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共24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共24份)》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2 《礼记》二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 (二)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 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 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 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 弗(fú) 自强(qiǎng) 兑(yuè) 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 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 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 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四)悟读课文 1.《虽有嘉肴》开头写“嘉肴”和“至道”有何作用? 这样写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用“嘉肴”“至道”作 类比,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浅显易懂。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进步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的。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的。后者则仅从教的角度进行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3.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相长”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 “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 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 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示我们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 践结合起来。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 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 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 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 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 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 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 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 《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 5 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 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 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 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 “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 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 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 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 1 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 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 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 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 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 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 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 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 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 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 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 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 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 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 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 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 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三、总结提升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 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大道之行也》这篇议论性文言散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