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人教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人教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的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虽然期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但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历史在政治领域的重大内容之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早就被我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1997年7月1日,“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率先得到了成功实践。之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的经典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的教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范例,理解它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唯一可行之路。‎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科学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的方法有情境设置、问题探究、资料搜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唯一可行之路。从“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中可以认识到实现祖 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对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四个决不”的介绍,了解党和政府对台问题的基本政策,坚决阻止任何企图制造祖国分裂的图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2.难点: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重点难点突破 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 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 ‎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 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反响,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随着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它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条件、现实阻力及基本认识 ‎①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人民渴望统一;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阻力: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 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某些外国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然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③基本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任何分裂势力都是逆历史潮流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需要实力和政策,实力是基础,政策是关键。‎ 教学资源 ‎1.由教师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澳门问题的由来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法学法及其突破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具体来讲,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不仅接受起来有难度,记忆的过程也有如走马观花。另外在本课教学中,教者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3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同时并在课件上展示台湾风光图片。‎ ‎[课件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课堂设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教学反馈]: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 ‎[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不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展示]标题(同时简单板书)‎ ‎[情境营造]课件所展示的课题的背景是特别设计的:遥远的海岸,北归的候鸟,于右任的《望大陆》,意在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课堂设问]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方针?‎ ‎[教学反馈]“一国两制”。‎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为下面切入正题——“一国两制”的提出作好铺垫。特别制作这张课题背景幻灯片,其目的有二: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被一条海峡长期隔绝着,它对学生而言是神秘的,遥远的若隐若现的海岸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升他们的兴奋点;另外,受到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诗歌《望大陆》中的悲怆气息感染,“尽早让思乡的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个念头会很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设问“党和国家为让台湾尽快回归提出了什么方针政策”,学生的回答掷地有声:“一国两制。”那种佩服党的非凡智慧、敬党爱党的情绪油然而生。‎ ‎[板书设计](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情境营造]幻灯片出示标题。‎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播放1分钟的简短视频——《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 ‎[课堂设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教学反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活动探究一]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 教学步骤一: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提出”“确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提示: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 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 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但教师并不能因此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关键词找答案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又能较好地体现教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教学步骤二:‎ ‎[课堂设问]“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教学反馈](提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是指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前提,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设计意图]理论分析往往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政治历史学习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加之由师生共同回忆理论内涵,难度系数并不大。同时教师如果运用“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这样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港澳台地区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学生就不会感觉到理论的枯燥与乏味。‎ ‎[课堂设问]“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教学反馈](提示)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服从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可以就此话题点出下一个教学子目,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还是首先在港澳地区实践)‎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心态下结束“‘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子目的学习,也为后面“一国两制”首先在港澳地区的实践做一个平滑的转折。‎ ‎[课件展示]“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情境营造]幻灯片出示标题。同时展示香港、澳门的区旗和区徽,并附简单意义分析。‎ 打开背景音乐《东方之珠》《香港,别来无恙》。‎ ‎[活动探究二]‎ 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其领土是怎样被割占与租借的?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用小动画的形式简单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占与租借的过程:‎ 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 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 新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教学反馈]学生无不悲愤,深感国家民族的屈辱。‎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动画的方式,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 教学步骤一:‎ 学生观看幻灯片,根据画面内容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的步骤。‎ 提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区基本法》。‎ ‎1997年,香港回归。‎ ‎2006年,展望香港“香港明天更美好”。‎ ‎[教学反馈]略 ‎[设计意图]本部分虽然也是教学重点,教材着墨较多,但纯文字讲授不免让学生兴趣索然,而且这部分内容是几年前的时事热点,初中历史第四册更是已经详细介绍过,不必再多重复。所以教者根据教材内容搜集了一些图片制作了2~3张幻灯片,按时间顺利播放并配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接受信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难度。‎ 教学步骤二:‎ ‎[课堂设问]香港的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以多选题的形式降低分析难度)‎ ‎[教学反馈](提示)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香港的成功回归,为澳门回归、台湾统一提供了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香港回归意义的归纳既是对前面多幅图片的一个自然总结,同时因为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为澳门回归提供借鉴,这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合理的转折。‎ 教学步骤三:‎ ‎[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欣赏图片澳门的象征标志《大三巴牌坊》以及欣赏配乐诗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做简要的旁白,向学生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回归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回归当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澳门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欢乐之情,而回归后的澳门也继续保持繁荣,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又一个成功范例。请大家记住这一天,‎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 ‎[设计意图]澳门回归的内容,教材着墨较少,但同样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可以用一个小动画对此部分内容作些必要的补充。悠扬的《七子之歌》与教师深情的旁白,最后都定格在江泽民手书“开创澳门新纪元”的幻灯演示图片上,整个教室会再度被爱国主义情绪渲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教学步骤四:‎ ‎[课件展示]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降低分析的难度)‎ 提示:A.“一国两制”构想合理,照顾各方利益,为中、英、港各方所接受 B.改革开放的实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了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英国、葡萄牙等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E.我国政府“主权问题不容商量”的坚决态度、坚定的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外交手段 ‎(教师评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教学步骤五:‎ ‎[课堂设问]香港、澳门回归有何伟大的意义?‎ 提示:A.洗雪了百年耻辱 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教师过渡]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但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情境营造]中国地图,在香港、澳门的大致方位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指出现阶段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并设平行比较,使学生的接受过程更为直观。‎ ‎[课件展示]幻灯片出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明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活动探究三]‎ 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在党、政府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教学步骤一:‎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分析,教师列表总结。‎ ‎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并在经贸往来、学术交流上采取更加松动弹性的做法。‎ ‎1988年11月,台湾当局又决定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同胞赴台湾探亲,“三通”限制逐渐放宽,这是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突破性进展。‎ ‎1993年汪辜会谈。‎ ‎2005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实现。‎ ‎[教师过渡]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台湾,也想回家!”‎ ‎[设计意图]这些内容虽然也属于重点,但是教材上介绍详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在看书过程中逐渐培养高度概括史实的能力。‎ 教学步骤二:‎ ‎[课件展示]:展示当代时事政治材料三段,加强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政府的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材料一 A.1990年9月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B.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 C.2002年8月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 D.‎2003年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 材料二 “台独”活动的图片“公投”与“军事演习”‎ 材料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半个月之后,美国批准售台价值3.56‎ 亿美元的F-16战机装备的先进导航和电子反制系统。‎9月28日,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等。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 ‎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作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了。‎ 提示:A.国际反华势力 B.“台独”势力(认识“台独”的实质及危害,结合‎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蓝绿阵营变化说明“台独”不得人心)‎ ‎[情景设置]图片——飞机、大炮、海军陆战队、潜艇等,面对嚣张的“台独”势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难道“让鲜血染红台湾海峡”?‎ 教学步骤三:‎ ‎[课件展示]“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 介绍党和国家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提出的“八项主张”及十八大报告的有关强调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师总结]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教学反馈]略 ‎[课件展示](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二)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情景设置]五星红旗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草稿)‎ ‎[教学反馈]学生感到十分新鲜,对区徽设计的意图发表了诸多评价,这一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祖国渴望统一的迫切心情。‎ ‎[设计意图]再次点出“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做到了首尾呼应,体现了课程的完整性,同时也升华了主题。如果条件允许可设置课后活动,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设计区徽标志。‎ 三、小结(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放弃使用武力 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三、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总结本课内容,然后幻灯片出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台湾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压轴戏。让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因此得到较好的体现。‎ 一、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化解重点难点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很明确,一个主题: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下的史实内容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程度相当密切,也相当灵活,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无法体现新意,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就预先构思了教学方法,即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也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更为科学化、人性化。有了这个环节,教学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脱节。由于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到高一学生已对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知识比较熟悉,只是在一些理论概念上已经基本遗忘,因此本教学设计便将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这一内容设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将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形成过程”上,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时事热点,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因此教师在设计时注重引入了较新的时事新闻,包括领导人的讲话,两岸的交流活动,重要文件的发布等,目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教师的设计意图正好符合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除常规完成双基教学外,教师比较注意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同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合作等多种开放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突破在于问题探究 本课教学设计了多个板块,细化内容的剖析,操作性很强,而且每一教学环节都有设计意图,在设计教学时也正是一步一反思,尽量将课程设计到最优状态。‎ 本课有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等,重点在第二个环节——新课讲解部分。教材有三个标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教师为讲解顺利,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进行了重构,抓住“一国两制”这个中心,线索更清晰、内容更容易把握。教师还将新课讲解这一环节细化为一些板块:问题探究、情境设置、课件展示、教师过渡、教学反馈、设计意图,等等,内容丰富,过程清晰,可操作性强。‎ 本课设计真实体现新课标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独立和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设置”营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件展示”“教学反馈”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辅助依靠的基础,也给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情感的共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问题探究”、教学步骤再分解实现了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习小组的团结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意图”体现了教者及时反思、及时优化的良苦用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把握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于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组织了三个板块的“自主探究”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成功实践。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政府注重发展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几十年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三通”,“汪辜会谈”,连、宋大陆行等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通过对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四个决不”‎ 的介绍,了解党和政府对台问题的基本政策,坚决阻止任何企图制造祖国分裂的图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这三个板块的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归纳概念、整理线索、分析问题、评价时事等。‎ 三、及时反思教学,成功在于不断积累 ‎“教,然后知不足。”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深刻反思。‎ 首先是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本课的课件是教师精心制作的,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了充分的辅助效果。但是课件毕竟是死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在内容的前后顺序上没有办法随时进行调整,只有依靠板书这个辅助工具来查漏补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了多媒体课件后就经常会忘记板书,其实板书的作用正是幻灯片所欠缺的,因为它不会经常变换内容,能够展现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一堂课下来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也展现在黑板上了。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板书,以及其他传统教学中的良好习惯,注重语言的分析而不是仅靠课件把资料展示出来就可以了,课件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老师在学法上进行有机的指导。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详略处理不当。在有限的40分钟教学过程设计中想做到面面俱到是很难的,又不能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删减,于是把准备的材料都塞进每个板块,在公开课之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内容拖沓、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在反思之后及时修改,才使得后来的公开教学活动过程完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参考课标深刻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重点,选材要精、要细,要具有典型性,争取提高讲课效率。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师为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了三个板块的自主探究活动,但是由于学生课前准备时间不足,课堂活动组织得不是太充分。而且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法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提问的艺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充分地进行评议和总结,因为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鼓励和赞扬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讨论的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设计方面,还可以再精道一些,不要局限于就书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应该说《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基本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历史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密切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旁引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设计了三个板块内容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过程为学生们构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尽量让大多数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另外,教者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以上是教者在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一点总结与反思,经验总是在不间断地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针对学生群体特性,坚持精心设计教学,坚持认真地做好教学后记,坚持经常地学习经验和讨教方法,坚持大胆地更新观念与创新手段,这些都是一个年轻教师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要修炼。‎ ‎“一国两制”‎ ‎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