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人教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人教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课概述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落在了共产党的肩上,中国革命的任务变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从共产党这一方面来说,共产党进行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且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国民党则是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对中国以后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本课难点是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地图比较多,应该结合地图以增加感性认识,比如红军长征的过程;另外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层层深入地进行提问,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 ‎(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导入设计 多媒体显示:‎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区中心的人民广场的南端,它是在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塔的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花岗石碑。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组成。那么,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宁汉合流之后,国共关系全面破裂,此后,国共之间开始了对峙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37年。从表面上来看,国共十年对峙好像是国共两个党派之间的矛盾,那么实际上呢?‎ 多媒体显示:‎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了,它完全继承了北洋军阀的政策,对内独裁,并且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共的对峙决不仅仅是国共两个党派之间的斗争,也是人民大众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此时的共产党更加注重对革命的领导权,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共产党开始了武装斗争。‎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南昌起义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教材P70,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但是起义成功后在南下广东的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 南昌起义虽然爆发了,但是共产党内部的右倾错误还没有清算。‎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毛泽东还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主张要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这次会议有着很大的意义,它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问题情境2: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发动了南昌起义之后,还发动了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自主学习: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的,以夺取长沙为目标,但在夺取长沙的过程中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率领部队到达了井冈山。‎ 师生互动 师: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 师:最后夺得了这些大城市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生:没有。‎ 师:大家想想看,当时的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那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哪里最强大呢?是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强大还是农村中的反动势力强大?‎ 生:城市当中。‎ 师:‎ 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后,力量受到了削弱,而且手中掌握的军队又十分有限,在城市当中进行武装起义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如果要发展力量就不能够以夺取大城市为革命目标,必须有一条新的革命道路。那就是到农村中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样的一条道路首先被毛泽东找到了。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夺取长沙失败之后率领部队到达了井冈山,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么,他们能够在农村立足吗?他们要想在农村立足必须得到哪些人的支持呢?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共产党又是怎么做的呢?‎ 多媒体显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这份表格反映了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农村中占大多数的农民却少地或无地。‎ 探究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呢?‎ 把土地分给农民,给农民最渴望获得的土地。所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大大提高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赣西刘士奇报告》中说: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当时全国革命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际这两个方面来看。理论上,毛泽东在农村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在一起。这为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革命的实际来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共产党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已有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十几万人,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增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为燎原之势。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南京国民政府十分恐慌,从1930年10月起对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但都被红军粉碎了,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与壮大。1931年冬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制定了宪法,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境内存在着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红色革命政权日益兴旺。‎ 问题情境3:红军长征 合作探究:1935年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书写出一篇壮丽的史诗,成为兵家之绝唱。‎ 提问: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呢?‎ 答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无法立足,不得不进行长征。‎ 提问: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为什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却失利了呢?‎ 答案:蒋介石集结50万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异常强大。这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还有一个主观原因,那就是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当时,毛泽东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领导权由博古掌握。他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不顾红军力量比较弱的实际情况,主张和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苦战一年都没有能够粉碎第五次反“围剿”,不得不进行长征。‎ 多媒体显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国民党设置了四道封锁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红军在冲破这四道封锁线的时候损失过半,伤亡惨重。这主要是因为博古等人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他命令红军带上根据地大大小小的辎重转移,从而大大影响了红军战斗力的发挥,再加上国民党军队以逸待劳,导致红军损失惨重。这说明了如果还让博古的“左”‎ 倾错误大行其道的话,红军可能会损失殆尽,因此在当时有必要纠正“左”倾错误。1935年,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的红军到达了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关系到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师生互动 师: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遵义会议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其次,遵义会议还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师:这些做法有哪些意义呢?‎ 生:“左”倾错误的纠正避免了“左”倾错误对革命不利影响的加剧和扩大。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立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领导保证。‎ 教师总结:遵义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 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战争环境下党中央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的多方指导,有有益的帮助,也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遵义会议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其三,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长征路线图,继续了解长征的过程。‎ 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终于在1935年10月与在吴起镇的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著名的《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历经万难,克服重重阻力,终于获得了成功。长征虽然艰苦,但伟大的红军凭借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完成了这一奇迹,的确令人赞叹。在赞叹的同时我们还要探讨长征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首先,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计划,使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下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其次,红军在长征途中宣传了革命真理,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第三,长征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课堂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要想保证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1927年8月,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但是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对国内革命形势认识不清,在大城市中的武装起义纷纷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首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经济建设。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传播到其他各地之后,各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革命力量大大增强。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围剿”,到第五次“围剿”时,由于“左”倾错误严重,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1936年10月,长征结束。‎ 一、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结果:失败 意义:第一枪,开始 二、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总方针 意义 三、土地革命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内容 意义 四、红军长征 原因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胜利:会宁会师 意义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国内掀起了一股重走长征路的热潮。长征精神也成为当年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你觉得长征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 答案提示:不怕吃苦、永不言弃、理想高于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本题考查武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开创性意义。‎ 答案提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材料一所说的朱德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中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答案提示:第一种意见正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当时的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政变,彻底和革命决裂。中国共产党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以至于在敌人集中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后,中国共产党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那么多的工人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有关系,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 ‎,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红军作战屡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