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ID:153046

大小:35.8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5-03-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6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新儒学与书院讲学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高[考∴试﹤题∴库]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注】①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此处指御厨。 ②上医使者:御医。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轻视            B.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让:责怪C.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任命,授官D.及还,摄吏部尚书                     摄:代理,兼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悠然独酌,众异之                     ②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③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④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⑤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B.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C.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5分)译文:                                                                                                                      (2)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5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8.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4分)   9.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8分)⑴重湖叠巘清嘉,         ,      。 (柳永《望海潮》)⑵乱石穿空,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⑶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⑷             ,到黄昏,       。    (李清照《声声慢》)⑸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⑹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颗巨树之后。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旁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的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撼,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弘,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①”,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注释①“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朝(ZHAO一声)菌”就是朝生夕死的细菌;“蟪蛄(huìgū)”就是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蝼蛄(一种破坏庄稼的小虫子,别名大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分布在北纬32度以北的地区),一说就是寒蝉。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初一。 1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   12.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6分)      13.人类为什么会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作者认为人类怎样做才是正确的?(8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C.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D.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善待那些弱小生命。E.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第Ⅱ卷 (表达题 共83分)五、基础知识(23分)15.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孛老(bó)        亢旱(kànɡ)      央浼(miǎn)      罗绮(qǐ)B.同衾(qīn)       行伍(xínɡ)      针灸(jiù)       谛听(dì)C.凝噎(nínɡ)      螺髻(jì)        孱头(càn)       纶巾(ɡuān)D.盗跖(zhí)       干涸(ɡù)        冠冕(miǎn)      列观(ɡuàn)1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了解,打人事件发生后,现场的工人们个个意兴阑珊,坚决不让开发商离开,场面一度处于僵持状态。B.李晓燕说,长期的合作培养出的师生间这份举案齐眉的深厚感情,是任何事情也破坏不了的。C.杜甫的诗歌博大精深,既有描写和抒情,又有议论和用典,有严肃也有诙谐,有柔情也有刚烈。D.在装修之前,房主经常在家徒四壁的新房里转悠转悠,反复构想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有限的空间。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无论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B.近几年来,“公务员热”在中国持续升温,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们追求稳定的职业以及逃避压力所致。C.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使他们失去了本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D.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未富先老的国家。18.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           ;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             。①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②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③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④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⑤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⑥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19、下图是一汽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其构成及含义。(5分) 20、仿写(6分)那“笔”,是太史公的如椽笔,君不见,他正襟危坐,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山”,是                       ,君不见,他                                                                         ;      那“水”,是                                                 ,君不见,他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    2.C   3.D4.答案提示:C除:台阶、官阶5.答案提示:D (①不为他人理解的表现;④岑文本的评价;⑥忠君)6.答案提示:B(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并不是去做官;C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7、(1)(马周)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就向西走,在新丰住了下来,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    (采分点——补主语1分;感激:悲愤/气愤/愤怒,古今异义1分;西:向西走/向西行1分;不之顾:不顾之,宾前1分;句意1分。)(2)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驾临)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  (采分点——病:患病1分;幸:驾临/到…去1分;胜:优美的/美好的1分;构:建造;句意1分。)8.“赏玩夜忘归”是因为春天的山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春山多胜事)(2分)。首联总领全诗,奠定了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铺垫后面对所有“春山胜事”的描写。(2分)9. 第二联情景交融,(1分)诗中描写到诗人捧起澄澈的泉水,月影映照在手中的泉水里;摆弄山花,浓郁的花香溢满衣衫。(1分)景中含情,物我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与陶醉。(2分)10、略11、【答案】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每点1分;4分)12、【答案】(共6分。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花拟人化,写她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的活,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13、【答案】人类自认为比“朝菌”“蟪蛄”伟大,于是嘲笑它们的渺小和卑微(4分)。然而,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要公平地对待伟大的生命与弱小的生命。(4分)14、【答案】AD(5分)B项,曲解文意。作者引用“朝菌”、“蟪蛄”,目的是抒写人生的渺小与短暂。C项,以偏概全。“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错,后来作者见到小花小草后,“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后,就不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了。E项,分析行文思路错误。选取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巨大的银杏树、崂山顶的小花和长白山林场的白头翁;但只有两个角度,即浩歌的境界与寂寞的境界。15、C (A.浼měi B.行háng伍 针灸jiǔ D.干涸 hé)16、C  (A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不合语境。B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适用对象不当。D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17、D (A.语序不当,“我们无论怎样辛苦图谋 ”改为“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 ”B.句式杂糅 C.滥用介词淹没主语)18、C19、一汽图标由一个椭圆形内的阿拉伯数字“1”(1分)与变形的“汽”字(1分)组成,表明“一汽”。“1”与“汽”组成一个展翅雄鹰的形象(1分),象征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腾飞(2分)。(或:象征着一汽如雄鹰一样飞向天空迎接挑战,赢得竞争20、示例:曹孟德的碣石山, 他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苏东坡的西湖水,   他泛舟湖中,看西子湖晴光潋滟,淡妆浓抹总相宜。(6分)21、作文一)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角度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2)、父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3)、综合角度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因而可从男孩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从父亲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综合男孩及父亲的观点立意。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二)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1)、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方向立意的,应视学生行文的情况评分,如果行文能紧扣原材料,并凸显“走自己的路”这层意思,内容可判二等;如果未能扣紧原材料,行文过多地突出“让别人去说”这层意思,内容可判在三等中至二等下。2)、从“变通”的方向立意的,视行文情况,内容可判在三等中至二等下。3)、从“外表美与内在美”“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倾听父母的教诲”的方向立意,内容可判三等。文言文翻译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