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精品教案(冀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短文两篇精品教案(冀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9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 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 揣摩作者写作文章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 ‎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7‎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7‎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 微微吹临 ‎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 侧耳倾听 ‎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 该与谁共享共分 ‎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 走着,走着 ‎ 就来到了承天寺 ‎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 就邀他来 ‎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 ‎ ‎ 怀民,怀民…… ‎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 看那松柏竹影 ‎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 啊! ‎ 何时没有月亮? ‎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 何处没有竹柏? ‎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 ‎ 怀民,怀民 ‎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 我俩 ‎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7‎ 第二课时 湖心亭看雪 ‎【学习流程】‎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学生活动)下面我出示几张有关西湖的画面看谁能够对这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板书——湖心亭看雪 首先我们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下面我们来听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活动)‎ ‎2、给加点字注音。‎ ‎  毳( )衣 雾凇( ) 一芥( ) 沆砀( )铺毡( )喃喃( )‎ ‎3、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  (1)解释加点的字。‎ ‎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②余挐一小船( )‎ ‎  ③上下一白( ) ④及下船( )‎ ‎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 ‎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小组讨论):‎ ‎(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学生齐读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研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小组交流)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是不是能够去掉?‎ 这三 7‎ 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 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  ‎ 江雪 ‎  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7‎ 答案 ‎  1、关于西湖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1)略(2)cuì sōng jiè hàng dàng zhān nán 3、(1)①都 ②撑,划 ③全,都 ④等到 (2)①这 ;判断动词“是” 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③白色;酒杯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是夜更定”,他居然在晚上的时候去看雪,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 ‎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2)故国之思,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淡泊孤独的独特个性。‎ ‎  (4)、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学习目标】‎ •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