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 二、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了解新闻的结构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6‎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2.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v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v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v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关于新闻的知识以及六要素 二、引导学生理清结构。‎ ‎1.阅读思考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2.学生自由阅读 ,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6‎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三、深入探究 ‎1、分析标题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征?‎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熟悉电头及其作用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3、分析导语 A、概括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作用: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C、“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 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D、“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 ‎4、分析主体部分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A、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6‎ B、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C、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 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D、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四、分析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品析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6‎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七、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