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铜梁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重庆铜梁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 “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邻;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 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武昌阻风 ‎ ‎〔宋〕方泽 ‎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 ‎8.“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中“满”字的妙处。(5分) ‎ ‎ ‎ ‎ ‎ ‎9.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通过描摹行人动作神情表现蜀道之高危的诗句是 : ,‎ ‎ 。‎ ‎(2)《登高》中以阔大的自然景象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诗句是 : ‎ ‎ , 。‎ ‎(3)中国画的“留白”是一门艺术,音乐也讲究“留白”。《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间歇的停顿也给人无穷的韵味的诗句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 ‎ 于是,我想,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选自《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借写旅途中的一段经历,反映了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用“半截蜡烛”来审视人性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B.小说开头反复渲染“陌生”的感触,说明“我”在这座北方小城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内心孤独寂寞,难免生出陌生的感觉。‎ C.“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黑夜中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苗”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温暖、抚慰与希望。‎ D.突然断电的情节安排巧妙而有深意:突然降临的黑暗虽然一时引起恐慌,但人们为找寻光亮,却能打破隔阂,消除戒备,以至相互帮助扶持。‎ E.“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通过神情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我”的感激和对蜡烛的喜爱。‎ ‎(2)“半截蜡烛”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写来电后大家纷纷“砰砰”关上门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4)这篇小说通过简单情节巧妙地揭示了人们微妙的心理,揭示了哪些微妙心理?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 ,‎ 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 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 ,一如 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 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 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随着成渝高铁的调试运行,不少资阳市民纷纷利用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前往成渝高铁资阳站参观游览,目睹其风采和资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D.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 ‎ ,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⑤④②①③⑥ B.⑤②③④⑥①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⑤①③⑥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 ① ‎ ‎ ?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②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善用明星资源,③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16.请结合下面的漫画内容和新闻背景发表评论,要求观点鲜明,不少于50个字。(5分)‎ ‎  ‎ 新闻背景:“最美妈妈”吴菊萍再次引发媒体关注。为褒扬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此语一出,舆论又起波澜。‎ 六、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区里个别人从楼上把垃圾带出来后,就随手扔到了拐角的墙根下,于是,墙根下便满是异味儿,苍蝇乱飞。物业管理部门最初在墙壁上贴了张告示,请大家不要再把垃圾扔到墙角了。然而,人们对这张告示视而不见,照扔不误。物业管理部门又制订了罚款条例贴到了那面墙上,发现一次,罚款20元。大家便还是照扔不误。负责清理卫生的环卫工人来气了,在墙上贴了一张带有咒骂性质的标语:不讲卫生,小心报应!但是,一切照旧。社区主任了解了这个情况,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墙壁粉刷一遍,画上一幅风景画,把墙壁前的地面平整一下,砌一个花坛,种上花草。果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往那里扔垃圾了。‎ 要求:‎ ‎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 ‎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附答案】‎ ‎1.B (因果颠倒,“提笔忘字”是“果”,而不是“因”)‎ ‎2.D(原文中有“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 ‎3.C(“率先”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4.C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B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6.B“没费一兵一卒”错 ‎7.(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5分,得分点“愿”“留壁”“具”“益”,语意1分)‎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5分,得分点“绝”“还”“示”“固”,语意1分)‎ ‎8.(5分)满,极言其多(1分),此句中 “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2分),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2分)。‎ ‎9.(6分)不同意。(1分)。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2分)。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以闲适写哀愁,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传达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使诗更显得构思精巧,含蓄委婉(1分)。‎ ‎10.(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1.答案与解析:‎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是对主题分析,正确。B项“说明‘我’在……寂寞”牵强,用意应是说明人与人的距离远、冷漠。C项“夸张”错。D项对情节作用分析,正确。E项“表现……喜爱”错,应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陌生、警戒在这小小烛光下消溶了。)‎ ‎(2)①在结构上,“半截蜡烛”构成情节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②在内容上,它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友爱。(每点3分)‎ ‎(3)①说明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的程度太大,需要有强烈的热情(真情、爱)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冷漠,给人深刻的反思;②结构上首尾照应,“我”又回到了城市的“陌生”之中。(每点3分)‎ ‎(4)揭示的微妙心理:①人的内心对陌生人往往有防备和警戒;②当黑暗来袭时,人们开始有共患难的意识,故而走近彼此,相互帮助、扶持。‎ ‎  获得的启示:真情(或爱)一直存在,我们要做的只是点燃它,相互帮助中使人性的光辉复苏。(言之成理即可)。(心理4分,启示4分)‎ ‎12. C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的意思; “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 “终南捷径”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独辟蹊径” 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安之若素”和“随遇而安”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不同点:“安之若素”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随遇而安”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13.A(B.句式杂糅,可删除“理由”或“因为”;C.搭配不当,“目睹”与“美好前景”不搭配;D.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帖子”)‎ ‎14.C(3分)此类为语言连贯性考查,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面,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 ‎15.参考:①这些事至于让人那么着迷么?或:这种节目就成了热门?②就如同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或:就会感到亲切自然。③关键在于“与平凡接轨”。或:更要突破平凡。(每句2分)‎ ‎16.参考:①长期以来,好人就是圣人,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过于严苛、也过于完美的“好人观”,与新形势下的道德现实不相适应。②发给个人的奖金如何使用是个人权利,他人或任何部门都无权干涉。 (要求言之有理 ,谈两点理由即可,1点3分,2点5分 )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能紧扣材料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17.【材料点拨】这则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想要改变某些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他们的心灵,心灵改变了,行为自然也会随之改变。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愫,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唤醒这份美好。‎ ‎【适用主题】改变、唤醒、策略、心灵、情愫…… ‎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 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