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6届高三下历史第一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南通市2016届高三下历史第一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16.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试题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答案】B ‎3.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材料“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地纯净,“先得贡吾君” ‎ 瓷器说明此种瓷器被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融青”“盛绿”等信息与选项“晶莹如雪”不符,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的出现是在清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面向市场”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4.右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试题解析】综合材料图画和文字信息得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水墨点染”与选项“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由材料“叶不勾脉”“不求形”得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5.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试题解析】由材料“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得知,英国提出的是割让香港岛而非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闽、浙沿海暂准通商”说明清朝对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不能再坚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由材料“烟价在广州已付”得知,《南京条约》赔款是以赔偿英国鸦片损失的形式实现的,清政府只是拒绝军费和商欠的赔偿,故C项错误;由材料“平行礼可以通融”得知,清廷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6.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由材料“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有限,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C项错误;众多机户大量使用机纱生产使其加深了对西方机器生产的了解,促使更多像大生纱厂一样的近代民族工业诞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7.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知识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徙”,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 B.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其目的是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故A项错误;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是在借助传统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C项正确;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不属于正面重建,故D项错误。‎ ‎【答案】C ‎9.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 ‎103.1‎ ‎126.7‎ ‎136.9‎ ‎1956‎ ‎120.5‎ ‎173.3‎ ‎262.3‎ ‎1957‎ ‎124.8‎ ‎183.3‎ ‎310.7‎ ‎ A.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 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只是农、轻、重各业生产分别增长的数据,属于纵向比较,缺乏它们之间的横向对比,不能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的结论,故B项错误;由材料得知,当时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较快,综合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0.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A.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知识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试题解析】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妄图建立孤立中国“亚洲集体安全体系”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这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故B项正确;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直接目标是针对中国不是美国,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争夺霸权,中国不可能与美苏构成制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11.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试题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故B项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1992年之后,材料涉及内容的只是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12.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推行财产等级制度是指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并未打破部落的界限,故A项错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的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他以地域为基础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进行选举,打破了原有部落的界限,故C项正确;发放公民“观剧津贴”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在伯利克里担执政时期实行的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C ‎13.“通俗文学大大超过了拉丁文学,大量的、极其丰富的通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特色。科学工作开始动摇了对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盲目崇拜,但大部分仍保留着先验的、异想天开的纯理论研究。”由此判断,材料所述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应是 A.彼特拉克 B.牛顿 C. 卢梭 D.达尔文 ‎ ‎【知识点】文艺复兴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大量的、极其丰富的通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特色”“科学工作开始动摇了对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盲目崇拜”等分析得知,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故A项正确;牛顿是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他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故B项错误;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的著名思想家,故C项错误;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其主要贡献是提出进化论,故D项错误。‎ ‎【答案】A ‎14.“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光荣革命成果是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从而使“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遴选”“取得女王认可”等信息得知,国王仍旧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是在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故C项错误;由材料“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得知,当时国王已经受到议会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为君主立宪政,因此皇帝是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依据宪法,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从而使帝国成为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只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实行君主专制的“怪胎”国家,故B项正确;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内阁并非真正掌握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依据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虽然作用很小,但它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16.“现在,时间能够伸长收缩,不是在宇宙的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而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这一描述反映的科学理论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知识点】相对论 ‎【试题解析】由材料时间“能够伸长收缩”“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该理论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准确预见了海王星存在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A项错误;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故B项错误;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故C项错误;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的不足。它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故D项正确。‎ ‎【答案】D ‎17.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曾经预料到这一点。相反,人们倒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人们的震惊最有可能是由于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试题解析】由材料“希望列宁的归来”“临时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题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国内发表《四月提纲》。材料“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人们倒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说明列宁同莫洛托夫一样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持反对态度,故A项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B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要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点是列宁支持莫洛托夫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实际就是推翻临时政府,故D项错误。‎ ‎【答案】B ‎18.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该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荒地产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赫鲁晓夫实行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推行的,故B项错误;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1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 ‎【答案】D ‎20.“传奇主义以拒古典主义之文学而起,一言以蔽之,则情思对于理性之反抗也。……欲依个人之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形辞句皆所不顾。”下列作品中,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 C.《等待戈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试题解析】由材料“情思对于理性之反抗”“欲依个人之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的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情节的离奇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故A项正确;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B项错误;《等待戈多》是20世纪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故C项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世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2分)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3分)‎ ‎【知识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得出人人皆有良知;依据材料一“学贵得之心”得出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依据材料一“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得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第二小问影响,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它用纲常名教对人们进行思想束缚,王阳明以“良知之在人心”来否定“三纲五常”“格物致知”,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冲击。 ‎ ‎ ‎ ‎(2)第一小问政治理想,依据材料二“为天下,非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公”得出天下大公;依据材料二“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得出从政为民;依据材料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得出君臣平等。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材料三“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分析得出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由“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分析得出反对心性空谈。 ‎ ‎ ‎ ‎(3)由材料一王阳明“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概括出倡导个性解放;由材料二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概括出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由材料三黄宗羲“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概括出讲究经世致用。‎ ‎【答案】(1)主张:人人皆有良知;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3分) ‎ 影响:冲击了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1分) ‎ ‎(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3分) ‎ 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2分) ‎ ‎(3)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3分)‎ ‎22.(13分)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3‎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4分)‎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革命探索主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 ‎(2)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 ‎ ‎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1分) ‎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2分)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 ‎(2)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4分) ‎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 ‎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2分)‎ ‎23.(13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生产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提出的观点。(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得出主要工业部门使用机器生产;由材料一“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得出工业和运输业使用蒸汽动力。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科学在……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即可。 ‎ ‎ ‎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从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国际分工与合作、贸易中心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阐述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之间的关系。‎ ‎【答案】(1)变化:主要工业部门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和运输业使用蒸汽动力。(2分) ‎ 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1分) ‎ 举例: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一例。(1分) ‎ ‎(2)评分表: ‎ ‎ ‎ ‎ 9分 论点方面 ‎ ‎ (2分) 论据方面 ‎ ‎ (4分) 论证方面 ‎ ‎ (3分) ‎ ‎ 一等 开篇明确呈现正确的观点: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2分) (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 (2)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性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促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 ‎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日益明显,非工业国与工业国的联系更为密切。 ‎ ‎ (5)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 ‎ ? (5点任答4点,每点1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3分) ‎ ‎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正确观点(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尚能结合(2分) ‎ ‎ 三等 论点偏颇(0分) 按点给分。 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乏关联性(1分) ‎ ‎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 ‎24.(12分)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 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1.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2.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3.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资料来源: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3分)‎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5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4分)‎ ‎【知识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改革主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手段,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实质,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通过法令倡导”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 ‎ ‎ ‎ ‎(2)第一小问问题,由材料二“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可得出产品剩余;由材料二“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可得出消费不足;由材料二“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可得出社会分配不均;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别指出其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即可。 ‎ ‎ ‎ ‎(3)第一小问调整,依据材料三文字、数据信息分析得知,美国自1982年起逐年削减在医疗社会保险、医疗住房补贴及其他项目的财政支出,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第二小问背景,结合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过后的经济“滞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得出;第三小问智慧,依据材料一二三,胡佛政府应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罗斯福行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答案】(1)手段:地方政府具体干预;民间互助合作。(2分) ‎ 实质: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策。(1分) ‎ ‎(2)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2分) ‎ 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3分) ‎ ‎(3)调整: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1分) ‎ 背景:经济“滞胀”现象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1分) ‎ 智慧: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2分)‎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来源:学科网]‎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请回答:[来源:学科网ZXXK]‎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5分)‎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以为官司之禄”概括出制定官吏俸禄制;由材料一“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概括出严惩贪污。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分别从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吏治整顿)和根本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 ‎ ‎ ‎(2)第一小问策略,由材料二“利用卜筮制造舆论”概括出制造舆论,由材料二“以声色怖文武”概括出利用君主权威,由材料二“顺天应人之卦”“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概括出凝聚人心;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二,分别从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者的意志、策略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2分) ‎ 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3分) ‎ ‎(2)策略:制造舆论;利用君主权威;凝聚人心。(3分) ‎ 因素: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改革者的决心和智慧。(2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