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教案(岳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一轮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教案(岳麓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10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教案 岳麓版 单元概览 阶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两极格局形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要表现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二分天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逐渐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中国外交突破 主要表现 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形成了多极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 单元概览 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主要表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呈现出动荡与缓和并存的局面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单元主旨 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伴随着美苏争霸,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 第10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2)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美国将苏联视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2.“冷战”的兴起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方面 ‎1947年出台“杜鲁门主义”,这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方面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经互会 军事方面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两极格局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项目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背景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干涉,入侵朝鲜 越南北方人民打败法国侵略者,美国乘虚而入 影响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20‎ 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调整对华关系 ‎4.影响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和平。‎ 美苏“冷战”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的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①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史料二 1964年5月,美国总统约翰逊说:“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它们将是增加②贸易的桥梁、思想的桥梁、访问者的桥梁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桥梁。”‎ 史料三 1955年3月,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③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以上史料均摘自《历史教学资料选辑》‎ ‎[学会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原因。①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的含义是美苏之间的间接对抗。‎ 史料二反映出美国力图对苏联进行多种形式的“冷战”。②体现了“冷战”的多种形式。‎ 史料三反映出美苏争锋过程中,“核恐怖”造成了美苏均势。③体现了美苏两国不敢轻易动武,促成了相对安全的局面。‎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美苏出现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的最主要原因。对抗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最主要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实质: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20‎ ‎(2)根据史料二,指出美苏对抗涉及的领域。‎ ‎【提示】 美苏对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 ‎(3)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提示】 美苏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维拓展 ‎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1.(2016·郑州质检)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  )‎ A.对抗共产主义  B.争夺世界霸权 C.实行政治封锁 D.采用经济制裁 ‎【解析】 材料中提到“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说明美国认为苏联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苏联是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斗争,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来与美国争霸,因而美国也要积极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故B项正确;实行政治封锁、采用经济制裁是措施,不是目的,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2.下面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B.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C.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20‎ D.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解析】 图片没有涉及战后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处于对峙,不是共处与合作,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双方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体现的是美苏势均力敌下的平衡,故C项正确;漫画无法体现新兴力量,不能说明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2|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②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 ‎(2)形成: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发展: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 欧共体的形成之“一、二、三、四”‎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冷战”爆发后,美国由遏制转而扶植日本。‎ ‎②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的封建因素。‎ 20‎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表现:1956—1972年期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①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各国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2)诞生: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3)影响 ‎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4.中国的振兴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世界多极化趋势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 ‎(2)两个衰落:美国受到挑战;苏联的衰落。‎ ‎(3)三股势力: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新兴力量出现。‎ ‎(4)四个崛起: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 ‎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我相信①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 ‎——民主德国总理阿登纳(1963年)‎ 20‎ 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3年)‎ 史料二 ②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民主德国总理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都认识到法德合作的必要性。①指明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状况。‎ 史料二反映了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的不同。②是当时欧洲走向联合形势下的美欧关系。‎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法德两国的什么愿望?其本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 愿望:法德两国和解的愿望。实质目的:两极格局下,欧洲国家独立发展经济、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的不同。‎ ‎【提示】 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思维拓展 ‎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及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2)条件 ‎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②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④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⑤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3.1963年1月法德两国签订的《爱丽舍宫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在就所有重大的外交政策问题,首先是共同关心的问题上,采取任何决定前将进行磋商,以便尽可能采取相似的立场。”这表明(  )‎ 20‎ A.法德以此来与美苏争夺霸权 B.法德两国和解正式走向结盟 C.法德之间的矛盾彻底消除 D.法德两国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外交政策问题”“共同关心的问题”“磋商”“相似的立场”等反映了法德两国结束了敌对的历史,正式结盟,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的结盟关系,故选B项。法德倾向联合结盟是为了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下维护自身的利益,排除A项;C项中“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 ‎【答案】 B ‎4.(2016·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日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作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D.日本军国主义再度兴起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美国经济受到日本经济的冲击,因此美国“把日本再崛起看作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反映了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答案】 B ‎5.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解析】 不结盟运动并不是以反对“冷战”为目的的,而是反对参与美苏两极对峙,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并不反对与大国交往,而是反对参与美苏对峙,故B项错误;材料“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说明不结盟运动反对参与美苏对峙,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显示不结盟运动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0‎ ‎②主要原因: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 ‎①苏联解体: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 ‎②东欧剧变: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政权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实现了统一。‎ ‎③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的体系全线崩溃。‎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宣告结束。‎ ‎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1)特点: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政治形势 原因 缓和 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动荡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纷争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1)特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地位相对削弱。‎ ‎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壮大。‎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0‎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建立一个①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②更多权力中心……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史料三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③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历史参考资料》‎ ‎[学会读史]‎ 史料一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强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①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史料二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后,正在形成世界新秩序。②指欧洲、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际力量。‎ 史料三反映出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新旧世界格局更替的局面。③说明新格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学会用史]‎ 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格局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况中?决定这一走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境况:“一超多强”,多极化成为趋势。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思维拓展 ‎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能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地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②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一方面,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也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③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 20‎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②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称二战后的现代国际关系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一论调主要忽略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B.苏联解体的重要影响 C.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D.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 ‎【解析】 “美利坚治下的和平”是站在美国一极的基础上讲的,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相违背,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和中国的崛起都是世界多极化的原因,单独讲不全面,故B、C两项错误;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5年,世界风云跌宕起伏,云谲波诡。中东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冲击叠重的暗礁;日本右翼势力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逞强,与邻国关系紧张;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  )‎ A.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 B.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 C.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 D.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解析】 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地区动荡.不是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故A项错误;世界动荡的主因是强权国家的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东动荡”“日本右翼势力崛起”反映了当今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一面,“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5‎ 撰写两极格局的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20‎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4‎ 不同时期欧洲局部图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2‎ 西欧六国率先联合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主题一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 ‎[主题立意]‎ 战后的美国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 ‎[知识交汇]‎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如何?‎ ‎【提示】 (1)含义 ‎①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 ‎③“冷战”是美苏除了武装进攻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全面对抗的状态。“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相互关系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②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两极格局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形成过程如何?是怎样演变的?‎ ‎【提示】 (1)形成条件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势均力敌,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③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2)形成过程 20‎ ‎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造成了欧洲的分裂,北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演变: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3.如何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特点及美国的对外政策?‎ ‎【提示】 (1)主要特点 ‎①二战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对外政策 ‎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二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表现为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封锁孤立等。‎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4.“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1)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并进行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④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如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等,这些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形势紧张。‎ 20‎ ‎②“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③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跟踪训练]‎ ‎1.1946年,斯大林在一次面向全国党政干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最近的将来超过国外的科学成就”“要把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到三倍于战前的水平”,这是“防止任何不测”的唯一的前提条件。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确保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 C.响应布雷顿森林体系 D.对美国破坏战后同盟关系进行警告 ‎【解析】 1946年,美苏争霸中苏联还没有处于被动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业水平,提高到三倍于战前的水平”“防止任何不测”说明斯大林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与苏联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苏联对美国破坏战后同盟关系进行警告,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皖南八校联考)右边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开始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解析】 标志“冷战”格局正式开始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美国主观上试图控制欧洲,遏制苏联,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欧洲一体化晚于马歇尔计划,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答案】 D 主题二 世界舞台主角的角力与暗战——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主题立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多极政治力量的出现主要包括俄罗斯经济的复苏、‎ 20‎ 欧洲、日本迅速崛起的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随着西欧、日本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的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且走向联合,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5撰写两极格局的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2西欧六国率先联合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考查的。‎ ‎[知识交汇]‎ ‎1.二战后,美欧关系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提示】 (1)战后初期,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得以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 ‎ ‎(3)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同西欧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壮大以及欧盟的诞生,欧洲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多极化趋势下的重要力量。 ‎ ‎2.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1)美苏之间: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势力: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 (1)原因: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 ‎(2)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限。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如何认识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提示】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 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跟踪训练]‎ ‎3.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解析】 从漫画题目“欧洲,即我”以及戴高乐头戴皇冠等信息可以判断,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题目不是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故A项错误,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美苏相关相息,故B项错误;图片只涉及英、法、德、意等国家,不能说明欧洲的北约诸国,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梅州质检)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解析】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结束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9·11”事件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的一个表现,与本题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 B ‎[展答题模板]‎ ‎“五步法”破解材料型非选择题 材料型非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等,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应注意“五步法”:‎ 20‎ 第一步,读。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采取读两遍的办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第二遍,细读材料,把握主题。‎ 第二步,找。根据问题,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的关键。‎ 第三步,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深刻领会题目的立意。‎ 第四步,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 第五步,查。认真检查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等。‎ ‎[示经典例题]‎ ‎【例】 (2014·浙江高考)(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运用读、找、联、答、查“五步法”。‎ 一读 明确答题方向“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二找 材料一中“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材料二中“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都是要找的有效信息 三联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20世纪60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 四答 组织答案应紧扣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出中法建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 五查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联系当今世界局势,本题具有较强的 20‎ 现实意义。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要注意依据材料信息和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回答是否条理完整 ‎【答案】 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练全国考题——引领] ‎ ‎1.(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3·全国卷Ⅰ)下面的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20‎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 ①中有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版图;②中德国未分裂,大致为二战后初期或1990年德国统一后至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前;③中没有捷克斯洛伐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版图;④中东欧一系列国家建立,德国国土缩小,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疆界重新划分的结果。所以答案是C项。‎ ‎【答案】 C ‎3.(2013·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产生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西欧国家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的“舒曼计划”的意图就是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西欧经济发展。由此分析可知,直接原因为战争重创的影响,故选A项。‎ ‎【答案】 A ‎[练分省考题——借鉴]‎ ‎4.(2015·江苏高考)“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新解放的国家”“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可知,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并没有使国际力量失衡,也不可能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5.(2015·重庆高考)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20‎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 材料表明1960年时的非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的“变迁之风”促成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A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排除。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B项表述错误,排除。“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不会持续缓和,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2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