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杜甫诗五首导学案(粤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3课杜甫诗五首导学案(粤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课杜甫诗五首导学案(粤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中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名句识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考点演示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 8‎ 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月夜》‎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喜上心头,马上安置妻子儿女于鄜州的羌村,只身上路,匆匆投奔君王。不巧,途中遭遇叛军,为叛军所获,被掳到长安。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在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夜凉如水,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思念之情就在他的内心汹涌起来了。于是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就流传于世了。‎ ‎《哀江头》‎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诗人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为叛军抓获,带到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春日潜行曲江曲”),触景伤怀,哀恸欲绝(“少陵野老吞声哭”),写下了《哀江头》这首“哀”诗。这一背景是我们理解本诗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又呈吴郎》‎ 上元元年(760),得西川节度使严武之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营草堂。上元二年(761),即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65年,严武病卒成都后,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曾居住于瀼西的草堂。杜甫在草堂前种有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后来杜甫搬家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劝告这位亲戚。‎ ‎《登岳阳楼》‎ 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 8‎ 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虚幌(huǎnɡ)      (2)嚼啮(jiáo niè)‎ ‎(3)明眸皓齿(móu) (4)柏森森(bǎi)‎ ‎(5)戎马(rónɡ) (6)天寒地坼(chè)‎ ‎2.填空。‎ ‎(1)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5)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怜:怜惜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清辉:月光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戎马:代指战争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顾:拜访 8‎ ‎《月夜》‎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陷于长安时挂念妻儿的忧心,并通过设想写出了妻子深夜难眠,对月独望,忧心如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哀江头》‎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沦陷后曲江两岸荒凉破败、一片萧条和令人恐怖的景象,与安史之乱前豪华奢侈的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蜀相》‎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既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又呈吴郎》‎ 8‎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的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登岳阳楼》‎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 《月夜》‎ 委婉曲折,情真意切。‎ 诗歌是写思念亲人的,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可以看到妻子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样写来,更加感同身受,情真意切。‎ ‎ 《哀江头》‎ ‎1.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意境深邈。‎ ‎2.波折跌宕,迂曲有致。‎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迂曲有致。文末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 ‎ 《蜀相》‎ ‎1.景物渲染,蓄情造势。‎ 诗人流落西南,心系武侯。所以诗歌开门见山,直陈心曲。祠堂何处,向往久矣。诗人满怀崇仰钦慕之情,一路来到祠堂,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却注意到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凄凉之境无限。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着“自”、“空”二字,将诗人对祠在人非、贤相不再的感慨跃然纸上,为下文蓄情造势。‎ 8‎ ‎2.咏史怀人,自叹不遇。‎ 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以让后人唏嘘感叹。而诗人也是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兼济天下,志存高远,然而至此却潦倒窘迫,苦于生计,何谈抱负。所以面对武侯之祠,感慨既生,叹良相贤臣的知遇之幸,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而没的苦闷。‎ ‎ 《又呈吴郎》‎ ‎1.用现身说法,动之以情。‎ 诗的内容是劝说吴郎不要设篱,但措词十分委婉含蓄,不是生硬的训导,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化呆板为灵活。‎ 诗歌中大量运用常用虚字,如“不为”、“只缘”、“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 《登岳阳楼》‎ 雄浑阔大的意境。‎ 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浑,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气蒸云梦泽”是一种想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次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来。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义,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8‎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答案 所谓“诗眼”就是能统帅全诗的、“能使全句皆奇”的字眼,《月夜》一诗,字字从月色写来,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笔,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就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包含其中了。“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与妻子同看月的日子,作者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意境全出。‎ ‎2.《哀江头》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答案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昔情景。诗人写“今”,写今日叛军占领下的长安景象:“江头宫殿锁千门”“黄昏胡骑尘满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一城干戈未息的乌云,让人惆怅让人哀。诗人写“昔”,写昔日长安南苑的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芙蓉苑里,春光融融,花草生辉,霓旌迎风招展;“白马黄金勒”的才人,“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贵妃与大唐天子,其乐何极!‎ 诗人把长安的“今”之凄凉景象与“昔”之欢乐景象放在一起描写,加以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以乐景反衬哀思,哀思更哀。让人倍感“今”之萧瑟更萧瑟,“今”之凄凉更凄凉。‎ ‎3.《蜀相》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4.(1)评论家萧涤非认为,《又呈吴郎》的第三联“措辞十分委婉含蓄”,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简述《又呈吴郎》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 (1)同意。明明是吴郎不让老妇人打枣而筑了篱笆,杜甫却在诗中故意说是老妇人多心。这种委婉的说法是为了使吴郎保住面子,更容易接受诗人的意见。‎ ‎(2)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5.《登岳阳楼》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作具体分析。‎ 8‎ 答案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