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人教必修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人教必修四)》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生平,了解故事写作背景。‎ ‎2、掌握基础文言知识。‎ ‎3、疏通文意,能复述文本相关情节。‎ ‎【学习重难点】‎ ‎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学法指导】‎ ‎ 1、结合课下注解自读文本,把重点注解标注在课本文本中。‎ ‎ 2、记下自读不通、不懂之处,以待课堂上询问老师。‎ ‎ 3、自学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 4、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课前预习】‎ ‎ 一、作者简介 ‎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 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 二、写作背景 ‎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 拜送书于庭:‎ ‎⑷ 召有司案图:‎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⑺ 设九宾于廷 二、古今异义 ‎1.指示:(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 ‎2.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 ‎3.得罪:(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冒犯 ‎ ‎4.明年:(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5.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 ‎ ‎6.宣言:((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 ‎7.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卑鄙下贱 ‎ ‎8.以往:(指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 古义: 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 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 古义: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走 古义: 今义:行。‎ ‎15.去 古义: 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 ‎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 ‎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 ‎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 ‎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 ‎ ‎③ 相如引车避匿 ‎ ‎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 ‎ ‎② 而君幸于赵王 ‎ ‎③ 则幸得脱 ‎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 ‎6.徒 ‎① 徒见欺 ‎ ‎② 徒以口舌为劳 ‎ ‎7.于 ‎① 君幸于赵王 ‎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 ‎ ‎8.见 ‎① 徒见欺 ‎ ‎② 大王见臣列观 ‎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 ‎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② 顾吾念之 ‎ ‎③ 顾野有麦场(《狼》) ‎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 ‎ ‎④ 肉袒负荆 ‎ ‎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 ‎ ‎② 左右欲刃相如 ‎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 ‎④ 乃前曰 ‎ ‎⑤ 怒发上冲冠( ‎ ‎⑥ 赵王鼓瑟 ‎ ‎⑦ 臣乃敢上璧 ‎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 ‎ ‎② 秦王恐其破璧 ‎ ‎③ 宁许以负秦曲 ‎ ‎④ 毕礼而归之 ‎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 ‎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 ‎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 ‎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② 大王必欲急臣 ‎ ‎③ 秦王善为秦声 ‎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 ‎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 ‎ ‎② 君幸于赵王 ‎ ‎③ 使不辱于诸侯 ‎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 ‎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 ‎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 ‎② 不如因 而厚遇之。 ‎ ‎③ 今君乃亡赵走燕。 ‎ ‎④ 请奉盆缶秦王。 ‎ ‎⑤ 遂与秦王会渑池。 ‎ ‎(五)固定句式 ‎1.孰与 / 与……孰:跟……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 / 吾与徐公孰美 / 孰与君少长 ‎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 例:独畏廉将军哉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能结合文本内容准确全面概括人物性格。‎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引导】‎ 一、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 廉蔺简介 ‎ 节 完璧归赵。‎ ‎ 节: 渑池相会。‎ ‎ 节: 负荆请罪 二、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 ‎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F、出使结果如何?‎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 。‎ 运用的表现方法有:‎ ‎① 描写(如写蔺相如的 、 、 等);‎ ‎② 描写(以 、 来反衬蔺相如的 ,‎ ‎ 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 三、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 ;‎ 会上斗争: ;‎ 斗争结果: 。‎ ‎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蔺相如:斗争 A ‎ 首先前曰:“ ”;‎ ‎ 其次“ ”,“ ”;‎ 再次“ ”。‎ B ‎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 ”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 ”,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 ”;二是“ ”。‎ 四、品读“负荆请罪”,思考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 五、人物性格分析 ‎ (一)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二)廉颇的性格 ‎(三)秦昭王的性格 ‎【学习小结】‎ ‎【资料补充】‎ ‎ 1.和氏献璧 ‎ 《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 2.和氏璧传奇 ‎ ①和氏璧的来历。‎ ‎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 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 ‎ 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 ‎ 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 ‎ 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 ‎ 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 事。‎ ‎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 ⑤和氏璧的下落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巧匠将和氏璧加以雕琢,让李斯在上面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制成传国玉玺,从此成为君权的象征。‎ ‎ 秦灭亡后,和氏璧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 ‎ 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和氏璧便一代一代辗转相传下来。直到唐朝第九代李从珂时,契丹人耶律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出逃,在玄武楼被火烧死,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摘自‎1999年12月21日《语文报》)‎ ‎ 3、古代纪年法:‎ 赵惠文王十六年 (王公年次纪年法)‎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帝王年号纪年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干支纪年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 4、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常识:‎ ‎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 ‎ ‎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5、古代刑罚常识:‎ ‎ 黥(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笞(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杖(是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刖(砍掉脚的刑罚)、膑(剔除膝盖骨的刑罚)、宫、大辟(砍头)、炮烙、汤镬(把人投到滚汤中煮死的刑罚)、车裂(把人的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凌迟(剐刑)、腰斩、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示众)‎ ‎ 6、古代建筑物常识 轩(有栏杆的长廊)、宫室(先秦时指一般住宅,秦汉后纸帝后的住所)、堂房(主要建筑物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面为堂不住人;堂后为室;室的东西两侧为东房和西房)‎ 庐(村房或简陋的小屋)‎ 台(一般指供望远或游观之用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 7、古代方位意义: ‎ ‎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8、本文的成语典故:‎ ‎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攻城野战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