习十八第1到4题。‎ ‎ ‎ ‎ ‎ 连续进位乘法 ‎ 第5课时 ‎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4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 一、知识铺垫:‎ ‎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134×6= 147×2=‎ 计算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个人?‎ ‎(2)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634×8=‎ ‎ (3)先由学生试算。‎ ‎(4)集体评讲。纠错。‎ ‎(5)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 2.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3、试一试。‎ ‎247×6= 832 ×4 = 3× 499= ‎ ‎(挑生板演,集体订正。重点要求学生说计算方法)‎ ‎ 三、练习巩固:‎ ‎1、列竖式计算。‎ ‎354×5= 337 ×8 = 4× 742= 646×9= ‎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1 2 5 2 4 7 6‎ X 7 X 4 X 8‎ ‎7 4 2 8 3 8 0 8‎ ‎3、一只啄木鸟一天能吃258只害虫,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4、有3名老师带186名同学去观看科普纪录片,每张票9元,现有1000元钱,够吗?‎ 四、课堂作业:‎ 五、课后小结:‎ 第6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80练习二十 教学要求: ‎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 ‎(2)4个2531是多少? ‎ ‎(3)23的2倍是多少?‎ ‎4.小红每天上学要骑7分钟自行车,她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红家和学校相距多少米?‎ ‎ 5.课本第4题。‎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计算。‎ ‎12×8= ×7= ×3= ‎ ‎7、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8、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本题提问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5、6、10、11、12题 ‎ ‎ 第7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零乘任何数得零 ‎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1.口答. ‎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 ‎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 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 (一)知识铺垫:‎ ‎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被乘数中间有0”.(板书课题: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 ‎  用加法计算:5+5+5=15.‎ ‎  用乘法计算:5×3=15.‎ ‎  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  1+1+1=3‎ ‎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  (二)学习新课 ‎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  问:七仙女每个人都是没有摘到一个仙桃,请问,她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 谁来列加法算式:0+0+0+0+0+0+0=0.‎ ‎  谁来列乘法算式:0×7=0.‎ ‎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口算下列各题.  ‎ ‎0×9 0×7 0×2 0×5‎ ‎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  提问:0乘以几就表示有几个0相加,乘得的结果是多少?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0乘以几的计算结果?(0乘以几就表示有几个0相加,乘得的结果是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 2.教学例6:(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8米。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 生尝试列式 508×3‎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集体订正)‎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  教师边指黑板上的计算题边问: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几?(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0)‎ ‎  问:6乘被乘数的十位上的0得0,为什么不在积的十位上写0,而写“3”呢?(因为个位上进上来3,所以必须加上进上来的3,因此,要在积的十位上写3)‎ 问: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为什么能在积的百位上写0?(因为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十位上没有进上来的数,所以,要在积的百位上写0)‎ ‎(3)小结: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  三、巩固反馈 ‎  1.口算练习:‎ ‎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 ‎0○3=3 0○3=0 4○0=0‎ ‎  4○0=4 1○0=0 1○0=1‎ ‎3.笔算练习:‎ ‎506×7 209 ×4 308× 3 106×9 406×2‎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 4.去年学校义务植树205棵,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倍,今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第8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 ‎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 二、新课 ‎1.教学例7.‎ ‎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 ‎280×3‎ ‎(3)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4)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 ‎2.试一试:‎ 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 2500×3 1600×4‎ ‎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列竖式计算 ‎640×2 450×6 230×4 ‎ ‎ 270×3 380×5 460×7‎ ‎(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 3.做练习二十中的第3题.‎ 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 ‎4.做练习二十中的第4题.‎ 列竖式计算 ‎420×3 530×3 380×3 ‎ ‎ 160×4 350×4 190×4‎ ‎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 四、小结 ‎ ‎ 第9课时 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 ‎“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教程:‎ ‎(一)、复习旧知 ‎ 用竖式计算 ‎32×2=        321×3=    431×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新课教学:‎ ‎1、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 新年快到了,王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连环画作为礼物,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看图口头表达图中所表示的意思。‎ ‎2、探索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简要概括,并板书题目:‎ 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每套18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18×3=‎ ‎(2)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的?想好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指名汇报。‎ 让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3、指导竖式算法。‎ ‎(1)计算18×3,写成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个位)结果是多少?(3×8=24)‎ ‎(2)个位上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向十位进位,个位积是24,4写在个位上,2写在十位上,写得小一点。)    ‎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中,对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竖式中,进到十位上的数应该加上)‎ ‎(5)指导看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两个竖式。‎ ‎ 一个加法算式:1 8       一个乘法算式:1 8‎ ‎ 1 8             ×  3‎ ‎ + 1 8 5 4‎ ‎ 5 4‎ ‎(6)找出异同点:‎ 相同点:结果一样,都有进位“2”。‎ 不同点:竖式的写法不一样。‎ 算理一样,乘法比较简便。‎ ‎(7)引导学生归纳笔算乘法的算法。‎ ‎(8)练习反馈:‎ 课本第76页的“做一做”。‎ ‎27×2= 15×5= 214×3= ‎ 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指名板演,说说计算方法。‎ ‎4、小结归纳。‎ 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 引导学生回答、归纳: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1 8       1 2 7‎ ‎ × 2 ×   3‎ ‎ 2 6 5 6 1‎ ‎(2)课本第77页第1题。‎ 列竖式计算 ‎12×8 = 13×7 = 16×6= ‎ ‎14×5 = 18×3= 17×4=‎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2-4题。‎ ‎ ①每筒有12个羽毛球,7筒一共有几个羽毛球?‎ 新-课 -标- 第-一-网 ‎②每辆面包车可以坐17人,每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 ‎5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13辆小轿车可以坐多少人?‎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自己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板书设计。‎ ‎ 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每套18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18×3=54(本)‎ ‎ 1 8        1 8‎ ‎ 1 8             ×  3‎ ‎ + 1 8 5 4 ‎ 5 ‎4 ‎ ‎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设计 1、笔算。 31×3=     12×4=    243×2=   ‎ ‎312×3= 123×4=    216×4= 2、交朋友,把积相同的算式连接起来。 39×2      224×4      15×6‎ ‎ 18×5      6×13       112×8 3、解决下面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多少朵?   (2)201班第一小组同学拍皮球,平均每人拍111下,6人一共拍了多少下? ‎ ‎  ‎ 数字与编码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些多位数能够起到编码的作用,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代表特定的意义。使学生了解身份证的一些常识及其中的科学性,初步掌握数字编码方法。‎ ‎2. 能力目标:‎ 了解利用编码可以把很复杂的信息以很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3. 情感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字。‎ 教学重点:‎ 交流。‎ 教学准备:w W w .X k b 1.c O m 请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5---10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身份证的有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目标认同  培育兴趣 ‎(1)故事引入:(挂图出示)‎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一个不法分子制做了一个假身份证,但当他拿着这个假身份证到银行冒领别人巨款时,却被一个普通营业员识破了。其实这个假身份证确实做得无可挑剔,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可为什么被营业员看了一眼就识破了呢?‎ 身份证号:330104720623102‎ 生:‎ ‎(1)(兴奋地):我知道,他的最后一位是2,应该是个女的,可是这人是男的。‎ ‎(2)对呀,身份证的号码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好吗?‎ 生:好!教师同时出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自学探究、动力激发 ‎1. 你在班里的学号? ‎ ‎  师:数字组成号码,号码代表一定的事物。‎ ‎2. 生活中还有哪些用数字表示信息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汇报。‎ ‎3. 出示:信封 问:上面的两个邮编分别表示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研究生活中的数字。我们先来研究身份证号码。‎ ‎1. 谁知道自己或父母的身份证号码? ‎ ‎2. 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你知道吗?‎ ‎3. 出示(讲解)‎ 地 址 码      出生日期码     顺序码    校码 ‎11 01 01       1995 10 01       001      X ‎(1)介绍罗马数字:I      V       X ‎                   1      5      10‎ ‎(2)问:15位号码看哪位确定性别?(最后一位)‎ ‎         18位号码看哪位确定性别?(第17位)‎ ‎4. 协同互补、发展思维 ‎(1)好,哪个组先来向大家汇报?‎ 生1:我们组知道身份证的最前面六位你住在什么地方,中间的六位表示你的出生年月日,后面表示什么我们不知道。‎ 生2: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身份证的前两位表示省,第三位和第四位表示市,第五位和第六位表示区,中间的六位和刚才那组一样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最后的数学表示你出的顺序。‎ 生3:我们也有补充,我们还知道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两种。15位的是老身份证,18位的是新的身份证。‎ 师:哦,那你们能分出黑板上的这些身份证是老身份证,哪些是新的身份证吗?‎ 生4:330103720412202、341223630824102、330105680523001‎ ‎330105641123102这些都是老身份证,因为他们都只有15位,‎ ‎330102197511121023是新的身份证,因为他有18位。‎ 生5:那我有一个问题,那么中间的六位在宋老师的新身份证上那不是变成了197511,这是什么年月日呀?‎ 生6:我知道,老的身份证是中间6位,新的身份证变成中间8位了,也就是说宋老师是1975年11月12日出生的。w W w .X k b 1.c O m 生7:我好像知道身份证最后的数字是表示街道的号码。‎ 生8:最后的数字表示的是派出所的号子!‎ 生9:我们还有!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单数就是男的如果是双数,那就是女的。‎ ‎(大多数学生表示赞同)有一人急急举手;那宋老师是女的,她的身份证的最后一位不是单数吗?‎ 生10:(得意地)我知道,在新的身份证的最后一位不是辨别性别的,而是私人的密码。‎ 生11:新身份证的最后一位也有不是数字的,像我的舅舅的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 ‎(2)看来,同学们有些信息相对比较统一,像前六位表示省市区,而有些信息就比较模糊,或者说同学们还不明白,是吗?那把我们大家的信息一起来整整一下,好吗?‎ ‎(3)师生共同整理并板书:(教师穿插出现自己调查所得的资料)‎ 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33代表浙江省,34表示安徽省)‎ 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城市。(如01表示杭州市)‎ 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县(区)。(如02表示上城区,03表示下城区,04表示江干区,05表示拱墅区,06表示西湖区、07表示滨江区等)‎ 第7、12位上的数字表示某人的出生年、月、日。‎ 随机提问:那么18位的身份证呢?(7、14):7月用07表示而不用7呢?‎ 年、月、日后面的3个数字表示居住地所在的派出所给你设置的编号。一般每个派出所都有固定的50个号码,按当天人口的出生顺序进行编号。‎ 派出所给你设置的编号的尾数表示某人的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新身份证的最后一个数字是根据前17个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叫做校密码,是电脑用来识别身份证的真伪的。‎ ‎(4)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几乎都已经搞清了身份证上编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重温(重点是派出所编号和校密码)‎ ‎(5)那通过我们的信息平台交流后,你能不能确切地说刚才故事中的营业员怎样分辨的?‎ 生:他是老身份证,最后一位表示性别,他用了双数,所以被识破了。‎ ‎(6)刚才同学们知道了新老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 那这15位和18位中增加的三个数字在什么位置?‎ 生1:出生年月日和校密码。‎ 那出生年月日为什么要增加?‎ 生1:现在是二十一世纪,那么1岁和100岁的人有可能重号,也就是六位不够用。‎ 生2:防止伪造。‎ 那为什么以前不会不够用呢?‎ 生1:以以前信息不灵通,重复了也不知道。‎ 生2:以前没有身份证。‎ 生3:现在长寿的人多了。‎ 那你们主认为以后要不要统一?‎ ‎(7)总结:真不错,通过我们的思考与讨论,了解了身份证的不少知识。‎ 那你们知道身份主有哪些用处吗?‎ 生:到银行取钱、坐飞机、出国、贷款等,身份证代表的是个人信息,一定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当然我们今天课上所研究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啊! ‎ 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 生: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而且不会混淆这就是数字的妙用。‎ 三、练习反馈  展示潜能X|k | B| 1 . c |O |m ‎ 请自由组合(可以二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向同学或老师了解一个真实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你能从号码中得知哪些信息,看看说得对不对)请二位同学汇报。‎ 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身份证,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编写后在组内交流)请二位同学说说哪些数字编码是肯定的?‎ 反思总结、心理发展 ‎(1)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吗?‎ 生: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商品编码、学号、报刊杂志的刊号等等。‎ ‎(2)小结:对,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有许多学问,用到许多数学知识。‎ ‎(3)如果给你们一个挑战,让你自己来设计编码,能行吗?                          ‎ 生(兴奋地):行!‎ 你们真是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 出示:我校四年级有2个班,要想给每班每个学生都编一个号码,从中可以看出是四年级哪个班的同学,至少需几位数,怎样编。‎ 同桌讨论,汇报编号情况,汇报:‎ 生1:我认为要用5位,前三位表示401,402两个班,后两位表示学号。‎ 生2:我认为只需三位,1表示1 班,2表示2班,后面表示学号,反正已经知道是四年级了。‎ 那从107、210、128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107是401班7号,210是402班10号,128是401班28号。‎ 如果还想从编号中看出是男生、女生,该怎样编?‎ 生:后面再添上1表示女生,2表示男生。‎ 如果给全校学生都编一个号,除了上述情况外,还要能看出是哪个年级,还要再添几位?需几位数?‎ 生:上面一共是4位,在添上年级一位,一共至少5位。如71021就表示我校7年级1班2号同学是个女生。‎ ‎(4)今天上课你有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有关身份证号码所表示的意义。‎ 生2:我知道身份证有新老之分,老的是15位,新的是18位。‎ 生3:我觉得我们很能干,会自己做编码。‎ 生4:我觉得集体的信息比一个人的信息要多,以后要与别人多交流,这样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生5:我觉得这节课很有趣!‎ ‎(5)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调查邮政编码方法和邮政编码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填写调查报告。‎ 了解生活中其他使用数字编码的事例。‎ 四、总结 ‎1.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2. 用数字代表一些号码有什么好处?‎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挂图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挂图出示教室立体图。xKb 1.Com ‎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挂图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尺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 做“想想做做”第5题。‎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 (2)28+28+15+15=86(米)‎ ‎ (3)28×2=56(米)‎ ‎ 15×2=30(米)‎ ‎ 56+30=86(米)‎ ‎ (4) 28+15=43 (米)‎ ‎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X k B 1 . c o m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挂图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设计思想:‎ ‎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 2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八、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1) 、 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 教师说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 动手实践 A、 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 ‎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二) 认识四分之一 ‎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三)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四)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3、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最大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X Kb1 .C o m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4、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九、板书设计 ‎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 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2 > 1/4‎ ‎ 1:表示其中的1份 ‎ (平均分)‎ ‎1/4、1/8、1/3、1/6、1/10……‎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新-课 -标- 第-一-网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九单元测试 一、填一填。‎ ‎1.用4,5,7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 ‎ ),最小的数是( )。‎ ‎2.用4,5,7可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32支球队分成8个小组比赛。‎ ‎ (1)每个小组有( )支球队。‎ ‎ (2)小组内每两支球队进行一场比赛,每组要进行( )场比赛。‎ 二、解决问题。‎ ‎1.鞋和帽子。‎ ‎2.在中,我要拿其中的两样,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3.从小明、小强、小林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学校的象棋比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织方案?‎ ‎4.在中,我要买其中的两只,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5.五个好朋友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6.‎ ‎7.王老师和李老师带领植物小组的4名学生到南湖公元观察植物。为了留影纪念,四名学生每人都想单独与王老师和李老师分别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 ‎8.‎ ‎9.有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各一张,李义要从中拿出两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请你表示出来。‎ ‎10.如果落在树上的是两只鸟,一共有几种可能?‎ ‎11.三年纪有5位数学老师,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话?‎ ‎12.两个萝卜可以做一小盘菜,三个萝卜可以做一大盘菜,菜的做法一共有几种可能?‎ 三、数学小天地。‎ 第九单元测试 一、1.6 75 45 2.6 754 457 3.(1)4 (2)6‎ 二、1.4×3=21(种)‎ ‎ 2.3+2+1=6(种)‎ ‎ 3.3种 ‎ 4.4+3+2+1=10(种)‎ ‎ 5.4+3+2+1=10(种)‎ ‎ 6.3×2=6(种)‎ ‎ 7.4×2=8(张)‎ ‎ 8.3×3=9(种)‎ ‎ 9.1元+5角 1元+2角 1元+1角 5元+2角 5角+1角 2角+1角 ‎ 10.6种 ‎ 11.4+3+2+1=10(次)‎ ‎ 12.略 三、3×3×3=27(种)‎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