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届上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4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2014学年闸北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 ‎ ‎ 阅  读 ‎   ‎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 ‎    (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还曾说:  “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    (5)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    (6)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   ‎ ‎ (7)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    (8)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  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    (9)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 ‎ ‎ ‎1、第二段中的“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在于(1)                 ;(2)                            。‎ ‎3、作者认为,普通话“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这种“抵消”体现在4、第七段中“活的化石”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5、第八段中“语言的生态平衡”是指                                                      。‎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  A、方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  B、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 C、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7、为什么要保护方言?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 ‎ ‎ ‎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8—l3题。(19分)‎ 读  树 李国文 ‎  (1)树可以读吗?  ‎ ‎(2)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浓缩了一去不返的似查流年。   ‎ ‎(3)若往深处探究,一棵树更像一个人。   ‎ ‎   ‎ ‎ (4)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铍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张弛收放,绝非一色。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    (5)我还记得五十年代,那时北京城里的人,没有今天这样多,公园里的游客,非节假日则尤其的少。坐在那里,看阳光下的树影慢慢移动的轨迹,心也就自然地平静了下采。树影渐渐拖长,渐渐淡化,渐渐消失。这时候,物我两忘,相坐无语。这是相当难得,也是相当惬意的享受。然而,人与人,在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却是很难达到这样无隔阂、无歧别的境界。‎ ‎    (6)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 ‎    (7)所有的人,尤其有了一点名气的人,都会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而树木,在没有被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藏而不露的。在其中凝固着的它的一生,也许并不费解,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    (8)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 ‎    (9)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立在碧瓦黄墙之中,经历着满清的衰亡,民国的沿革,“五四”的启蒙,军阀的混战,日伪的占领,一直到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嗣后政治上的折腾。不管这其间,是显赫的或卑微的,了不起的或马马虎虎的,脚一跺地乱颤的,或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世的人物,也不管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有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 ‎   (10)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    (11)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它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和树相处,天空很高,大家一齐向上生长;人和人相处,却地盘有限,难免磕磕碰碰。因此,读树以后再来读人的话,就会懂得: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同样,拥有优势的新一代,只有在蓝天白云的上升空间里,才能大展宏图。‎ ‎   (12)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生出一丝惆怅。‎ ‎   (13)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展眼望去,一片青绿苍翠中,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的树木了。争高直指的白杨,爬满照壁的藤萝,拥塞行路的冬青,招蜂惹蝶的丁香……读树使我不禁觉悟:还是年轻最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仅凭老树是构不成生机盎然、苍葱凝碧的满园春色的。‎ ‎   (14)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   (15)读书,是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则是阅读自然,那更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自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就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 ‎    (16)历史,总是要往前走的。过去的那些灰暗的记忆,就让它留在树木的年轮里,随风而去吧!‎ ‎ ‎ ‎8、作者在第五段中说:“这是相当难得……的享受。”称这种享受“难得”,是因为                 。‎ ‎9、第六段里的“厚实”在文中的含义是                     。‎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作者所说的“、物我两忘”也是一种“物我相知”的境界。在这种短暂的平静中,他对人生有了更清醒、更透彻的认识。‎ ‎    B、作者充满关爱地寄语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希望他们不要因“过去的那些灰暗的记忆”而懊丧苦痛,要充满热情地生活。  ‎ ‎    C、作者巧妙地以读树作为抒情说理的线索,从树身上品味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启迪读者走好人生之路。‎ ‎    D、全文没有生硬的说教和华丽的装饰,语言沉静含蓄、质朴从容,仿佛是阅尽沧桑的智者和读者共同进行的心灵漫步。‎ ‎11、第十段提到“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纵观全文,你可以参悟到哪些人生道理?‎ ‎ ‎ ‎ ‎ ‎12、上文把“树”比作“书”,又比作“人”。“树”、“书”、“人”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阐述。‎ ‎ ‎ ‎ ‎ ‎13、第十四段说:“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请依据上下文,补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 ‎ ‎ ‎ ‎ ‎ ‎ ‎ ‎ ‎ ‎ ‎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任选五空)。(5分)‎ ‎14、(1)永忆江湖归白发,                               。(李商隐《安定城楼》) ‎ ‎(2)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孟子》)‎ ‎(5)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6)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姜夔《扬州慢》)‎ ‎    (8)世事洞明皆学问,                                 。(曹雪芹《红楼梦》)‎ ‎ ‎ ‎ ‎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l5——l7题。(8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 ‎15、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16、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居眼盈盈”一语双关:一是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二是令人想见朋友的家人倚栏  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B、这首词不同以往那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方式,下片转笔到季节的描写上来,以轻  松明朗的笔调表达对江南春景的向往。‎ C、词的下片以两个“送”字递进,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  淡语,一往情深却含而不露。‎ ‎     D、整首词的风格清新脱俗,写景抒情另辟蹊径,技法奇妙。所谓“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    惊人”,是对它绝佳的评价。‎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 ‎ ‎ ‎ ‎ ‎ 五、阅读《阿房宫赋》节选,完成18——21题。(12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 ‎20、上文作者云:“宝历[注:唐朝皇帝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再结合文章内容,可见作《阿房宫赋》的目的是                                                       .   ‎ ‎21、请分析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 ‎ ‎ ‎ ‎ ‎ ‎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7题。(17分)‎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镀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②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太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 ‎[注]①子房,即张良,祖、父两代相韩。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后投奔刘邦,成为其重要的谋士。封于留,称留侯。“予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指的是“张良进履”的故事。传说张  良某日在圯上漫步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叫张良下去给他拾鞋,又令张良给他穿上。事  毕,老人留下一句“孺子可教也”,扬长而去。后来这位老人赠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读,成为  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人。  ②鲜腆:没有礼貌。‎ ‎ ‎ ‎2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然临之而不惊(            )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 ‎ ‎(3)彼其能有所忍也(            )    (4)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 ‎2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和(      )。‎ ‎    A、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B、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    C、子房以盖世之才  D、然后可以就大事  E、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24、第一段将“匹夫之勇”和“大勇者之勇”进行对比,强调豪杰之士的过人之处在于                ‎ ‎(用自己的话回答)‎ ‎  2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的例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 26、圯上老人为什么说子房“孺子可教也”?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的阐释。‎ ‎ ‎ ‎ ‎ ‎  27、文末提到太史公猜测之误,你认为这和上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 ‎ ‎ ‎ 作  文 七、以“寻找               ”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1)补全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 ‎ ‎ ‎ ‎ ‎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