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通州区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880.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北京通州区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北京通州区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带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请你将其选出并填入答题表内,每小题1分,共35分)‎ ‎1.(1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A.‎ 干冰升华 B.‎ 水果榨汁 C.‎ 冰雪融化 D.‎ 鲜奶制酸奶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通常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答:‎ 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容易升华,升华过程中,由固态变成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水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把水果中含有的汁液榨取出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鲜奶制取酸奶的过程中,向鲜牛奶中加入乳酸菌,乳酸菌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乳酸,乳酸就是变化生成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 ‎ ‎ ‎2.(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 ‎ A.‎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B.‎ 用二氧化碳灭火 ‎ ‎ C.‎ 干冰降雨 D.‎ 石墨作铅笔芯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二氧化碳灭火,主要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石墨作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质软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 ‎ ‎3.在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O2占21%,不是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N2占78%,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项正确.‎ C、CO2占0.03%,不是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不是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 ‎ ‎4.(1分)下列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 A.‎ 蔗糖 B.‎ 碳酸钙 C.‎ 植物油 D.‎ 面粉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 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5.(1分)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 A.‎ 水 B.‎ 过氧化氢 C.‎ 空气 D.‎ 二氧化碳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由题意,含有氧分子的为氧气或空气.‎ 解答:‎ 解:A、水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 ‎ ‎ ‎6.(1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出现的现象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 ‎ A.‎ 石蕊变蓝;二氧化碳使石蕊变色 ‎ ‎ B.‎ 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使石蕊变色 ‎ ‎ C.‎ 石蕊变蓝;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色 ‎ ‎ D.‎ 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色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显碱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显中性的溶液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解答:‎ 解: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二氧化碳能和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选:D.‎ 点评:‎ 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答题时容易忽略的地方.‎ ‎ ‎ ‎7.(1分)(2007•北京)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 ‎ A.‎ 氖 B.‎ 锌 C.‎ 氧 D.‎ 磷 考点:‎ 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四个选项中属于金属的是锌,‎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 ‎ ‎8.(1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 ‎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 ‎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 ‎ ‎9.(1分)(2010•宜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 A.‎ 读液体体积 B.‎ 熄灭酒精灯 C.‎ 检查气密性 D.‎ 滴加液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量取液体时,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B、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C、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槽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D、滴液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在烧杯口上方.‎ 解答:‎ 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 B、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为防止失火,不可用嘴吹灭.故B错误;‎ C、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故C正确;‎ D、滴液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在烧杯口上方,不能伸入烧杯里,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及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了解常用气体的收集方式.‎ ‎ ‎ ‎10.(1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A.‎ 碳酸钠NaCO3‎ B.‎ 氢氧化钙CaOH C.‎ 氧化铁FeO D.‎ 硫酸铜CuSO4‎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B、钙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D、铜元素显+2价,硫酸根显﹣2价,硫酸铜的化学式为Cu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是正确解答有关化学式书写问题的关键.‎ ‎ ‎ ‎11.(1分)鉴别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空气四种气体,可以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 ‎ A.‎ 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 ‎ C.‎ 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D.‎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考点:‎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空气四种气体的性质不同来考虑它们的检验方法.‎ 解答:‎ 解: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现象发生,无法鉴别它们;‎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照常燃烧的是空气,气体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所以B答案正确;‎ C、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只能验证出氧气,其它不能鉴别;‎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 故选B.‎ 点评:‎ 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空气要用燃着的木条.‎ ‎ ‎ ‎12.(1分)食品添加剂溴酸钾(KBrO3)会致癌,其中溴的化合价为(  )‎ ‎ ‎ A.‎ ‎+1‎ B.‎ ‎+2‎ C.‎ ‎﹣5‎ D.‎ ‎+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溴酸钾(KBr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 设溴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x+(﹣2)×3=0,‎ 则x=+5价.‎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3.(1分)(2011•丹阳市模拟)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 ‎ A.‎ 当心爆炸 B.‎ 严禁烟火 C.‎ 节能标志 D.‎ 绿色食品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 公共标志型.‎ 分析:‎ 根据加油站都是易燃易爆物品进行分析.‎ 解答:‎ 解:加油站的汽油等都是易燃易爆物品,遇到明火都会燃烧或爆炸,所以要禁止烟火,‎ 故选B.‎ 点评:‎ 解图标题,要根据需要贴标志的环境进行选择所贴的标志.‎ ‎ ‎ ‎14.(1分)(2003•常州)下列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 ‎ A.‎ 试管 B.‎ 烧杯 C.‎ 量筒 D.‎ 集气瓶 考点:‎ 用于加热的仪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可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烧杯、烧瓶,其中烧杯、烧瓶需要垫石棉网加热.‎ 解答:‎ 解:量筒、集气瓶不可用于加热,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只有试管是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对加热仪器的考查,属于基础知识,较好把握.‎ ‎ ‎ ‎15.(1分)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转化为离子 B.‎ 分子由原子构成 ‎ ‎ C.‎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D.‎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考点:‎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能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转化为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与原子的构成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6.(1分)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 A.‎ CaO B.‎ O2‎ C.‎ KClO3‎ D.‎ H2SO4‎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抓住氧化物的特征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CaO是由钙、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属于氧化物;‎ B、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氧化物;‎ C、KCl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D、H2S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的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如果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就属于氧化物.‎ ‎ ‎ ‎17.(1分)(2014•平谷区二模)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 质子数为11‎ B.‎ 元素名称为钠 ‎ ‎ C.‎ 元素符号为Na D.‎ 核外电子数为22.99‎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名称是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Na,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应为1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信息的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8.(1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 ‎ A.‎ 氢气 B.‎ 石油 C.‎ 煤 D.‎ 天然气 考点:‎ 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根据化石燃料和氢能源的特点分析即可.‎ 解答:‎ 解:A、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①热值高,②可再生,③产物是无污染的水,所以正确.‎ B、石油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所以错误.‎ C、煤是古代植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所以错误.‎ D、天然气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少量空气污染物,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 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特别是氢能的分类、优点、制取方法、方案评价、技术困难和前景等.‎ ‎ ‎ ‎19.(1分)(2005•佛山)以下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灭火的是(  )‎ ‎ ‎ A.‎ 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 ‎ B.‎ 高楼失火,用高压水枪向着火处喷水灭火 ‎ ‎ C.‎ 森林火灾时,用炸弹轰炸灭火 ‎ ‎ D.‎ 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 解:A、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水分蒸发吸热,降低了酒精的温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向着火处喷水,隔绝了氧气,水蒸发会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 C、森林火灾时,用炸弹轰炸灭火,爆炸可以掀起大面积的沙土,覆盖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树木砍掉,将可燃物与火隔离,清除了可燃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灭火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20.(1分)(2011•西城区二模)下列对燃烧和爆炸的认识错误的是(  )‎ ‎ ‎ A.‎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 ‎ B.‎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 ‎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 ‎ D.‎ 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化学与社会突发事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通常所说的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物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从而发生爆炸.有些爆炸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有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可以根据爆炸的条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A、爆炸包含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有新物质生成的爆炸是化学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爆炸是物理爆炸.如高压锅爆炸、气球爆炸等,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反应,故A说法正确;‎ B、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可燃物的燃烧现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故B说法正确;‎ C、若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即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也不会发生爆炸,故C说法错误;‎ D、化纤类衣服摩擦会产生电火花,易引起易燃易爆物发生燃烧或爆炸,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燃烧和爆炸的含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 ‎ ‎ ‎21.(1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这里的“碘”应理解为(  )‎ ‎ ‎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原子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解:“加碘食盐”,这里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22.(1分)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 ‎ A.‎ 铁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氯化钠 考点:‎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3.(1分)(2010•玉溪)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证明是否砒霜中毒,原理为:R+8HCl+4Zn═4ZnCl2+3H2O+2As+H2↑(R表示砒霜的化学式),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 ‎ ‎ A.‎ As2O3‎ B.‎ As2O C.‎ AsO D.‎ As2O5‎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本题根据马氏试砷法原理为R+8HCl+4Zn═4ZnCl2+3H2O+2As+H2↑,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发生改变来推断砒霜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化学方程式R+8HCl+4Zn═4ZnCl2+3H2O+2As+H2↑,‎ 可以看出Zn、Cl、H三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的个数相等,‎ 在反应后有2个As原子,3个O原子,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R中有As、O两种元素,且1个分子中有2个As原子和3个O原子,‎ 即砒霜的化学式为As2O3,故选A.‎ 点评:‎ 本题以信息的方式考查物质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能运用守恒的方法来分析化学反应,并能对物质的化学式作出正确的推断,还要注意方法的归纳总结.‎ ‎ ‎ ‎24.(1分)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 ‎ A.‎ 核外电子总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核內质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A、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总数,故选项错误.‎ 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C、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內质子数,故选项错误.‎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5.(1分)(2011•苏州)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 A.‎ 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 ‎ B.‎ 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 ‎ C.‎ ‎8g‎ CH4完全燃烧生成‎8g CO2‎ ‎ ‎ D.‎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书写SO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分子个数是否变化;‎ C、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会发现8gCH4完全燃烧不会生成8gCO2;‎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如甲烷燃烧.‎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由题意,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为:2SO2+O2═2SO3,显然分子个数不等,故B错误;‎ C、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设8gCH4完全燃烧生成CO2的质量为x,则,解得x=‎22克,故8gCH4完全燃烧不会生成8gCO2,故C错误;‎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如甲烷燃烧,甲烷只含有碳、氢元素,在空气中燃烧也只生成CO2和H2O,所以原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步骤.‎ ‎ ‎ ‎26.(1分)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 A.‎ HCl+NaOH═NaCl+H2O B.‎ ‎2H2+O22H2O ‎ ‎ C.‎ Fe2O3+3CO2Fe+3CO2‎ D.‎ ‎2HgO2Hg+O2↑‎ 考点:‎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HCl+NaOH═NaCl+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2H2+O22H2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Fe2O3+3CO2Fe+3CO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2HgO2Hg+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7.(1分)(2007•达州)如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 A.‎ B.‎ C.‎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首先应为纯净物,从微观角度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且该分子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图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解答:‎ 解:A、图中三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对应物质为化合物;故A正确;‎ B、图中四个分子两两构成相同,为两个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B不正确;‎ C、图中五个分子中,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与另外三个分子的构成不同,为两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图中六个分子构成完全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为单质的分子,不属于化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 ‎ ‎28.(1分)如图所示的微粒属于阳离子的是(  )‎ ‎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29.(1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 ‎ A.‎ 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 ‎ C.‎ 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4:1‎ D.‎ 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 g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先根据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计算出反应后Y的质量;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判断反应的类型;由表格信息即可推出一些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Y的质量为(2+1+16+16)g﹣(12+m+8+14)=‎1g,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物质质量的变化可知Z、W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Y可能是催化剂,故A错误;‎ B、由A的分析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Z+W→X,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点,属化合反应,故B错误;‎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g:(16﹣14)g=4:1,故C正确;‎ D、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g﹣‎2g=‎10g,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 ‎ ‎30.(1分)如表所示的概念符合如图关系的是(  )‎ X Y Z A 溶液 溶剂 溶质 B 分子 原子 离子 C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D 氧化物 单质 纯净物 ‎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概念关系型.‎ 分析:‎ A、根据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判断.‎ B、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关系判断.‎ C、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和关系判断.‎ D、根据物质的分类判断.‎ 解答:‎ 解:A、溶液上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与溶质和溶剂是包含关系,溶质和溶剂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为并列关系,所以错误.‎ C、溶液根据是否饱和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二者为并列关系,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多少,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必然的联系,所以错误.‎ D、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是并列关系,符合图中关系,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分类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31.(1分)(2012•卢湾区一模)对下列各符号中“‎3”‎所表示的含义,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3H﹣﹣表示三个氢原子 ‎ ‎ B.‎ ‎3H2O﹣﹣表示三个水分子 ‎ ‎ C.‎ Al3+﹣﹣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 ‎ D.‎ SO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因此3H﹣﹣表示三个氢原子;故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3H2O﹣﹣表示三个水分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因此Al3+﹣﹣表示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说法错误;‎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SO3﹣﹣‎ 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 ‎ ‎32.(1分)如图所示,向水中加入某物质能使试管中的饱和石灰水变混浊的是(  )‎ ‎ ‎ A.‎ 氯化钠 B.‎ 氢氧化钠 C.‎ 硝酸铵 D.‎ 冰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升高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放热的物质.‎ 解答:‎ 解: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升高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放热的物质,‎ A、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氢氧化钙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减小而析出,饱和石灰水变混浊,故正确;‎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升低,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减大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错误;‎ D、冰溶于水温度升低,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减大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 ‎33.(1分)下列关于O和O2﹣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 A.‎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 ‎ C.‎ 氧离子比氧原子少2个电子 D.‎ 氧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为稳定结构 考点:‎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则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氧离子比氧原子多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氧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4.(1分)(2014•黄冈二模)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 ‎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 ‎ B.‎ ‎50℃‎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1:3‎ ‎ ‎ C.‎ 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 ‎ D.‎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根据在‎25℃‎时A物质的溶解度计算分析;‎ C、根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及溶解度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分析;‎ D、根据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解答:‎ 解:A、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由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把‎50g 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能溶解25gA物质,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25g:(‎25g+‎50g)=1:3;故B正确;‎ C、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20℃‎时,由于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形成的是‎20℃‎时饱和溶液,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50℃‎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由于‎20℃‎时A、B的溶解度与C物质在‎50℃‎时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B>A>C.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C错误;‎ D、由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5.(1分)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此过程中有分解反应发生 ‎ ‎ B.‎ 此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 ‎ C.‎ 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 ‎ D.‎ 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SO2+CaCO3═CaSO4+CO2‎ 考点:‎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A、由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C、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 解:A、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亚硫酸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硫酸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该选项说法正确.‎ C、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能和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能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转化到亚硫酸钙或硫酸钙中,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正确,一是反应前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5:6,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二是反应物中应该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 煤中含有硫,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高温条件下能和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可以防止二氧化硫随尾气进入空气中,可见尾气处理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 ‎ 二.填空题(共30分)‎ ‎36.(6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 氮气 和 氧气 .‎ ‎(2)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 灭火 .‎ ‎(3)我们常用洗涤灵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灵具有 乳化 作用.‎ ‎(4)包装熟食制品常加入防腐剂.丙酸钠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3H5O2Na,丙酸钠由 四 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96 .‎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二氧化碳的用途比较多,例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 ‎(3)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解释其去除油污的原理.‎ ‎(4)根据化学式来判断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根据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求出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 解:(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 ‎(2)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3)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较稳定的乳浊液,从而除去油污.‎ ‎(4)根据丙酸钠的化学式可以知道丙酸钠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5+16×2+23=96;‎ 故答案为:(1)氮气;氧气;‎ ‎(2)灭火;‎ ‎(3)乳化;‎ ‎(4)四;96.‎ 点评:‎ 生活处处有化学,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 ‎ ‎37.(5分)(2012•金山区一模)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 甲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甲和乙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物质 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 甲 乙 丙 丁 微观 示意图 ‎(1)甲、乙、丙、丁中属于单质的是 乙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丙丁 .‎ ‎(2)甲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8 .‎ ‎(3)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化的是 c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元素种类 ‎(4)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2:11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分类.‎ 分析:‎ ‎(1)单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氧化物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分子中只含两种原子;‎ ‎(2)依据分子的构成结合化学式的计算解决;‎ ‎(3)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图示解决;‎ ‎(4)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并对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1)单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氧化物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分子中只含两种原子,从图示可以看出乙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是单质,丙丁的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且只含有两种原子,是氧化物.‎ ‎(2)依据分子的构成是每个甲分子含有6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所以甲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2:6×1:16=12:3:8;‎ ‎(3)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图示可知化学反应是分子的分开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数量以及元素的种类均不变化,而分子的个数可能发生变化;‎ ‎(4)该变化过程的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所以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3x32:2x44=12:11;‎ 故答案为:‎ ‎(1)乙;丙丁;‎ ‎(2)12:3:8;‎ ‎(3)c;‎ ‎(4)12:11.‎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38.(8分)燃烧是一类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化学反应.‎ ‎(1)以上三个实验都是利用燃烧来研究问题.A是用 对照实验 科学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B是利用燃烧来证明氧气具有 氧化 性;C的实验目的是 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 ‎(2)三个实验中都用到了水.A中热水的作用是 隔绝氧气,对铜片上面的药品进行加热 ;B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生成的红热熔融物掉落瓶底,使集气瓶破裂 ;C中集气瓶里水的作用是 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测量得出O2体积,同时还具有吸热吸收白烟(或防止瓶内温度急速升高,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污染空气)的作用 .‎ ‎(3)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煤 .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燃烧的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空气组成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A是用两组对照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两个条件;可燃物氧气中剧烈燃烧,证明氧气具有氧化性;C组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2)水在不同的实验中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可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测定气体的体积;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水能够降低高温熔融物的温度;隔绝氧气;用水降低温度灭火;水浴加热等.‎ ‎(3)根据化石燃料的概念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即可.‎ 解答:‎ 解:(1)A是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铁氧气中剧烈燃烧,证明氧气具有氧化性;C组实验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2)A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对铜片上面的药品进行加热;‎ B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红热熔融物掉落瓶底,使集气瓶破裂;‎ C中水的作用是: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测量得出O2体积,同时还具有吸热吸收白烟(或防止瓶内温度急速升高,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污染空气)的作用;‎ ‎(3)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氧化;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2)隔绝氧气,对铜片上面的药品进行加热;防止生成的红热熔融物掉落瓶底,使集气瓶破裂;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测量得出O2体积,同时还具有吸热吸收白烟(或防止瓶内温度急速升高,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污染空气)的作用;‎ ‎(3)煤;CH4+2O2CO2+2H2O 点评:‎ 本题所考知识全面,知识点明确,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才能应答此题.‎ ‎ ‎ ‎39.(5分)如图是K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表是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KNO3/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8‎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氯化钠(NaCl) .‎ ‎(2)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硝酸钾(KNO3) .‎ ‎(3)‎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31.6 g.‎ ‎(4)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完成此溶液的配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③②④① (填序号).‎ ‎①溶解 ②称量 ③计算 ④量取 ‎(5)下列关于P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C .‎ A.t℃时他们的溶解度相同 B.t℃时他们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C.t℃时配制二者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据表格或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2)硝酸钾溶液是硝酸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硝酸钾是溶质;‎ ‎(3)据表格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 ‎(4)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5)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100%.‎ 解答:‎ 解:(1)据表格或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2)硝酸钾溶液是硝酸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硝酸钾是溶质;‎ ‎(3)据表格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4)要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要先计算需要氯化钠、水的质量,然后利用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的质量,利用量筒量取需要的水的体积,然后将氯化钠和水混合溶解;‎ ‎(5)P点是t℃时两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结合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100%可知: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但若溶液不饱和,则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1)氯化钠(NaCl);(2)硝酸钾(KNO3);(3)31.6;(4)③②④①;(5)A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图表和溶解度、溶液、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依据题意细心分析解答即可.‎ ‎ ‎ ‎40.(6分)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略去).‎ ‎(1)如果A、B含有相同的元素.则③反应的方程式: 2H2O2H2↑+O2↑ .‎ ‎(2)如果A、B、C均含有相同元素且A为黑色固体,B为有毒气体.则A化学式为 C ;③反应方程式 2CO+O22CO2 .‎ ‎(3)如果A是温室气体,①反应时出现浑浊.则A是 二氧化碳 ;C是 水 ;①反应的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1)根据A、B含有相同的元素,且A可以转化为B,由此可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水,则根据转化关系,可知C是氧气,带入验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A、B、C均含有相同元素且A为黑色固体,B为有毒气体,A会转化成B、C,B也会转化成C,由此A就是碳,B就是一氧化碳,C就是二氧化碳,带入验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A是温室气体,①反应时出现浑浊,由此A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产生沉淀,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转化关系,二氧化碳反应产生C,B也能转化为C,因此B是碳酸钙,C是水,带入验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解:(1)A、B含有相同的元素,且A可以转化为B,由此可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水,则根据转化关系,可知C是氧气,因此反应③是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2)A、B、C均含有相同元素且A为黑色固体,B为有毒气体,A会转化成B、C,B也会转化成C,由此A就是碳,B就是一氧化碳,C就是二氧化碳,因此反应③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2CO+O22CO2;‎ ‎(3)A是温室气体,①反应时出现浑浊,由此A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产生沉淀,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转化关系,二氧化碳反应产生C,B也能转化为C,因此B是碳酸钙,C是水,因此反应①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2H2O2H2↑+O2↑;(2)C;2CO+O22CO2;(3)二氧化碳;水;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框图,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或由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 ‎ 三.实验题(共28分)‎ ‎41.(10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装置用序号填写)‎ ‎(1)写出带有符号的仪器名称:a 试管 ,b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是 ① ,收集装置是 ③或④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验满操作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 ‎(3)实验室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制取装置是 ②和④ ,选取该收集方法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此装置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 2H2O22H2O+O2↑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解答:‎ 解:(1)a是试管,常用作反应的容器;b是集气瓶,常用来收集气体.‎ 故填:试管;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①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④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③装置收集;‎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①;③或④;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②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④装置收集;‎ 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②和④制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②和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H2O22H2O+O2↑.‎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涉及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解答.‎ ‎ ‎ ‎42.(9分)水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物质.‎ ‎(1)水的变化:在研究水的组成时,用到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 ‎①1试管连接电源的 负 极,产生 H2 (化学式).‎ ‎②此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是 两电极上都有气泡冒出,试管1中气体与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比为2:1 .‎ ‎③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2)水的净化:如图2所示为简易的净水器,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卵石、石英砂等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作用是 吸附 ,因为活性炭具有 疏松多孔 结构,这一过程是 物理 变化.‎ ‎②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许硬水和软水,然后向试管中分别加入2﹣3滴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 考点:‎ 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操作和结论回答,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生成氧气,它能使燃着的火柴燃烧更旺,负极产生氢气,体积约是氧气的2倍,根据电解水的生成物可以推测水的组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以及区分硬水和软水的主要方法是用肥皂水鉴别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二者的体积比为2:1,1试管连接电源的负极,产生氢气;此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是两电极上都有气泡冒出,试管1中气体与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比为2: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①负;H2;②两电极上都有气泡冒出,试管1中气体与试管2‎ 中的气体体积比为2:1;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①小卵石、石英砂等作用是过滤;活性炭作用是吸附,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这一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填:过滤;吸附;疏松多孔;物理;‎ ‎②区分硬水和软水的主要方法是用肥皂水鉴别,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故答案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许硬水和软水,然后向试管中分别加入2﹣3滴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点评:‎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有关水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应加强水的知识的学习.‎ ‎ ‎ ‎43.(9分)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和水蒸气等.②CO2+2NaOH=Na2CO3+H2O.‎ ‎【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2或CO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进行实验】‎ 实验Ⅰ:验证过氧化钠与氮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到 燃着木条熄灭 现象,判断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Ⅱ:验证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提供水蒸气 ,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 变化.‎ ‎(2)实验现象及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Ⅲ: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2)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 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 ,C装置中有气泡出现.‎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C装置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 .‎ ‎③‎ 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D内进行检验.‎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反思:‎ ‎(1)根据实验Ⅱ和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还产生了另一种物质,该物质是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 ‎(2)某同学对实验Ⅲ的设计提出疑问: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分析:‎ ‎【进行实验】实验Ⅰ:(2)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 实验Ⅱ:(1)根据题意判断;根据有无新物质是否生成判断物质的变化;‎ 实验Ⅲ:(2)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判断反应现象;‎ ‎【实验反思】(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种类守恒;‎ ‎(2)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进行实验】实验Ⅰ:(2)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如没反应,则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填:燃着木条熄灭 实验Ⅱ:(1)由题意知,A装置是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没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填:提供水蒸气;物理变化 实验Ⅲ:(2)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现象时有气泡产生,同时大理石逐渐减小;C装置作用是除去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能收集到较纯的氧气.故填: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除了生成氧气,另一种物质中一定还含有钠、碳或氢元素,所以一定为化合物,故填:化合物 ‎(2)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故应先干燥二氧化碳,在和过氧化钠反应,故填: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其反应产物氧气和碳酸钠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 ‎ ‎ 四.计算题(7分)‎ ‎44.(3分)(2010•宣武区一模)实验室常用MnO2+4HCl(浓)≜MnCl2+Cl2↑+2H2O的反应来制取氯气(Cl2).当有‎17.4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时,能生成多少克的氯气?‎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由参加反应的‎17.4g二氧化锰可计算生成氯气的质量.‎ 解答:‎ 解:设生成氯气的质量为x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87 71‎ ‎17.4g‎ x 解得x=‎‎14.2g 答:能生成‎14.2克的氯气.‎ 点评:‎ 化根据学方程式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反应中任意一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 ‎ ‎ ‎45.(4分)(2010•丰台区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固体混合物(Na2CO3和NaCl)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21.2g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得到‎154.4g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运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变形求出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包括原来的氯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杯中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减去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是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溶质氯化钠的质量比上所得溶液的质量既是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 解:‎73g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73g×10%=‎‎7.3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73 117 44‎ x ‎7.3g y z x=‎‎10.6g y=‎‎11.7g z=‎‎4.4g ‎(1)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50%‎ ‎(2)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中溶质的质量为:‎11.7g+(‎21.2g﹣‎10.6g)=‎‎22.3g 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73g+‎154.4g﹣‎4.4g=‎223g ‎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0%,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点评:‎ 计算时注意溶液中的溶质不仅仅只有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还有原来固体中的,所得溶液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计算.‎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