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黔南州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黔南州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样卷)‎ ‎ ‎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 ‎ ‎2.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 ‎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 ‎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 ‎ ‎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 ‎6.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  )‎ ‎①葡萄糖浓度大幅度下降 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 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 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⑥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 ‎ ‎7.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 21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 ‎ ‎8.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 ‎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 ‎ ‎10.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 ‎ ‎ ‎11.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 ‎ ‎1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 ‎ ‎13.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 21 -‎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 ‎ ‎14.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 ‎1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 ‎16.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 ‎ ‎17.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 C.湿度 D.温度 ‎ ‎ ‎18.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 ‎ ‎19.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生物间关系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 ‎ ‎20.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 ‎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 21 -‎ ‎21.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图甲中c是      细胞.‎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b可分泌      促进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用图甲中字母表示)‎ ‎(3)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内分化成熟.‎ ‎(4)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5)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 ‎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      ,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为      .‎ ‎(2)图乙的2表示      ,它的形成与      有关,物质3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      .‎ ‎(3)请在边的方框中用箭头画出乙图的传导方向,      并简述理.乙      .‎ ‎(4)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 21 -‎ ‎ ‎ ‎23.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乙图      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      ,解决的办法是      ,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      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      点浓度,因此根将      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      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      点浓度,所以      侧生长快,茎将      生长.‎ ‎ ‎ ‎24.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      ;B      ;C      .‎ ‎(2)种群C的密度会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      (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      (填代号).‎ ‎ ‎ ‎25.如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 21 -‎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      ,含有      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蛇是      消费者,属      营养级.鹰同时占有      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      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      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      .‎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      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      千克.‎ ‎ ‎ ‎ ‎ - 21 -‎ ‎2015-2016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样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的考查,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错误;‎ B、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 C、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中的物质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和组成的理解及相关物质存在的场所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2.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 21 -‎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 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然后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21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 ‎ ‎6.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  )‎ ‎①葡萄糖浓度大幅度下降 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 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 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⑥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度下降,①错误; ‎ ‎②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仍能维持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②正确; ‎ ‎③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③正确;‎ ‎④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④错误; ‎ ‎⑤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⑤正确; ‎ ‎⑥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⑥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作用及相互关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7.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性激素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 21 -‎ ‎2、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4、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A、性激素能促进配子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形成,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A正确;‎ B、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体中维持相对稳定,与青春期发育无关,B错误;‎ C、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青春期分泌相对较多,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知识,主要考查各激素的功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 ‎8.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 ‎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21 -‎ ‎【解答】解:A、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 B、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善于比较归纳和整理.‎ ‎ ‎ ‎10.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1、当细胞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细胞外毒素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应答.‎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11.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 21 -‎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向下运输,但由于没有胚芽鞘的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 B、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B正确;‎ C、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 D、由于单侧光在左侧,而甲、乙、丙中只有丙弯向左侧生长,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1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0只.‎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实际带标记的应该大于13,所以N应该小于160.‎ ‎ ‎ ‎13.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 21 -‎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一般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解答】解: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故选:D.‎ ‎【点评】本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是一道典型的好题.‎ ‎ ‎ ‎14.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解答】解: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②错误;‎ ‎③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外来物种的入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1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 - 21 -‎ ‎~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的原因.‎ ‎ ‎ ‎16.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是指群落中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光照.‎ ‎【解答】解:A、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A错误;‎ B、草、苔藓、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种群只能是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不是所有生物,C正确;‎ D、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但不包括分解者,而分解者也是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识记要求,难度不大.‎ ‎ ‎ ‎17.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 C.湿度 D.温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 故选:A.‎ - 21 -‎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尤其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影响群落垂直分层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8.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答】解:由于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因此南极缺少分解者,需将其从南极带离.‎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及功能的理解,属于理解层次,学生需理解题意即可解题.‎ ‎ ‎ ‎19.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生物间关系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蚜虫发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不是行为信息,B错误;‎ C、蚜虫发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C错误;‎ D、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不是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类型,明确蚜虫与邻近蚜虫之间的关系是种内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明确蚜虫发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 21 -‎ ‎ ‎ ‎20.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即生物种类越多,所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也就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解:①处于同一营养的生物种类多. 若某生物灭绝,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代替,所以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不容易灭绝,所以调节能力越大;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通过不同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那么最大的营养级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能量; ‎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逐级递减是能量流动的特点.‎ 其中是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的是①②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意在考察学生把握所学知识要点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21.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图甲中c是 B淋巴 细胞.‎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b可分泌 淋巴因子 促进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d (用图甲中字母表示)‎ ‎(3)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b 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胸腺 内分化成熟.‎ ‎(4)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⑥→⑧→⑨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5)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Ⅱ、Ⅲ、Ⅳ、Ⅴ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21 -‎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分析】1、图甲分析可知,a是巨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效应B细胞.①过程是巨噬细胞吞噬抗原,②过程是巨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细胞,③过程是T细胞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过程是B细胞增值分化为相应的记忆细胞,⑤过程是B细胞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⑥过程是指相同抗原再一次直接刺激记忆细胞,⑦过程是指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⑧过程是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⑨过程是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2、根据图乙分析,Ⅰ表示细胞膜,Ⅱ表示高尔基体,Ⅲ表示核糖体,Ⅳ表示线粒体,Ⅴ表示内质网.‎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5、预防接种后,有记忆细胞产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则途径是⑥→⑧→⑨.‎ ‎【解答】解:(1)图甲过程B细胞参与免疫过程,是体液免疫,图甲中c是B淋巴细胞.‎ ‎(2)细胞b是T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能促进c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图甲中a是巨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效应B细胞,其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e,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 ‎(3)HIV主要攻击T细胞,即细胞b.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4)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免疫过程是⑥→⑧→⑨.‎ ‎(5)抗体的合成、分泌与Ⅲ核糖体、Ⅴ内质网、Ⅱ高尔基体、Ⅳ线粒体相关.‎ 故答案为:‎ ‎(1)体液 B淋巴 ‎(2)淋巴因子 bcd ‎(3)b 胸腺 ‎(4)⑥→⑧→⑨‎ ‎(5)Ⅱ、Ⅲ、Ⅳ、Ⅴ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体液免疫的过程,预防接种,抗体的合成、分泌,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 感受器 ,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为 正电位→负电位 .‎ ‎(2)图乙的2表示 突触小泡 ,它的形成与 高尔基体 有关,物质3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 兴奋或抑制 .‎ - 21 -‎ ‎(3)请在边的方框中用箭头画出乙图的传导方向, ← 并简述理.乙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4)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兴奋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抑制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 高级神经中枢 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膜外电位变化为:正→负.‎ ‎(2)图乙中的②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里面有③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其释放通过胞吐的形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由于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能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所以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又由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大脑皮层发出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的指令后,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正电位→负电位 ‎(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兴奋或抑制 ‎(3)←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兴奋  抑制  高级神经中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 ‎ ‎23.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 21 -‎ ‎(1)乙图 b或d 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 f 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解决的办法是 去除顶芽 ,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10﹣6  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 g或k 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 c 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 向右(向光)弯曲 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 e 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 a 点浓度,因此根将 向重力弯曲 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 g或k 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 c 点浓度,所以 ⑤ 侧生长快,茎将 向上(背重力)弯曲 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处是顶芽,具有顶端优势,生长素接近最适浓度;顶端优势,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同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的生长.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植物存在.‎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时还与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如乙图可体现.‎ ‎【解答】解:(1)由于植物存在顶端优势,则甲图①处为植物的顶芽,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乙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浓度有b、d点;甲图②处为植物的侧芽,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对应乙图的f点;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之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会下降,低于10﹣6mol•L﹣1,促进侧芽的生长.‎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③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④向光侧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乙图g或k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c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3)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会从⑧侧运输到⑦侧、会从⑥侧运输到⑤侧,对于根来说:⑦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⑧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对于茎来说,⑤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较快,对应于乙图的g或k点,⑥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慢,对应于乙图的c点,所以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茎将向上(背重力)弯曲生长.‎ 故答案为:‎ ‎(1)b或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去除顶芽 10﹣6‎ ‎(2)g或k c 向右(向光)弯曲 ‎(3)e a 向重力弯曲 g或k c ⑤向上(背重力)弯曲 - 21 -‎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及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曲线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 ‎24.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 ‎(2)种群C的密度会 越来越小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 A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 增大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 B (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 C (填代号).‎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B、C的类型依次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C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密度会越来越小;我国每年新生人口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密度会越来越大,实行计划生育努力使人口年龄组成趋于稳定;‎ ‎(3)濒于灭绝的生物幼年个体较少,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越来越小 A 增大 B ‎(3)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要点和理解能力.‎ ‎ ‎ ‎25.如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 食物网 ,含有 3 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兔、蚯蚓、蚱蜢 ,蛇是 三级 消费者,属 第四 营养级.鹰同时占有 三 个营养级.‎ - 21 -‎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 竞争 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 捕食 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 先增加后减少 .‎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 5 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 125 千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食物网中,两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唯一一种关系,也可能是出现两种关系,如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种制约来种间,也可能来种内.‎ ‎4、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解答】解:(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含有3条食物链.‎ ‎(2)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兔、蚯蚓、蚱蜢,蛇是三级消费者,属第四营养级.鹰同时占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竞争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捕食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由于食物绿色植物增多,数量将会增加;后来由于蚯蚓的大量繁殖,食物绿色植物数量减少,使得蚯蚓的数量减少.‎ ‎(5)根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蜥蜴1÷20%=5千克,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1÷20%÷20%÷20%=125千克.‎ 故答案为:‎ ‎(1)食物网 3‎ ‎(2)兔、蚯蚓、蚱蜢 三级 第四 三 ‎(3)竞争 捕食 ‎(4)先增加后减少 ‎(5)5 12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 ‎ - 21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