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柳宗元对于“为师”的态度观点,以及“为文”的创作主张。‎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2.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启迪意义。‎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行文曲折,文气波澜起伏的特征。‎ ‎ 2、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学生如何理解,是又一个难题。‎ ‎【学习方法】‎ ‎ 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题解 本文选自《河东先生集》。写于元和八年(813),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这封回信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论师道,一个是论写作。它是柳宗元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一种写作格式,书信。‎ 二、初读文本,语言感知 ‎ 要求:认真阅读文本,解决生字及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完成下列各题,自我检测。‎ ‎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 ‎1.仆道不笃( ) 2. 挈挈而东( )‎ ‎3 . 被南越中数州( ) 4.不以病乎( ) ‎ ‎5. 将以责成仁之道( ) 6 . 明日造朝( )‎ ‎7.本之《书》以求其质( )‎ ‎( 二) 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不以病乎 通 ‎ ‎2、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通 ‎ ‎3、参之《孟》《荀》以畅其支 通 ‎ ‎(三)词类活用 ‎1世果群怪聚骂 2指目牵引 ‎ ‎3.又挈挈而东 4.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 ‎5.假而以仆年先吾子 6.乃知文者以明道 ‎ ‎7.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8未尝敢以怠心易之 ‎ ‎9.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10.苟亟来以广是道 ‎ ‎(四)古今异义 ‎1.为众人师且不敢 古义 今义 ‎ ‎2.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古义 今义 ‎ ‎3.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古义 今义 ‎ ‎4.旁推交通 古义 今义 ‎ ‎5取其实而去其名 古义 今义 ‎ ‎(五)文言句式 ‎1.非独见病 2.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3.而谁敢衒怪于群目  4. 将以责成仁之道 ‎5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6本之《书》以求其质 ‎7甚不自是也 8为外廷所笑  ‎ 三、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 (一)研读指导与要求:‎ ‎1、运用评点法阅读文章,作出批注。 ‎ ‎2、注意标注点评文章主旨、情感的关键处,值得欣赏的文学特征处以及疑难处。 ‎ ‎3、学生交流评点体会,质疑问难。‎ ‎(二)阅读检测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自我检测阅读的情况。‎ ‎1、研读第1-6段,要求:用原文回答,并尽可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1)从我们已预习的前三段来看,柳宗元不答应做韦中立的老师的理由是( )柳宗元叫韦中立“自择”,“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是在暗示( )。柳宗元对韦中立求师的态度是( ),其原因是( )‎ ‎(2)柳宗元如何解决相师的问题?‎ ‎ ‎ ‎(3)请同学准确复述出柳宗元的态度。‎ ‎2、研读7-8段思考并回答:这两段写了( ),作者的文学主张是( )。第七段除了写文学主张,还写了( ),可分为( )三层。写这些的原因是( )。与1——6段相比,7-8段在语言风格上是由( )向( )转变,转变的原因是( )。‎ 四、作业 ‎ 熟读文本,提出疑问。‎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 评价 组长 评价 学科长 评 价 教师 评价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问题探究单  ‎ 一、文本探究 ‎1、柳宗元自己说“不敢”为人师,他真的是不敢吗?‎ ‎ ‎ ‎ 2、关于师道的阐述柳文与韩文(《师说》)有何异同?‎ ‎ ‎ ‎3、全文两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4、有人评价这篇文章说“文气波澜起伏,行文曲折多变”,你是否认同,请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 ‎ ‎5、质疑讨论 ‎ 学生也可就本文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研讨。‎ ‎ 参考问题:‎ ‎ (1)如何评价柳宗元的文学主张?‎ ‎ (2)如何理解文以载道?‎ ‎ (3)写作与作者的品德修养究竟有何关系?‎ ‎ 二、延伸阅读 ‎ 阅读韩愈的《答刘正夫书》中的段落,比较其中所体现的文学主张与柳宗元是否相同?‎ ‎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韩愈《答刘正夫书》)‎ ‎ 学生讨论。 ‎ 三、作业 ‎ 1、熟读文本,思考本文对本人在提高写作水平父母的意义。‎ ‎ 2、自己整理本文的文言语法现象。‎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 评价 组长 评价 学科长 评 价 教师 评价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 ‎ 拓展训练单  ‎ 一、真题演练(保留原试卷中的题号)‎ ‎(一)(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人莫舍我 然独好周人急 A B ‎ 吾宁舍之而受祸 然其行最著 恐为他人得 何以为报 C D ‎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 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 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二)(2012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二、作业 ‎ 课外阅读柳宗元的散文《桐叶封弟辨》。‎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 评价 组长 评价 学科长 评 价 教师 评价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导读单 三、1、(1)理由是(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师;社会不从师风气嚣张,不想为师。)。暗示(韦中立应取其从师之实,去从师之名)。态度是(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其原因是( ①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或: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②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 ③仆才不足。 概括:世不事师;谪居多病;才学不足。)(2) “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取师之实而去师之名。(3)韦向柳学文:(1)以为不可,自己才疏学浅;(2)但也不反对,要韦自己选择。 韦向柳拜师:(1)万万不可。(2)但不是反对从师的做法。‎ ‎2、这两段写了(自述为文的心得和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学主张是(文以明道)。第七段还写了(为此主张而要采取的写文章的态度、方法),可分为(主张、态度、方法 )三层。原因是(表明自己愿意教你作文的一片赤诚之心)。语言风格上是由(激愤 )向(委婉 )转变,转变的原因是(前者针对群小后者针对韦中立)。‎ 合作探究单 一、1、柳宗元所言“不敢”一方面实际是讽刺当时俗众以从师为怪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是悲观激愤之语,是在政治生涯中得到的感受,认识出人心可畏,流言可怖,惧怕「群怪聚骂」、「召闹取怒」,而陷自己于更困苦的境地,表明自己忧谗畏讥的心态。所以说“不敢”。‎ ‎ 教师补充介绍背景: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非常荒僻,人烟稀少。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和其他亲友。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 2、同:都批判了“不事师”且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行文上也都有论述严谨,说理透彻的特征。‎ ‎ 异:内容上韩文侧重论述从师的必要性,而柳文侧重讽刺批判“不事师”的社会风气。‎ ‎ 风格上上韩文文字朴实,气势沉雄;而柳文冷峭尖刻,锋芒毕露。‎ ‎3、第6节说明自己虽不愿象韩愈那样“抗颜而为人师”‎ ‎,但愿意相互交往学习,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韦中立。他希望韦中立不必讲求为师之虚名,而当重视实质,于是引出下文对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写作经验的总结。这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开启下文。‎ ‎ 4、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论述时人不重师道的弊端时辛辣幽默,在答复韦中立时则婉转平易,表现出长者之风,而阐述文学主张之处则洋洋洒洒,文气酣畅。‎ ‎ 在具体段落中也表现出波澜起伏的特征,如“蜀犬吠日”一节,先认为言过其实,欲擒故纵;又以自己所见作类比,始信前所闻者。由过言”而“始信”,文气婉转而自然,而又波澜起伏。先扬后抑,为下文蓄足气势。‎ 二、不完全相同,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借鉴古人的主张,但柳宗元以古人创作为“取道之原”、“旁推交通”两方面的借鉴,即思想和技巧两个方面,而在表达方面则注重“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内容要深奥含蓄,表达要明朗不晦涩;而韩愈则侧重于“师其意,不师其辞”,并且强调文章以内容为第一要义,“难易”即言辞的平易与深奥并不是重要标准。‎ ‎ (参考译文:只要有人来问及为文之道,我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提问:“做文章应该效法什么呢?”我必然要郑重地回答:“应该效法三代圣贤,以他们为师。”有人问:“三代圣贤写的书很多,流传下来有不少种类,各种文辞特点都不同,应该如何效法呢?”我同样要郑重地指出:“是效法圣贤的道德学问,不是效法他们的辞章文采。”又有人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浅显易懂,还是深奥隐晦?”我还是要郑重地说:“浅显易懂也好,深奥隐晦也罢,只要写得自然合理就行。”如此而已,并不一定要褒扬这个,贬抑那个。)‎ 拓展训练单 一、(一)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二)【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