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林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吉林一中9月语文检测考卷 高二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注释)‎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亮红灯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B.露马脚 藏之深山,传之其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C.亮黄牌 仁不轻觉,智不轻怨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D.拆墙角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白条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B.打包票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C.千里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打官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拍脑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B.出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C.出洋像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27 -‎ D.初生犊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唱反调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从善而登,从恶如崩 B.唱高调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C.唱黑脸 出奇不意,攻其不备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D.唱红脸 三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妍媸毕露/毕竟错了 妙语连珠/株连九族 层见叠出/跌宕起伏 和盘托出/有亲和力 B、弟兄不和/性格不合 张皇失措/老皇历了 走投无路/出人头地 形迹可疑/行迹不定 C、改弦更张/断章取义 攻城略地/浮光掠影 步入正轨/正规方法 沙漠绿洲/洲际合作 D、沟通思想/沟通坏人 沧海一粟/苍茫大海 纷至沓来/脚踏实地 纹丝不动/纹风不动 ‎6、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演讲精彩/无精打采 兴高采烈/丰富多彩 光彩照人/学者风采 质地坚韧/坚忍不拔 B、鸠占鹊巢/雀巢咖啡 欢呼雀跃/门可罗雀 声名鹊起/为丛驱雀 鸦雀无声/鸠占雀巢 C、举止优雅/景致幽雅 历史悠久/优哉游哉 优柔寡断/记忆犹新 过犹不及/困兽犹斗 D、怨天尤人/生死攸关 杞人忧天/无耻之尤 军事侦察/立案侦查 考查知识/出国考察 ‎ ‎7、下列各组中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原委 车篷 辩护 心恍意乱 B.祈祷 陶冶 辖制 明火直仗 C.窥伺 通霄 孤僻 没精打采 D.寒暄 亵渎 熨帖 百无聊赖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亵渎(dú)      奇葩(pā)‎ 缔约国(dì) 掎角之势(jǐ)‎ B.桎梏(kù) 泥淖(nào)‎ 汗涔涔(cén) 唯唯诺诺(wéi)‎ C.裨益(bì) 滥觞(shānɡ)‎ - 27 -‎ 干细胞(ɡān) 脍炙人口(huì)‎ ‎ D.罹难(lí) 经幢(chuánɡ)‎ 酸乳酪(luò) 两情缱绻(juǎn)‎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间距/间不容发 B.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碑帖/俯首帖耳 C.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复辟/鞭辟入里 D.花蕾/擂鼓   校正/比较 拾掇/拾级而上 ‎ ‎ ‎10、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荟粹 抵债 喝倒彩 庄周梦蝶 谈笑风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 平添 收迄 杀手锏 轻拢慢捻 克不容缓 顺德者吉,逆德者凶 C. 涅槃 信札 座右铭 迫不及待 修葺一新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D. 凋弊 牢骚 纪念碑 走头无路 沽名钓誉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评卷人 得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释)‎ ‎1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时,只得一条絮被。林冲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 27 -‎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1.文中 处应填的句子是:‎ A.只得叫苦 B.只叫得苦 C.只苦得叫 答 ‎2.文中括号处应填的动词是:‎ A.搬 探 摸 拽 钻 B.挪 侧 找 取 闪 C.移 探 找 拽 钻 D.拉 侧 摸 取 闪 ‎3.分别写出选段中与下列描写照应的内容。‎ A.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B.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 ‎4.写出选段中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这一内容预作交代的细节描写。‎ ‎5.选段中画横线的两处描写表明林冲:‎ A.谨小慎微 忍辱负重 B.谨小慎微 安分守己 C.忠于职守 安分守己 D.忠于职守 忍辱负重 答 ‎6.以选段中的有关内容为例,说说对风雪的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 27 -‎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啊。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就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间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呢?‎ ‎1.用夸张的语言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写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请你在以上选段中再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2.作者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对别里科究竟有什么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谦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4.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27 -‎ 评卷人 得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释)‎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 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 - 27 -‎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 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 27 -‎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 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 27 -‎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不尽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人格化的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 27 -‎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回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评卷人 得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注释)‎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历史的诉说 ‎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主席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他们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 27 -‎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的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串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 27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文言文基础(注释)‎ 评卷人 得分 六、文言文阅读(注释)‎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余,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后与谯国嵇绍、沛郡刘谟、弘农杨准齐名。初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为青州刺史。‎ 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上疏曰:“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苟得其才,则无物不理。唐、虞之盛,元恺登庸;周室之隆,济济多士。秦、汉已来,风雅渐丧。至于后汉,女君临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乱之始也。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 - 27 -‎ 然后君臣名节,古今遗典,可得而言。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亲万机,佐命之臣,咸皆率职。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始于太极东堂听政,评尚书奏事,多论刑狱,不论选举。臣以为不先所难,而辨其所易。陛下初临万国,人思尽诚,每于听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议选举,各言所见后进俊才、乡邑尤异、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是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也。”朝廷从之。‎ 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时刘聪入寇,京师危逼。简遣督护王万率师赴难,次于涅阳,为宛城贼王如所破,遂婴城自守。及洛阳陷没,简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时华轶以江州作难,或劝简讨之。简曰:“与彦夏旧友,为之惆怅。简岂利人之机,以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时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沔汉,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有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 ‎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不为家公所知 了解 B. 人思尽诚 完全 C. 次于涅阳 驻扎 D. 因流涕慷慨 因此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广得才之路 华轶以江州作难 B. 至于后汉,女君临朝 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 C. 臣以为不先所难 以为功伐乎 D. 唯酒是耽 是可忍孰不可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简性情温文尔雅,有父亲的风度,与谯国人嵇绍、沛郡人刘谟、弘农人杨齐名,历任朝廷要职,死时六十岁,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B. 山简认为唐虞的兴盛,是有好的辅佐大臣;周室的兴隆,是因为人才济济。秦汉以来,教化逐渐衰败,尊贵的官位,出自左右幸臣,这是乱的开始。‎ C. 山简希望皇帝命令公卿大臣议论选举自己所见的后辈英才、乡邑中出众者、有才能可以任用的人,主事的人根据才能加以叙用。这是授人官职,与众人共同决定的办法 D. 永嘉三年,四方作乱,天下分裂,君威不振,朝野危惧。而山简却整天悠闲自得,沉迷于饮酒,常常出外娱乐游玩。‎ - 27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苟得其才,则无物不理。‎ ‎(2) 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 ‎(3) 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有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 ‎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至,不识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宥: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 )‎ ‎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②师旋,过李陵城 - 27 -‎ ‎③沉诸河,还奏 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评卷人 得分 七、古代诗歌鉴赏(注释)‎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暑 旱 苦 热 ‎ - 27 -‎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评卷人 得分 八、名句名篇(注释)‎ - 27 -‎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3、名句名篇默写。‎ ‎ (1)《已亥杂诗》中描写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 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的诗句是 , 。‎ ‎(2)屈原《离骚》中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的诗句是 , 。 ‎ ‎(3)蚓无爪牙之利, , ,下饮黄泉。‎ 评卷人 得分 九、名著题(江西)(注释)‎ 评卷人 得分 十、语言综合运用(江西)(注释)‎ 评卷人 得分 十一、作文(注释)‎ ‎24、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27 -‎ 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角”为“脚”。‎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力”为“利”。‎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像”为“相”。‎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奇”为“其”。‎ ‎5、【答案】D ‎【解析】纷至踏来应该为纷至沓来。‎ ‎6、【答案】B ‎【解析】鸠占雀巢应该为鸠占鹊巢。‎ ‎7、【答案】D ‎【解析】A.恍—慌;B.直—执;C.霄—宵。‎ ‎8、【答案】A ‎【解析】‎ - 27 -‎ B项“梏”应读ɡù,“唯”应读wěi。C项“干”应读ɡàn,“脍”应读kuài。D项“酪”应读lào,“绻”应读quǎn。‎ ‎9、【答案】C ‎【解析】C.lüè/nüè,shì/zhī,bì/pì。A.zhēn,ɡuō/tián,jiān。B.jiān,chǎn/zhōu,tiè/tiē。D. lěi/léi,jiào,shí/shè。‎ ‎10、【答案】C ‎【解析】A荟萃 谈笑风生 B收讫 刻不容缓 D凋敝 走投无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答案】‎ ‎1.B ‎2.A ‎3.A.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B.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4.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5.C ‎6.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直到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促使他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解析】‎ ‎12、【答案】1、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2、这故然有夸张的成份,但也符合别里科夫的性格逻辑。他最怕出乱子,怕人取笑,宁可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自己却闹出这么个乱子,被人如此取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打击,因此一病不起。‎ ‎3、谦虚在这里是谨慎不张狂的意思,别里科夫死了,大家很开心,但人们故意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情,使之不外露。之所以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一是因为长期受别里科夫的“辖制”,人们已经习惯于谨慎的生活,二是别里科夫生活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远不是高兴的时候。‎ - 27 -‎ ‎4、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解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13、【答案】1.CE 2.C ‎3.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 ‎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 ‎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4.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而孔子对“孝”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因人而异,也不是抽象的。所以,从乡土社会和孔子的言行符合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 ‎【解析】1.A项,“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的表述不准确,与原文不完全相符。由原文可知,隔阂,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阂的;但如果不是同一村落,则是隔阂的。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表述错误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象真理”“普遍联系”。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表述不准确,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 ‎2.“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不准确,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14、【答案】1.C 2.B 3.D ‎【解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5、【答案】(1)点明马六甲在马来西亚悠久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强调了胡主席此次访问的重大历史意义;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中马历史友谊的诉说。‎ - 27 -‎ ‎(2)文章描写了马六甲民众夹道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这些场面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马六甲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3)这样安排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两国的友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①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②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有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③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可以看出民众的巨大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解析】(2)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主体部分划分层次,明确文章共写了五个场面,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场面进行概括;其次要分析这五个场面描写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其表达效果。‎ ‎(3)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深刻理解描写历史与现实的作用。‎ ‎(4)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按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民众基础三个角度进行概括;其次要对概括出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得体。‎ 五、文言文基础 六、文言文阅读 ‎16、【答案】1.B ‎2.B ‎3.C ‎4.‎ ‎(1) 我认为自古以来的兴衰,在于用人;如果得到了适当的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 ‎(2) 因此郭泰、许劭一类人,在民间发表高论;陈蕃、李固一类人,在朝廷坚守忠节。‎ ‎(3) 国家颠覆,不能匡正救难,是晋人的罪人,怎能作乐!‎ ‎【解析】1.尽:竭尽 ‎2.介词,到A目的连词,来/介词,在;C认为/把…作为;D宾前标志/代词,这 ‎3.主事的人根据才能加以叙用应为主事的人根据缺员情况优先叙用 - 27 -‎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是:(1) 以为、苟、不理。(2)是以、伦、徒。(3)匡、之、何。‎ ‎【参考译文】山简字季伦。性情温文尔雅,有父亲的风度,年龄二十多岁,山涛不了解他。山简叹息说:“我快三十岁了,而不被家父了解!”后来与谯国人嵇绍、沛郡人刘谟、弘农人杨都有名望。起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官任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任为青州刺史。‎ 山简想让朝廷大臣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以此广求人才。上疏说:“我认为自古以来的兴衰,在于用人;如果得到了适当的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尚书》言:‘知人善任,帝王所难。’唐虞的兴盛,是有好的辅佐大臣;周室的兴隆,是因为人才济济。秦汉以来,教化逐渐衰败。到了后汉,女主临朝,尊贵的官位,出自左右幸臣,这是乱的开始。因此郭泰、许劭一类人,在民间发表高论;陈蕃、李固一类人,在朝廷坚守忠节。这样君臣的名节,古今遗留下来的典章,得以流传。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接受魏的禅让,泰始之初,日理万机,佐佐之臣,都能奉行职事。当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开始在太极东堂听政,评议尚书奏报,一般是议论刑法,不议论选举。我认为这是不先弄清难事,而弄清容易的事。陛下刚开始治理天下,人心欲竭尽忠诚,每当在听政的日子里,命令公卿大臣先议论选举,各自说出自己所见的后辈英才、乡邑中出众者、有才能可以任用的人,把名字都奏报上来,主事的人根据缺员情况优先叙用。这是授人官职,与众人共同决定的办法。”朝廷依从他。‎ 永嘉三年,出任征南将军。那时四方作乱,天下分裂,君威不振,朝野危惧。山简整天悠闲自得,沉迷于饮酒。习氏,是荆地的豪族,有优美的园林水池,山简每逢出外娱乐游玩,大多去池上,设酒喝醉,命名水池为高阳池。‎ 当时刘聪入侵,京师受到威胁。山简遣督护王万率军队去解救,屯兵涅阳,被宛城敌人王如所破,于是跑到婴城自守。,山简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人归附。当时华轶在江州作乱,有人劝山简讨伐他。山简说:“与彦夏是老朋友,我为他惆怅。山简怎能讨伐朋友。为自己捞取功劳呢”他的笃厚就是这样。当时乐府艺人避难,大多跑到沔汉,宴会时,手下人有的劝说奏乐。山简说:“国家颠覆,不能匡正救难,是晋人的罪人,怎能作乐!”由此流涕慷慨,在座的人都感到羞愧。死时六十岁,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17、【答案】1.D ‎2.B ‎3.D - 27 -‎ ‎4.‎ ‎(1)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 ‎(2)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 ‎(3)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 ‎【解析】1.居,应为“停留,过了” 。‎ ‎2.慎密”,为认真细致谨慎周密之意。②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④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⑥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慎密”无关。‎ ‎3.A项“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 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发”“乃”,大意 (2)“过”“以”,大意(3) “特”“寻”,大意。‎ ‎【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 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 - 27 -‎ 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望您不要入险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于是对他说道:“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仁宗即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之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两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第二年提拔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王英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他之手,四方前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人接连不断。他个性正直宽容,也好规劝别人的过错,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都不喜欢他,所以不能被信任而掌管大权。王裕后来多次升迁为四川按察使。‎ 七、古代诗歌鉴赏 ‎18、【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 27 -‎ ‎19、【答案】(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解析】‎ ‎20、【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21、【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解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分析意象意境,进而把握内容和主题,明确手法。‎ 八、名句名篇 ‎22、【答案】‎ ‎【解析】‎ - 27 -‎ ‎23、【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解析】‎ 九、名著题(江西)‎ 十、语言综合运用(江西)‎ 十一、作文 ‎24、【答案】【写作提示】‎ 看题目,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也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 在文体的选择上,如果写散文(包括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你的论证思路如何展开,能够鲜明的亮出你的观点,正文部分围绕这种声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切忌空发议论。‎ ‎【立意】‎ ‎(一)自然的声音。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二)家庭的声音。‎ ‎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 27 -‎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充分展示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 ‎6.令人生厌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作业滚滚而来。这是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的再现。‎ ‎(四)社会的声音。‎ ‎1.歌声: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 呐喊声: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写鲁迅,民族的精神。‎ ‎3. 乡音:游子的思乡、爱国、统一。 ‎ ‎4.天籁之音:写环保。‎ ‎5.孩子的哭声:写战争、和平。 ‎ ‎6.节日的声音:写传统节日的感悟。‎ ‎【解析】‎ - 27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