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达标(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达标(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达标(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考查地图的分析能力。四种菜馆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较多的分布。除了上述地区,①在四川盆地分布较密集,应为川菜馆;②在湖南分布密集,应为湘菜馆;③在珠江三角洲分布密集,应为粤菜馆;④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密集,应为西餐馆。故A项正确。第2题,考查地域文化的知识。各种菜馆的分布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扩散,由最初的发源地向其他地区扩散,D项正确。餐馆分布主要受市场的影响,与原料的运输成本关系不大,A项错误;餐馆所用食材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很小,B项错误;餐馆分布越多,同一种餐馆的服务范围越小,C项错误。‎ 近期,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我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据此回答3~4题。‎ ‎3.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不吃辣。产生这一饮食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气候差异 8‎ C.水文差异 D.土壤差异 ‎4.“南米北面”高度概括了我国南北方居民的主食差异,也反映了我国南方多种植水稻、北方多种植小麦。这种粮食作物的种植差异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广东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吃辣易上火,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内的火气不易散发出来,因此广东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而四川空气湿度大,阴雨天多,吃辣有利于排除体内湿气。所以,气候差异是这一饮食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第4题,我国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的粮食作物种植差异主要是由南北方的热量与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这也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 读下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区农业发展引河流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 C.c地区发展河谷农业是因该地热量相对充足 D.相比d地,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6.图中耕作方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  )‎ A.水利设施不足 B.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密度过大 D.干旱少雨 ‎【答案】 5.C 6.A ‎【解析】‎ 8‎ ‎ 第5题,由图可知,a、b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光照充足,但b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不突出。c地相对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而言,热量较充足,故在该地发展河谷农业。f地土壤肥沃,但纬度比d地高,光热条件没有优势。第6题,由题图可知,该耕作方式出现于华北地区,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地水利设施不足,垄槽可起到完善水利设施的作用。‎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8.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7.D 8.A ‎【解析】‎ 8‎ ‎ 第7题,考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制订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图中可以看出,Ⅲ区主要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和南部,且区域内均有山地,应注重保护和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因此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区和Ⅱ区相比,Ⅰ区面积较小,Ⅱ区面积较大,且Ⅰ区主要位于长江沿岸等地,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Ⅰ区为城市化地区,Ⅱ区为农产品主产区。故选D项。第8题,考查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根据第7题分析可知,Ⅰ区为城市化地区;Ⅱ区为农产品主产区,地形应以平原为主;Ⅲ区以山区为主。区间人口迁移应为从农村流向城市,选项A正确。平原铁路建设成本一般小于山区,选项B错误。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较小,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应该是城市化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故选A项。‎ ‎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完成9~10题。‎ ‎9.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9.B 10.C ‎【解析】‎ 8‎ ‎ 第9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第10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读图回答11~12题。‎ ‎11.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地形崎岖 B.光照较少 C.降水不足 D.积温过高 ‎12.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降水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地区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现象较普遍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甲所在商品粮基地为成都平原,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多雨雾天气,光照较少。第12题,甲所在的四川盆地酸雨严重;乙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不频繁;丙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照充足,但是热量条件较差;长城以北植被少,降水少,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强。‎ 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土地肥沃 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 D.可垦荒地多 ‎14.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答案】 13.C 14.C ‎【解析】 第13题,黑龙江省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第14题,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可判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的变化。‎ 8‎ 二、综合题(共44分)‎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3)试比较成都平原与美国东北部农业生产的差别。‎ 项目 成都平原 美国东北部 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特点 ‎——‎ ‎【答案】 (1)分布特点:沿(长)江分布。‎ 优势: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3)‎ 项目 成都平原 美国东北部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乳畜业 ‎—‎ 8‎ 生产特点 农场主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高 ‎【解析】 第(1)题,读图注意图例,南部产业带城市多沿长江分布,沿江地区水运便利,水源丰富。第(2)题,比较两图的图例,两地区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两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河流水运便利。第(3)题,成都平原为季风水田农业,美国东北部为乳畜业,乳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 ‎16.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1)描述M城气候特征。‎ ‎(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洪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4)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解析】‎ 8‎ ‎ 第(1)题,依据M城的位置和M城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判断出M城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信息从气温和降水两大方面即可答出气候特征。第(2)题,M地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同时M位于山前的洪积扇上,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注意该题要从有利的自然条件来解答。第(3)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运输量加大,而东西方距离较远,运距长,传统的“丝绸之路”满足不了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运输兴起,同时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从而促使了运输方式的改变。第(4)题,N城作为边境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景观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还与西部大开发优惠的政策、充足的资金、丰富的能源(石油)有密切的关系。‎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