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这当然值得肯定。‎ ‎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 ‎  ③第一,概念化之虞。“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 “崛起”神话。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⑤第三,虚假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好”东西,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年来国家文化和宣传部门一直在极力推动“中国经验”的宣示和传播工作,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当然只能正面描绘,释放“正能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学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来使用,难免会弱化甚至取消文学的批判功能,很多作家为了获奖、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宣传口径,回避现实的复杂性,高唱廉价的“欢乐颂”。为了宣传而进行“文学造假”,我们以往不是没有这种教训,“高大全”的魅影我们不应该忘记。‎ ‎  ⑥鉴于此,我们提倡文学表现“中国体验”,这是因为:‎ ‎  ⑦第一,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口口判断,“中国体验”侧重于审美判断。体验是个体用生命去感悟,用情感去浸泡,是从事实中见出诗情,从经历中悟出意义。体验来自经验又超越经验,是对经验的美学提升,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  ⑧第二,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 口口性,“中国体验”更侧重于个性化。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面对不同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中国体验”是无数中国作家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中国变化的独特体验,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人体验凝结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就构成了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  ⑨第三,相对于“中国经验”的 口口功能,“中国体验”更能体现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中国经验”之中也应该包含“中国问题”,崛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盛世之下也有辛酸。可以这么说,正是无数个体的艰难奋斗拉升了我们扶摇直上的GDP,他们的生活不光有欢乐,还有悲伤和痛苦。“中国体验”来自于每个创作主体真切的生活感受,它是环境、经历、事实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同一,是作家情感反应的自然流露,它以生活自身形态的丰富性和作家感受的真切性为“中国经验”的再总结提供鲜活的案例,它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中国崛起的主旋律奏响沉重的伴奏曲,在喜怒哀乐的文学世界里再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文学不光是唱赞歌,它以更全面和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着现实的改变和中国的进步,以“中国体验”的真切和丰富对“中国经验”进行文学反思,是为了更光明的中国前景。(《文艺报》2013年02月25日)‎ ‎1.第①段“凌空蹈虚”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 ‎ ‎2.对“中国经验”在文学表达中受到关注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模式” 广为人知。‎ C.中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 D.高度抽象,有理论高度。‎ ‎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3分)‎ ‎4.根据文章,分别写出⑦⑧⑨三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内容。(3分)‎ ‎ ‎ ‎ ‎ ‎5.根据第⑨段,具体说说怎样才能发挥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3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鹅殇   杨文学 ‎①每每敲响小院的木门,最先应声的不是母亲而是那只白鹅。在它尖利的叫声中,耳朵有点儿背的母亲才扯着嗓子喊:谁啊?是我啊,娘,老二。母亲这时就会喊:三儿,别叫了,是老二。尖叫着的白鹅就会戛然而止。透过柴门的缝隙,我看见白鹅依旧伸着长长的脖子,歪着头,睁着一副小眼睛,一副警觉的样子,俨然是这个家的主人。‎ ‎②记得是一个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和两只小鹅,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小鹅如黄色的绒球在房子里来回的滚动着,煞是好看。母亲就下地去剜一种叫苦苦菜的野菜来,用剪子铰成丝,拌上泡透的小米喂鹅。这是鹅最爱吃的东西,小家伙往往吃得嗉子如同两只袋子。渐渐地,小鹅长大了。可惜的是一只鹅不幸死掉了,母亲一言不发,把死鹅深深地埋在院子的梨树下。活下来这只白鹅就成了母亲的伴儿。母亲喊它三儿。大半年后当我再次来看母亲时,三儿已经是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了。‎ ‎  ③不论白鹅怎么闹怎么叫,母亲只要一喊:三儿!这只白鹅立刻就安静下来,似乎她也认准了自己就叫三儿了。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了,而且地位特高。‎ ‎  ④白鹅长大了,小鸡们也长大了。它们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安然相处,偶尔的打闹也是在白鹅的让步中结束,小院子充满了生机。母亲不知道用的什么法子训练了这只白鹅,在母鸡吃食的时候它总是静静地站在梨树下,歪着头在观看。梨树下,这副景观成了我难忘的记忆。我问过母亲是怎样训练这只白鹅的,她总是说:鹅通人性呢。‎ ‎  ⑤院子里,白鹅和几只鸡们,终日绕着母亲转,它们是母亲生活中的影子,尤其是那只鹅,总是绕在母亲的脚前脚后,白天它是母亲的影子,晚上它是母亲的守护者。它在母亲给它做的柳条筐里卧着,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把窝起来的脖子一下子展开,长长的脖子支起那个红红的额头,睁开两只小小的眼睛静观四周的动静,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母亲的小院子,它就会长声尖叫。耳背的母亲总是在尖叫声中对着院外喊一声:谁呀?‎ ‎  ⑥白鹅成了母亲的耳朵。‎ ‎  ⑦那个冬天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白鹅自己守在家里。病床上的母亲总是对前来看望的四妹说:你喂鹅了吗?四妹笑笑说:不就是一只鹅嘛,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思管它?母亲说:它也是一条命呢。你们这些不知道报恩的孩子,它下的蛋你们哪一个没有吃过?四妹就认真了:喂了。母亲不依不饶:喂的什么?四妹告诉她:熟玉米面子拌的菜叶子。母亲依旧追问:什么菜?四妹:白菜叶子。母亲不说话了。她知道四妹没有说谎。这个时候的农村只有白菜叶子。‎ ‎  ⑧整整一个月,母亲才出院,人还没有回到家,白鹅就叫起来。母亲说:我一听叫声就知道鹅儿瘦了。果然,鹅身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光泽。母亲就把脸落下来说:四儿,这就是你喂的?四妹一脸冤屈地说:有什么办法,你不在家,它就不吃食。四妹没有说谎。白鹅见到母亲,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  ⑨进入高龄的母亲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一下就倒下去了。在医院里,母亲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四妹就说:早喂了。母亲就合上眼睛。四妹悄声地对我说:咱娘一天问了十八遍。二哥,把鹅抱进医院吧。我想了想说,你下周回家就抱过来吧。可是还没有等四妹付诸行动,母亲就陷入昏迷状态。我们全都紧张起来,白鹅的事就显得不重要了。‎ ‎  ⑩办完母亲丧事,一周就过去了,我突然想起白鹅来,急急地来到母亲的小院。敲门,没有白鹅那熟悉的叫声,我慌忙推开门,白鹅趴在母亲给它搭建的小窝里,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白色的羽毛脱落了许多。母亲走了,院子空荡荡的,白鹅相当孤单,我让四妹把它抱回她的家里好生伺候着。可是,第二日,白鹅就丢了,四妹找到它时,它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院门口。四妹将它重新抱回去,可是,第三天它又跑回母亲的小院。没办法,四妹只好天天来院子里喂它。‎ ‎  ⑪一个落叶纷纷的季节,我再次来到母亲的小院,当我敲响院门,我多么想听到白鹅的叫声啊,可是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我的心头。四妹拿来钥匙。我问,白鹅呢?四妹说这些日子光忙着收地瓜了,没顾上管它。在院子里呢。我慌忙打开院门,院子一片落叶,梨树的枝杈无言地张在半空。我的心里一紧,想落泪。母亲走了,家就荒了。人啊,不管你长多大,没有了娘就没有家啊。‎ ‎  ⑫那只柳条筐子空荡荡的。白鹅呢?它怎么不来迎接我?不来扭我的裤脚?‎ ‎  ⑬我看见它了,它静静地趴在梨树下,头对着鸡窝。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淌下来了。四妹无语地站着,一脸愧色。‎ ‎  ⑭白鹅是在母亲走后的两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无声地死在母亲的小院里。我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梨树下,随它一起下葬的是我的一串泪水。四妹说:二哥,你别哭了,白鹅是咱娘的伴儿,它是陪伴咱娘去了。(《散文选刊》2013年2月上半月,有删节)‎ ‎7.第①段主要写了白鹅的“警觉”,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8.第⑨段中母亲醒来说:“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这句话如果换成“你们喂鹅了没有?”是否可以?为什么?(4分)‎ ‎9.母亲已经去世,家中无人,第⑩段中作者回家还“敲门”,有人认为是作者的疏漏。对此你怎么看?(2分)‎ ‎10.关于文中的“四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妹对待白鹅的态度与母亲形成对比,表明四妹始终不理解白鹅在母亲心中的地位。‎ B.作者借四妹的口告诉了读者母亲不在家时白鹅的情况,使白鹅形象更加突出和丰满。‎ C.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做出推断,如果没有四妹的疏忽和大意,白鹅之殇是可以避免的。‎ D.第⑦段和第⑧段,作者先后两次说四妹没有说谎,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严厉和精明。‎ ‎11.请赏析第⑪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2.“殇”的意思主要有:(1)未成年而死,如幼子早殇;(2)为国战死,如国殇。本文以“鹅殇”为题用意颇深,请联系“殇”的意思,结合文意,对此加以分析。(6分)‎ ‎ ‎ ‎ ‎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 ‎(2)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莲说》)‎ ‎(6)若夫                ,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8)大道之行也,           。(《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檀道济①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②,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②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等八人并诛。‎ ‎③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④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注】①檀道济,南北朝时南朝宋著名将领。②唱筹量沙,故意把沙子当粮食来称量,并高声喊出来,以安定军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2)道济虽不克定河南 ‎(3)道济不复可制              (4)有饮马长江之志 ‎18.对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以资运竭,乃还           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2)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     及其子等八人并诛 ‎(3)不敢逼,乃归             乃坏汝万里长城 ‎(4)道济见收                 慈父见背 A. 四组全不同              B. 有一组相同 C. 有两组相同              D. 有三组相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2)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 ‎20.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   故 不 复 追 以 降 者 妄 斩 以 徇 ‎21.作者为南朝宋的将领檀道济做传,却用不少笔墨写魏,请对此做简要评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曹马能收人心 ‎①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魏伐吴,三征①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②,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③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④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⑤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 ‎【注】①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②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22.第②段“悉宥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用文中词语回答)(1分)‎ ‎23. 第①段中,曹操“破敌而还”后为什么奖赏“前谏者”?(2分)‎ ‎2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2分)‎ ‎(1)                                               。‎ ‎(2)                                               。‎ ‎2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 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 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 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性。‎ ‎26. 题目中的“收”字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分)‎ ‎ ‎ 二  写作(70分)‎ ‎ ‎ ‎27.以“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质量检测 答  案 ‎(一)(17分)‎ ‎1、(2分)脱离现实 ‎2、(2分)D ‎3、(3分)都不约而同地想表达具有共识的“中国经验”;作家职业化,凭想象写作,跟现实隔膜。(答出1点给2分)‎ ‎4、(3分)价值  共通  宣传 ‎5、(3分)关注中国经验中的“中国问题”;作家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关注生活的丰富性;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答出1点给1分,满分3分;只答“中国体验”给1分)‎ ‎6、(4分)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应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1分)。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分析了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存在的问题(1分),而后有针对性地陈述文学应表现“中国体验”的理由(1分),先驳后立,对比鲜明(1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 ‎ ‎(二)(21分)‎ ‎7、(2分)写白鹅的警觉,为下文写白鹅与母亲的关系作铺垫(埋下伏笔),同时暗示“我”回家次数并不多。‎ ‎8、(4分)不可以。把“鹅”提前并加逗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1分);“给我”两字加强了语气(1分)。突出了母亲的急切以及“鹅”在母亲心中的地位(2分)。‎ ‎9、(2分)不是疏漏。一来这是作者的习惯动作(1分),二来作者是为了听到白鹅熟悉的叫声(1分)。‎ ‎10、(3分)B ‎11、(4分)此句景中含情(1分),写出母亲走后家的荒凉(1分),既与前文梨树下的生机形成对照(1分),又暗示了白鹅的结局(1分)。‎ ‎12、要点:‎ 本文既可以说是作者为白鹅写的祭文,也可以说是为母亲写的祭文。作者以“鹅殇”为题,郑重其事,引人注目,显示了作者庄重的态度。‎ 白鹅在作者心中已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它与母亲朝夕相伴,生死相依,是母亲忠诚的守护者,鹅是为母亲而早夭,作者于惋惜中饱含赞美和感激。‎ 白鹅之高贵与忠诚亦非人之所及,为人子女者亦不能与父母相守相伴,“鹅殇”表达了作者的内疚,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警醒。‎ ‎ ‎ ‎(三)(6分)‎ ‎13、(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香雾云鬟湿 ‎(3)何事长向别时圆    (4)木欣欣以向荣 ‎(5)亭亭净植      (6)日出而林霏开 ‎(7)万里归船弄长笛    (8)天下为公 ‎ ‎ ‎(四)(8分)‎ ‎14、(1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分)D ‎16、(4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2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作者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分)。‎ ‎(五)(17分)‎ ‎17、(4分)(1)攻取   (2)能够   (3)控制    (4)让……饮 ‎18、(3分)A ‎19.(5分)(1)当时投降魏军的人都说宋军的粮食已经吃完,于是士兵们担忧恐惧,没有固守的心思。(2分)‎ ‎(2)宋文帝卧病在床多年,多次渡过危险,领军刘湛一心想掌握朝政,但担心檀道济提出不同看法。(3分)‎ ‎20、(2分)故不复追 / 以降者妄 / 斩以徇 ‎21、(3分)用不少笔墨写魏是从侧面烘托檀道济的形象(1分)。檀道济活着时,魏军忌惮,甚至“图之以禳鬼”(1分),听闻檀道济死后,魏军“频岁南伐”,兵临城下(1分)。‎ ‎ ‎ ‎(六)(11分)‎ ‎22、(1分)三征 ‎23、(2分)因为曹操认为自己的胜利是侥幸,而谏阻者所言是万全之策。‎ ‎24、(2分)(1)东关之败后司马昭怒斩王仪 ‎          (2)官渡之败后袁绍冤杀田丰 ‎25、(3分)D ‎26、(3分)一个“收”可以说是作者对曹操及司马师兄弟的人格否定(1分)。作者认为他们本性奸逆,能宽容待人只是用兵之际的收买人心之举,并非其人品高尚、宽宏大度(2分)。‎ ‎ ‎ ‎ ‎ 作文略 ‎ ‎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