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1 种群和群落 一、知识要求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必考(a)、加试(a)]。‎ ‎2.标志重捕法[必考(a)、加试(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加试(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必考(b)、加试(b)]。‎ ‎5.环境容纳量[必考(a)、加试(a)]。‎ ‎6.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加试(a)]。‎ ‎7.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加试(a)]。‎ ‎8.群落的概念和结构[必考(a)、加试(a)]。‎ ‎9.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必考(a)、加试(a)]。‎ ‎10.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必考(a)、加试(a)]。‎ ‎11.顶极群落的概念[加试(a)]。‎ ‎1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必考(a)、加试(a)]。‎ ‎13.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实例[必考(b)、加试(b)]。‎ ‎1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必考(b)、加试(b)]。‎ ‎15.生物放大[必考(b)、加试(b)]。‎ ‎16.营养级[必考(a)、加试(a)]。‎ ‎17.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构[加试(b)]。‎ ‎18.生态金字塔[加试(b)]。‎ ‎19.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加试(a)]。‎ ‎2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考(c)、加试(c)]。‎ ‎2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必考(c)、加试(c)]。‎ ‎2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加试(c)]。‎ ‎23.生态系统的稳态[必考(a)、加试(a)]。‎ ‎24.稳态的调节[必考(b)、加试(b)]。‎ ‎25.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必考(a)、加试(a)]。‎ ‎26.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必考(a)、加试(a)]。‎ ‎2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必考(b)、加试(b)]。‎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必考(a)、加试(a)]。‎ 二、活动要求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加试(c)]。‎ 18‎ ‎2.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加试(b)]。‎ 考点1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特征和增长方式的正误判断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 ‎(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 ‎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正误判断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提示 土壤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 提示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影响了其水平结构。‎ ‎(3)池塘中鲤鱼的性比率及出生率、死亡率也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 提示 鲤鱼的性比率及出生率、死亡率属于种群的特征。‎ ‎(4)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原生演替( × )‎ 提示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5)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 )‎ 提示 森林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 ‎(6)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3.综合应用 ‎(1)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①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18‎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 )‎ ‎②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 )‎ ‎③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比率可防止c点出现( √ )‎ ‎④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 ‎(2)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 √ )‎ ‎(3)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度( × )‎ 一、种群数量特征的几点提醒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种群密度,对于大城市春节期间人口数量的决定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如气候变化);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比率只能影响出生率,不能影响死亡率。‎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写出其公式: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原因:根据公式关键是看重捕个体数比实际重捕个体数偏大还是偏小。‎ 注意 (1)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大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2)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不易脱落。‎ 二、种群的分布型、存活曲线(加试)‎ ‎1.种群的分布型 ‎(1)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包括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集群分布(如橡树种子)、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 18‎ ‎2.种群的存活曲线 ‎(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1_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三、种群增长的曲线 ‎1.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种群数量为K值对应的时间点依次是A、B、C、D,种群数量为K/2值时所对应的时间点依次是A′、C′、D′;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时间点是A、B、C、D。‎ ‎2.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三大误区 ‎(1)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λ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目,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误以为环境容纳量是生物种群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长时期内,环境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四、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加试)‎ 18‎ ‎1.种群的数量波动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2)原因 ‎(3)类型 注: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其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 ‎2.种群数量的调节 ‎(1)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如气候、食物等)和内源性因素,后者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此外,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内源性调节因素: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可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节。‎ 五、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结构的2个易错点 ‎(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5点提醒 ‎(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以种群为单位的空间配置,而非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空间配置,所以“麦田中的小麦整齐一致”并非群落的结构特征。‎ ‎(2)每一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4)群落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点不同,另外一般原生演替历时漫长,而次生演替历时短,但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 ‎(5)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5点注意事项(加试)‎ ‎1.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2‎ 18‎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拧紧试管盖将试管倒转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时必须搞清如下等量关系:1 mL=‎1 cm3=1 ‎000 mm3。‎ 题型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改编题)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 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比率和年龄结构 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 答案 A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的是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A错误;性比率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比率和年龄结构,B正确;图2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变成了增长型,C正确;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比率这一特征,D正确。‎ ‎2.(加试)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由于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其数量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时间相等,为周期波动,A项错误;由于蒲公英种子是随风飘落的,因此其是随机分布的,B项错误;处于对角线存活曲线的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相同,所以蒲公英的存活曲线不符合对角线形特征,C项错误;动物取食蒲公英不会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项正确。‎ 18‎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 D 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度;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题型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4.(2017·温州模拟)某生物种群大量迁入一个新环境后,λ值(n+1年的种群数量是n年的λ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种群数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O~t1种群加速增长,t1时增长最快 B.t1~t2种群数量持续减少,t2时数量最少 C.t2时种群数量为t1时种群数量的1/2‎ D.新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 答案 B 解析 O~t1时种群λ小于1,表示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t1~t2种群的λ值仍然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t2时数量达到最少,B正确;O~t2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t2的种群数量不为t1时种群数量的1/2,C错误;由于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则新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弱,D错误。‎ 18‎ ‎5.如图为研究者构建的某地区“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B.N2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P3代表了捕食者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该模型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B正确;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思维延伸 图1表示某草场上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对该草场的丙种群进行生态研究时绘制出的丙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叙述:‎ ‎(1)甲、乙、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时间段分别是t1~t3、t1~t5、1~10年( √ )‎ ‎(2)图2中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B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少,A点和C点时的种群数量相等( × )‎ 18‎ ‎(3)在图1中,t3时甲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增长型,在图2中5~10年间,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 ‎(4)图1中甲、乙种群若起始数量相同,则二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大致表示如下( √ )‎ ‎(5)丙种群数量的大致变化曲线图可绘制如下( √ )‎ 题型三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6.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造成的,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更替现象叫做“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而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7.(2016·杭州二模)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强度有关 18‎ B.光强度、温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植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的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解析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8.下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 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 C.M、N点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 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 答案 C 解析 曲线①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①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曲线②演替开始时,物种数为0,因此该演替属于原生演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B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在不断发生改变,图中M、N点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C错误;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快,D正确。‎ 18‎ 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1.(2018·“七彩阳光”联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大小代表种群中最年轻年龄组的个体数 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其性比率为1∶1‎ 答案 C ‎2.(2017·温州中学期中)如图为矛隼在某地区70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无迁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在70年内的数量呈周期波动 B.前40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50只 C.图中P点到Q点种群数量表现为指数增长 D.病源物对该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18‎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在前40年内的数量呈周期波动,A项错误;前40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00只左右,B项错误;图中P点到Q点种群数量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C项错误;病源物对该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使种群的数量降低,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项正确。‎ ‎3.(2017·浙江模拟)如图表示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至60 h时,增长速率最大 B.继续培养下去,K值不会发生变化 C.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D.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 答案 C 解析 培养到60 h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A错误;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代谢废物的积累,K值会降低,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C正确;种群密度制约种群数量增加,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下降,甚至出现负值,D错误。‎ ‎4.(2017·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 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答案 B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C错误;种群的指数增长不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D错误。‎ ‎5.(加试)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8‎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C.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 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答案 D 解析 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C正确;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D错误。‎ ‎6.(2017·稽阳联考)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t1~t2的时间段内,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种群乙和丙为竞争关系,A项错误;t1~t2时间段,乙、丙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处于平衡状态,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B项正确;不同时间段,环境条件不同,t3~t4时间段的乙种群K值大于t0~t3,C项错误;t3~t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仍受环境条件制约,D项错误。‎ ‎7.(2017·温州中学期中)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8‎ A.该实验结果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逻辑斯谛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答案 C 解析 调查葫芦藓的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死亡的数量增加,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B项错误;“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距离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说明自变量为污染物浓度,另外曲线图中横坐标是时间,也属于自变量,C项正确;该实验无法判断出生率,所以自然增长率是否下降无法判断,D项错误。‎ ‎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到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项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 18‎ 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率发生改变,导致种群的密度发生改变,D项错误。‎ ‎9.(2017·肇庆三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 ‎10.(2017·浙江模拟)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篷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答案 A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18‎ 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11.(2017·南通模拟)如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原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逻辑斯谛增长 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 答案 C 解析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原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错误。‎ ‎12.(2017·荆门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 B 解析 在O~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b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在c~d点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a、b两点的出生率(或死亡率)并不一定相等,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不一定相等,D错误。‎ 18‎ ‎13.(2017·西宁一模)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比率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答案 C 解析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A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B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是否为零增长,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O→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___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________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比率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______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同。‎ 答案 (1)大于 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c K2~K3‎ ‎(3)偏高 有利 18‎ ‎(4)次生演替 阳光 解析 (1)图中O→b时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能是因为该环境中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2)天敌刚迁入该地区的一段时间,野兔种群数量仍会上升,随后下降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说明c点是天敌的迁入点,种群的K值应该维持在K2~K3之间。(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与重捕中被标记个体的比值变大,所以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偏大。若野兔种群的雌雄比例大于1,说明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较多,则出生率增大,有利于种群的发展。(4)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 ‎1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4)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1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