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中学2015年高二上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B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冀州中学2015年高二上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B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冀州中学2015年——2016年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说“霾”‎ 樊良树 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 表达中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D.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 B.“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 ‎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 ‎ ‎ 8‎ ‎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 C.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D.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D.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B.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望 江 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 喻雪花。‎ 8‎ ‎8.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题。‎ 送魏颢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 关城②曙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况是] 何况是。 ②[关城] 指潼关。 ③[御苑] 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9.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的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①‎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  【注】①凯特•肖班: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这篇小说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希望知道在一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使情节的发展紧凑、集中。‎ ‎    ‎ 8‎ B.马拉德夫人来到房间后就一屁股坐在了舒适、宽大的安乐椅里,丈夫死后的暴风雨般的悲伤和放声大哭造成了她的精疲力竭。‎ ‎    C.小说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马拉德夫人在丈夫死后的矛盾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    D.“门”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折射出马拉德夫人在婚姻生活中身心受到禁锢、不能独立自由的困境。‎ ‎    E.小说结局出人意料,具有讽刺意味:丈夫死而复生,妻子却因为极度高兴而死亡,显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能掌控命运的无奈。‎ ‎    (2)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马拉德夫人,有的说是马拉德先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    (4)请概括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 赵凡 周敏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页)‎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 ‎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 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 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 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 8‎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 ‎ 简要概括。(6 分)‎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仗着有领导参与轮窑厂的年终分红,该厂厂长在本地 ____、欺压农民工。‎ ‎②邓崎琳在当上武钢的“一把手”之后 ,____,搞“一言堂”,没人敢向他提建议。‎ ‎③韩国外交部长日前表示,朝鲜只有放弃核试验,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若朝鲜____,执意进行“战略挑衅”,后果自负。‎ ‎   A.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B. 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   C.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D. 一意孤行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D.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 ‎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⑥③⑤②④① 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16.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六、写作(60分)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对青蛙的评语是:“聒噪,非时。”对雄鸡的评语是:“动听,知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 2015——216学年冀州中学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2.【A】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他物质。‎ 8‎ ‎3.【C】“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B(“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 ‎7.(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间、窥伺、豫”各1分,句意2分)‎ ‎ (2)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竟然)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部、供、曾”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觊觎我们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 ①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向往)之情。②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③“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④“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④“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9. 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③全联同时又是叙述孤寂旅途的过程,也是叙事。‎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默写(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 D3分A2分C1分(B原因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意志下屈从地生活C主要是心理描写E由于绝望和对没有自由生活的害怕,显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2)马拉德夫人:①小说以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线索,组织情节②所占篇幅大,作者花很大笔墨刻画了屈从于丈夫的意志,渴望自由独立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刻画马拉德夫人,表达了女性对自由独立生活的渴望,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    马拉德先生:①小说以马拉德先生的生死为线索,同时先生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之一②他是男权社会的代表,用自己的意志迫使妻子屈从③通过刻画马拉德先生,表达了女性对自由独立生活的渴望,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3)①景物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烘托了欢快的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温暖、松快 ‎(4)过程:悲痛——害怕、挣扎——松快、激动——惊愕、绝望 ‎  原因:①得知丈夫死讯,爱过丈夫,所以悲痛;②自由独立的生活就要来临但又未曾经历,所以害怕挣扎;③独立自由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她,所以松快、激动;④丈夫死而复生,又要回到屈从的生活,所以惊愕、绝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8‎ ‎12.(1)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C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而非找到归属感。D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2)参考答案: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3)参考答案: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4)参考答案: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 答案B(三个成语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都是贬义词。“专横跋扈”,指蛮横霸道,语意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断专行”,偏重于不与人商量、单独决断并加以实行;“一意孤行”,偏重于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自己的想法办事。)‎ ‎14.答案C (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B.重复赘余,删掉“进食”或“吃”。D, 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配不当。)‎ ‎15. 答案A ‎16.参考答案:本次暑期综合实践活动为期5天(2分),需备好行装、日用品,了解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2分)。其间有军训、攀岩、感言交流、会操表演等活动,全部结束后,返校(2分)。‎ ‎17. 参考答案: 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 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③ 一旦这种修复能力被破坏(答对1处1分,2处3分,3处5分)‎ 六、写作(60分)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讲的是青蛙和雄鸡比赛村民判雄鸡胜出的故事。围绕提示语“知时”“非时”立意,可以从 “青蛙”“雄鸡”“村民”三个角度思考。立意提示:1.努力不在多而在精,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成功。2.做事情要有方向性,适应需要,注重效果,不做无用功。3.要想正确对待事物,就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有时是要超出自我、超越功利的。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评判它的立场。‎ 参考例文 审时度势很重要 青蛙,只要适时一唱,就有可能胜出;雄鸡,如果非时一鸣,便有可能惨败。胜者败者,皆因知时非时,知时者,即会审时度势;非时者,即不识时务。正因为青蛙的不识时务,才输了比赛,正因为雄鸡的审时度势,终赢得声誉。可见,懂得审时度势,适时而作很重要。  ‎ 抉择两难时,审时度势很重要。人生难免会遇上进退两难的时候,是进是退?是坚持是放弃?常让我们左也心痛,右也为难。这个时候,不妨看清现实,审时度势,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 伽俐略提出与教会相悖的天体理论,而临要么忏悔,要么接受宗教所死刑裁决的两难境地,他审时度势,他清楚地知道,他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还要完成更伟大的天文著作,为了这理想,即使遭受世人白眼,即使忍受难耐的寂寞也在所不惜,于是,他选择了忏悔。  也许你会说伽俐略是软弱的,但为什么不可以说他又是明智的?谁说有志者不可以暂时低头,屈服?懂得审时度势,那难以言与人知的屈辱终会化作点点雨雪消融!  ‎ 追求理想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很重要。  世界广告巨头奥格威曾经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议员,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失去了兴趣,怎么办?他及时审时度势,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幻想下去了,我应该抓住时机,看清形式,我的位臵在商海。”于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诞生了。很多人与当初的奥格威一样,不乏远大的理想,也不乏实际的行动,但是,最终在追求的路途中一败涂地,垂头丧气,也许仅仅因为不善审时度势,不懂得及时调整方式与策略。奥格威告诉我们:审时度势,成功就在彼岸。  ‎ 面临考验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很重要。只要再跨出一步,只一步,他便可以实现心中最大的梦想——成为登上珠峰的第一人。然而,此时的他,身边还有一位质朴的向导——与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单增。他的内心在挣扎:是跨出这一步实现梦想,还是战胜私欲,把“第一”的机会让给与珠峰最熟悉最亲密的当地人?一番斗争,一番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最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当属当地人,于是,他微笑着从容让出了“第一”。他是希拉里,一位登峰让步者,也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终显宽广胸怀的智者,在面临人性考验的时候,他懂得审时度势,从而在成就同伴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同时,也把自己推至人性的巅峰。  ‎ 聪明的人总是像伽俐略,像奥格威,像希拉里一样,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在适时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  或许我们也应该记住青蛙和雄鸡,青蛙,因为非时的一夜聒噪,输了比赛,雄鸡,因为适时的一早清鸣,终获好评。人生就如这场歌唱比赛,每个人都是参赛者,谁能审时度势,适时而作,谁就有可能是最终的赢家,反之,将是赛局中的被淘汰者。  鉴此,谁能说审时度势不重要呢?‎ 8‎ B卷答案 1C 2B 3D 4A 5D 6A 13A 14D 15B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