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展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热点提示:(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天下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职;地方封侯、伯等作为方国首领,臣服于中央。‎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3)影响 ‎①积极: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发展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点拨] 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 ‎[思考] 柳宗元称西周分封制为“封建”,其含义是否等同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 提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蕃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不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 ‎3.西周宗法制 14‎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点拨] 大宗和小宗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卿大夫对于诸侯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与其相关的士来说是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4)影响 ‎①“家”“国”一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③宗法制是中国传统宗法观念的源头,影响深远。‎ ‎[思考] 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血缘纽带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问题1:探究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中国历史·先秦卷》‎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分析同姓封国分布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分封制在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4‎ ‎[信息解读] 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后裔,但以王族为主体;从诸侯国的分布来看,主要在黄河流域。‎ 材料二中“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说明分封制的实施与周礼相结合,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 ‎[尝试解答] (1)图示中显示分封的同姓亲族较多分布于富饶之地,王室周边地区。‎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规范了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稳固了西周的统治。‎ 问题2:探究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宗法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一从横向看,反映了大宗的继承者是嫡长子;从纵向看,反映了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材料二中“政权就是由……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立统一”“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等信息表明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 ‎[尝试解答] (1)宗法制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权力结构,亲贵合一、家国一体。‎ ‎【归纳总结】 ‎ ‎1.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的权力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14‎ ‎2.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亲疏为依据,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2)影响 ‎①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宗法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相结合,牢固维系着封建制度,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④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夏商周政治制度是前后沿袭的,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16·武汉模拟)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一事件可说明(  )‎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的开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题干材料可知,“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分封商代贵族,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故B项排除;题干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井田制,故D项排除。‎ ‎2.根据《孟子》《管子》的记载,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 A.是贵族内部权利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14‎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解析:选A 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在分封制下,天子、公、侯、伯、子、男的“封土”面积,旨在说明分封制度是贵族内部权利与财产的再分配,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无关;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C项错误;D项“按亩纳税”表述不符合史实。‎ ‎3.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根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对周王有随从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至而无寇”可知当时无战事,A、D两项中“诸侯反叛”和“大国争霸”缺乏依据;B项中“宗法制”和“朝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解析:选D 西周没有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机管理,故A项错误;拓展了疆域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制度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说明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5.(2016·唐山质检)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的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14‎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同姓不婚”“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诸侯对周王没有监督权,A项错误;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宗法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题干要求“从政治角度看”不符,D项错误。‎ ‎6.古人云:“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上言论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  )‎ A.宗法血缘关系      B.以民为本思想 C.尊卑等级意识 D.家国同构观念 解析:选D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家庭、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即家国同构,这是宗法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故选D项。‎ ‎7.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 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可知昭穆之制是古代的宗法制度,通过昭穆数量的多少来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 ‎8.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的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选B项。家国同构、“三纲五常”、分封制在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题目解题技巧 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关键 词 14‎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别”“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实质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利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力和义务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技巧 材料说的上述内容多数是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材料说的上述内容多数是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干古创制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内容 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 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管理地方政务,均由皇帝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点拨]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思考] 西周被称为“私天下”,而秦被称为“公天下”,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西周的贵族集团垄断各级政权,家国一体;而秦朝的官吏是依据才干从社会中选取的,具有开放性。‎ ‎3.影响 14‎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思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内涵是否一致?‎ 提示:君主专制: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问题1:探究秦朝的专制主义制度 材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 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信息解读] 从材料中“统一六国后”“六枚一套”以及不同玉玺的适用范畴等信息可以分析出秦始皇所创立的国家体制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 ‎[尝试解答] 皇权至高无上;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问题2:探究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材料一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一大变局”指什么?“共主”与“独制”格局有什么区别?‎ ‎(2)依据材料二分析郡县制的进步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分封制,君主“独制”格局指郡县制。‎ 材料二中“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等信息反映了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4‎ ‎[尝试解答] (1)变局:从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不同:西周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2)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治”;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4)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 盛行于奴隶社会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虽拓展了疆域,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1.(2016·荆州调研)《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 B.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王朝 C.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秦始皇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说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主要源于他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中国封建国家的基本政治框架。故选C项。‎ 14‎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解析:选B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九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也负责皇室事务,实际上使政府机构成为皇室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的特点,目的就是突出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非本质,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复杂深奥)。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①“原理”是指分权制衡原则 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 ③作者认为“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 ④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C 材料中秦朝治民、治军、监察官吏分别对应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者有分权,但并非制衡关系,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且表明“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故①错误,②正确;材料本身无法反映后世官制有没有创新,故③错误;材料“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 而设也”表明作者对秦朝开创的制度持肯定态度,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项。‎ ‎4.“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统治者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解析:选B 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在地方行政组织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故选择B项。‎ ‎5.(2016·邯郸期末)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4‎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实施郡县制,才使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以看出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开来,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4.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5.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6.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始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7.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易误必明]‎ ‎1.宗法制下,长子一定有资格继承王位。(×)‎ 辨析:宗法制下,只有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即“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长子”有可能是嫡出,也有可能是庶出。‎ ‎2.郡县制形成于秦朝。(×)‎ 辨析: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主要功绩是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3.秦朝的政治制度完全否定了世卿世禄制。(×)‎ 辨析: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朝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以封建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制度仍是世袭的。‎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14‎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选C 河南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最早形成“周礼”中的“雅言”,A项排除;河北、山东在当时属于偏远诸侯国管理之地,B、D两项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 ‎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由于经济发展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地 方 卷]‎ ‎3.(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时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4.(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4‎ 解析:选D A项“封建亲戚”即是分封制,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是宗法制在家族中的体现;C项是王位或皇位的继承制度,其实质是王位或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宗法制有关;D项是举荐人才,与宗法制无关。‎ ‎5.(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选D 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先由朝臣议定,最终由皇帝裁决,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之争,故排除B项。材料中“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体现了皇权至上,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限制、监督,排除C项。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项。‎ ‎6.(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选A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7.(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选C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材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8.(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14‎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选A “‘宗’是一个会意字”“象宫室屋宇之形”等信息说明“宗”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相关,“”是指房屋,“”则是供奉祖先的牌位,故A项正确。“皇帝”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排除。青铜兵器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无关,C项错误。‎ ‎ ‎ 1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