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09—2010学年度高二语文期末调研测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春市2009—2010学年度高二语文期末调研测试

ID:128040

大小:49.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0-01-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春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包括五道大题,20小题。共10页。本试卷为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I卷阅读题(5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来,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扬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了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四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四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扬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词便被视为艳科,这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仪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授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     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的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着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的《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就不能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     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     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崇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级对词体的椎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的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1.下列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学批评的重要模式。       B.“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       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人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 2.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在早期词作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C.伴随着以诗人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D.“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崇词体”等思想的发展。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B.“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词人的人生经历,会使批评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       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不赴命                             辞:辞别        B.则告诉不许                          告诉:被通告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        D.更相为命                             更相:相互替换 5.下面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状况的一组是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④祖母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点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3分)       A.本文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能够体恤。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自己由于要供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本文第三段提出晋钢“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以便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如第三段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悄、忠情及幽怨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7.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4分) 译文:                                                                                                                                                           (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虞美人 牵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分析“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故曰:                ,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秦人不暇自哀,                              ;                             ,                                                  。    (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言文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孔夫子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这一种绝望,真起把水壶给他产,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谷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能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告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罗嗦!”满脸络肋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时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错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下次。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上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工业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最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不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它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她的性格。        D.“天边的夕阳……殷红的,如流淌的血”,此处以 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        E.“我欲孟海它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我要摘下水壶”,由此小说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 12.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情节和故事情节简要分析就。(4分) 答:                                                                                                                                                                                                                                                     13.“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请从这两方面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4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6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付梓    锱铢必较    搓合    碎琼乱玉       B.援例    轻鸢剪掠    搠倒    不假思索       C.尺牍    不落巢臼    央浼    一蹴而就       D.迤逦    翘首已待    翱翔    唉声叹气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多元文化融合的盛会的愿望。     B.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C.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D.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心劳日拙地生活了十年至十五年,什么事都不怕。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的正当诉求,推动各国共同分享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B.要修复被损毁的穿越海底的通信光纤电缆,最困难的不是确定光纤电缆损毁的具体位置,而是能完好修复,在技术上的要求极高。        C.在大厅的“神七”航天展品前,参加芜湖科博会的与会嘉宾,认真聆听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关于航天服知识的介绍。        D.全面考核、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思想保守、不思进取、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 18.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记得还是在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朋友饭后散步,不经意间来到岷江边。夕阳洒落了一江金波,一带秋水被微风吹皱,              这幅岷江牧鸭图,就这样沉入了我记忆的海底。 ①一大群鸭,是从江心德舟坝上悠游过来的。 ②赶鸭人手握一根扎了一个尾巴的竹竿,撑着一叶舢板,紧跟在鸭群的后面,那份豪迈于自在,仿佛是率领百万大军。 ③偶有飘落江里的叶,也是荡悠荡悠,久久合不得漂去。 ④江面平中带鳞,看上去像一幅硕大的锦绣。 ⑤一看便知,这是一群刚趟过秋收田野的鸭子,一只只肥硕,溜圆,摇头摆尾。 ⑥江边的几株梧桐,肥厚的叶子已开始零落。 答:                                                                                 19.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3分)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不要抱怨不能拥有大海的壮丽;如果你是一弯月亮,                                                                  !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决不满足于蜗牛的步履;                                      ,                                                             。 五、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剽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