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湘潭县高二上生物期末模拟试题2(文科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湘潭县高二上生物期末模拟试题2(文科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文科)‎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蝌蚪 ‎ ‎ ‎2.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 ‎ ‎ ‎3.下列各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肺炎双球菌 B.蓝藻 C.水稻 D.紫菜 ‎ ‎ ‎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 ‎5.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 B.d是分解者 C.碳从d→b以CO2的形式流动 D.c1→c2→c3构成一条食物链 ‎ ‎ ‎6.对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32 -‎ B.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 ‎7.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 ‎ ‎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其中①和②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 B.物质循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物质循环 ‎ ‎ ‎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 32 -‎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间接价值 B.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 ‎ ‎ ‎1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 ‎ ‎12.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 ‎ ‎1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 ‎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 ‎15.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 32 -‎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80kJ ‎ ‎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同一种群来说,K值不会有变化 B.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C.是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在一个理想环境中才会出现K值 ‎ ‎ ‎17.调查昆虫卵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 ‎ ‎18.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戊是次级消费者 C.乙和丁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丙和丁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 ‎19.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4只 B.48只 C.120只 D.144只 ‎ ‎ - 32 -‎ ‎20.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 ‎ ‎21.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2.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 ‎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 ‎ ‎24.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 ‎ - 32 -‎ ‎25.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 ‎ ‎ ‎26.首先在裸岩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灌木 ‎ ‎ ‎27.雄鸟的“求偶炫耀”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 ‎ ‎28.日照近海边的海藻、虾蟹、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生物种群 ‎ ‎ ‎29.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 ‎ ‎30.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 B.作物的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 ‎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      .‎ - 32 -‎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一种方法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 ‎ ‎ ‎32.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就要切实搞好生态建设.请就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演替过程在生态学上属于群落的      演替.‎ ‎(3)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主要与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破坏有关,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西北地区的种群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差.‎ ‎(5)西部的耕地应做好除草、治虫工作,为保护环境,治虫时不应大量使用农药,请说出一种理想的治虫方法:      .‎ ‎ ‎ ‎33.如图显示在某一群落中4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种群Ⅳ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根据图表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种群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种群Ⅳ最可能成为      种群的食物 ‎(3)      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下列各组因素中,在第5天~7天间对种群Ⅱ数量变化有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      ‎ A.出生和死亡 B.迁入和迁出 C.食物的短缺和疾病 D.死亡或迁出.‎ - 32 -‎ ‎ ‎ ‎3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食虫鸟在该食物网中占有      个营养级.‎ ‎(2)试写出蛇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你认为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4)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来看,这样做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      .‎ ‎(5)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人们大量捕杀青蚌、蛇等生物,结果造成农田中的害虫、老鼠等泛滥成灾,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进行“引蛙灭虫”,“引蛇灭鼠”等措施,这些方案的最突出优点是:      .‎ ‎ ‎ ‎ ‎ - 32 -‎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蝌蚪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森林的树木及农田的杂草种类繁多,不是一种,蝌蚪没包括成体青蛙.‎ ‎【解答】解:A、森林中的全部树木不属于同一品种,A错误;‎ B、农田中的全部杂草不属于同一品种,B错误;‎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池塘中的所有蝌蚪没包括成体青蛙,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 ‎ ‎2.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 32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 ‎ ‎3.下列各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肺炎双球菌 B.蓝藻 C.水稻 D.紫菜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除此之外还有蓝藻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型原核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B、蓝藻是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水稻是自养型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紫菜是自养型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 ‎ ‎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B正确;‎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C正确;‎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 - 32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 ‎5.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 B.d是分解者 C.碳从d→b以CO2的形式流动 D.c1→c2→c3构成一条食物链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为消费者.‎ ‎【解答】解:A、a与大气之间为双箭头,所以是生产者,A正确;‎ B、d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是分解者,B正确;‎ C、碳从分解者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以CO2的形式流动,C正确;‎ D、图中c1→c2→c3为各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碳循环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6.对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32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欣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又叫生态功能),潜在使用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错误;‎ C、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 D、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7.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 32 -‎ ‎【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 D、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 ‎ ‎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其中①和②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 B.物质循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图示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所以,①和②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消费者.‎ 故选:A.‎ - 32 -‎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明确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说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间接价值 B.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32 -‎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 ‎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中的美学价值.‎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 ‎ ‎1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32 -‎ ‎ ‎ ‎12.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 32 -‎ ‎【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植物等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在自身体内,生物再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植物等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在自身体内,生物再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 ‎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故A错误;‎ B、信息传递可以发生中群落之间、群落内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故B错误;‎ 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故C错误;‎ 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知识点.‎ ‎ ‎ - 32 -‎ ‎15.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80kJ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解答】解:A、昆虫的同化量是摄入量﹣粪便量=410﹣210=200kJ,A错误;‎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植物同化的能量,B正确;‎ C、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130=70kJ,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同一种群来说,K值不会有变化 B.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C.是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在一个理想环境中才会出现K值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 32 -‎ ‎【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A错误;‎ B、K值是环境容纳量,B错误;‎ C、K值是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正确;‎ D、种群在一个理想环境中能无限繁殖,不会出现K值,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K值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 ‎ ‎17.调查昆虫卵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由于昆虫卵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昆虫卵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8.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32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戊是次级消费者 C.乙和丁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丙和丁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乙→丁→戊和甲→丙→丁→戊.‎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解答】解:A、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戊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生物,B错误;‎ C、乙和丁的关系是捕食,C错误;‎ D、丙和丁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9.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4只 B.48只 C.120只 D.144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4=48:18,N=144只.‎ 故选:D.‎ - 32 -‎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实际带标记的应该大于18,所以N应该小于144.‎ ‎ ‎ ‎20.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4、种群的性别比例.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年龄结构,包括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群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概念包括“两同一全”.‎ ‎ ‎ ‎21.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 ‎【解答】解:A、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能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A正确;‎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错误;‎ D、消费者和分解者仅仅是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 32 -‎ 故选:A.‎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明确群落、种群等定义,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 ‎ ‎22.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年龄组成.‎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A正确;‎ 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 32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循环的概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具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解答】解: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捕食关系,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A错误; ‎ ‎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B错误; ‎ ‎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C错误; ‎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包括所有环节,的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理解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变化是解答的关键.‎ ‎ ‎ ‎24.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据图分析:该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解答】解:根据题意,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最少需要消费植物为:20×÷20%÷20%+20×÷20%÷20%+20×÷20%÷20%÷20%=900克.‎ 故选:B.‎ - 32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计算,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 ‎25.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 ‎【解答】解: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故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是森林阶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实例,识记群落演替的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26.首先在裸岩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灌木 ‎【考点】群落的演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A、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分解者作用下形成矿质元素,为苔藓的生长创造条件,A正确;‎ B、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B错误;‎ - 32 -‎ C、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C错误;‎ D、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27.雄鸟的“求偶炫耀”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雄鸟的“求偶炫耀”是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生物间传递的信息,故属于行为信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 ‎ ‎28.日照近海边的海藻、虾蟹、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生物种群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 32 -‎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A错误;‎ B、生态系统还要包括无机环境,这里只是指生物,B错误;‎ C、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故这些生物构成了群落,C正确;‎ D、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里指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29.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是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含义.‎ ‎ ‎ ‎30.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 B.作物的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 32 -‎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农业,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投人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点.‎ ‎【解答】解:A、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对环境的污染,A属于;‎ B、作物轮作、套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B属于;‎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C不属于;‎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D属于.‎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增加 .‎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 出生率 .‎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一种方法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2 -‎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环境.‎ ‎【分析】如图为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当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时,环境的阻力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使人口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受到食物、空间等的限制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由于环境资源有限,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随之增加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要有效的灭鼠,可以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故答案为:‎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 ‎(2)增加 ‎ ‎(3)出生率 ‎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 ‎32.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就要切实搞好生态建设.请就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水 .‎ ‎(2)“退耕还林还草”的演替过程在生态学上属于群落的 次生 演替.‎ ‎(3)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主要与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破坏有关,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防风固沙 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西北地区的种群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较差.‎ ‎(5)西部的耕地应做好除草、治虫工作,为保护环境,治虫时不应大量使用农药,请说出一种理想的治虫方法: 生物防治 .‎ - 32 -‎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森林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降水、维持碳氧平衡等作用.‎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生物来防常用的方法有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以鸟治虫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解答】解:(1)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而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从生态学上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首先必须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水.‎ ‎(2))“退耕还林还草”的演替过程在生态学上属于群落的 次生 演替.‎ ‎(3)植物的根茎往往可以插入沙地很深,网状的根系就像是一张钢筋混凝土大网,将土壤牢牢绑定,故而起到固沙的作用.而植物本身可以削弱地表风力,使得风速下降,所以植物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4)西北地区的种群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5)西部的耕地应做好除草、治虫工作,为保护环境,治虫时不应大量使用农药,可用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故答案为:‎ ‎(1)水 ‎ ‎(2)次生 ‎ ‎(3)防风固沙 ‎ ‎(4)抵抗力 ‎(5)生物防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 ‎ ‎33.如图显示在某一群落中4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种群Ⅳ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根据图表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32 -‎ ‎(1) Ⅲ 种群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种群Ⅳ最可能成为 Ⅱ 种群的食物 ‎(3) Ⅰ 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下列各组因素中,在第5天~7天间对种群Ⅱ数量变化有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 D ‎ A.出生和死亡 B.迁入和迁出 C.食物的短缺和疾病 D.死亡或迁出.‎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1、看图可知:种群Ⅳ、Ⅰ、Ⅱ数量随着时间上下波动,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种群Ⅳ是一种绿色植物,种群Ⅱ的峰值早于种群Ⅰ,故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Ⅳ→Ⅱ→Ⅰ.‎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解答】解:(1)由图可知种群Ⅲ数量的变化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以种群Ⅳ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随Ⅳ变化而变化,即Ⅳ增多时其增多,其增多时Ⅳ减少,由图可知,Ⅱ最可能是Ⅳ的捕食者.‎ ‎(3)由图可知,种群Ⅱ以种群Ⅳ为食,而种群Ⅰ又以种群Ⅱ为食,所以Ⅰ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由图可知,种群Ⅱ在第5天至第7天种群数量下降,使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 故答案为:‎ ‎(1)Ⅲ ‎(2)Ⅱ ‎(3)Ⅰ ‎(4)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综合考查了种间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 32 -‎ ‎ ‎ ‎3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有 5 条食物链,食虫鸟在该食物网中占有 2 个营养级.‎ ‎(2)试写出蛇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农作物→鼠→蛇 ‎ ‎(3)你认为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 ‎ ‎(4)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来看,这样做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 农作物 .‎ ‎(5)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人们大量捕杀青蚌、蛇等生物,结果造成农田中的害虫、老鼠等泛滥成灾,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进行“引蛙灭虫”,“引蛇灭鼠”等措施,这些方案的最突出优点是: 减少环境污染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 ‎【分析】1、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2、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解答】解:(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如农作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食虫鸟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四两个营养级.‎ - 32 -‎ ‎(2)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过程流失的能量越少,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链.‎ ‎(3)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容易遭到破坏.‎ ‎(4)除草、灭虫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从而对人类有益.‎ ‎(5)根据题意可知该方案的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5 2‎ ‎(2)农作物→鼠→蛇 ‎ ‎(3)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 ‎ ‎(4)农作物 ‎ ‎(5)减少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工程的构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 - 32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