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中学2016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雅安中学2016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雅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追寻意义,走出“娱乐化”‎ ‎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 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 座、人们的精神信仰。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 “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泛娱乐化的历史现,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 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 ‎ 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 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务基本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国难娱乐化、 国耻戏谑化,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些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有长久的生 命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 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 (《人民日报》 ‎2015年8月14日)‎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泛娱乐化的实质,是对历史的去价值化,去真相化,去高尚化,是一种无节操的倒退。‎ B.历史被虚无主义、娱乐绑架之后,可能会直 接导致社会价值底座和人们精神信仰的瓦解。‎ C.泛娱乐化,就是—种“愚乐”效应,它的目的就是给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有欠缺的青少年以娱乐。‎ D.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消费历史,才 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戏说、调侃、消费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会让历史跌进“泛娱乐化”的陷阱,沦为市场消费品。‎ B.一些专业人士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是浅薄、媚俗的表现。 ‎ C.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能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感悟、有思考、有收获。‎ D.讲述历史必须守住做人的诚信底线,不能不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娱乐化过度膨胀,导致人们的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从而无所顾忌地戏谑历史。‎ B.《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是忠实历史,让历史说话的体现。‎ C.将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的作品,都是低俗、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D.要通俗不要低俗,要希望不要纯粹的欲望,要以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敬畏来对待历史。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 ‎ 苏辙 ‎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桑榆:比喻晚年。‎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6.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3分)‎ ‎ (2)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 (3)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注释】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8.“送行淡月微云”一句在词中有何作用?(4分)‎ ‎9.怎样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 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   想念地坛 ‎ 史铁生 ‎(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3)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 世隔离。‎ ‎(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5)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7)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8)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9)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 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10)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有删节)‎ ‎1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6分)‎ ‎12.文章第7段,作者写到“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你认为作者寻的是什么?(2分)‎ ‎13.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 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                                                                      ‎ ‎(2)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4. ‎     文中写到了 “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其作用有哪些?(5分)‎ ‎15.  文章写到:“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请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晦涩  真知灼见     漩涡(xuán)    间不容发(jiān)‎ B.通牒  剑拔弩张     按捺(nà)     酩酊大醉(dīng)‎ C.安祥  蛛丝马迹     混沌(hùn)     曲径通幽(qū)‎ D.坐落  额首称庆     佣金(yòng)    量体裁衣(liàng)‎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由于用嗓过度导致喉咙发炎,医生建议“噤声”三天,他只好接受医生开出的这记 ‎“处方”,噤若寒蝉,不说话了。‎ B.沉浮IT行业8年之久,筚路蓝缕,终于换来了今日的辉煌,公司如今已经具备了 让别人追赶的实力。‎ C.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这还是 一锅夹生饭,还是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玩意儿。‎ D.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渔政部门监管不力,禁渔期偷捕现象屡禁不止,禁渔令成一 纸空文。‎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温度最高的地区。‎ 19.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②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 ‎③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④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⑤一阵清风徐来 ‎⑥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 A. ‎⑤①⑥②③④  B. ⑤②①③⑥④ C. ③⑥④⑤②①⑤  D. ③④⑥⑤①②‎ ‎20.下图是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对图中的三种记忆关系作简要说明。(5分) ‎ ‎21.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5分) ‎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合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土,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 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天空集合暴怒的钢铁云团 它的对抗不是掷还闪电,‎ 而是百折不挠地 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 ‎——傅天琳《柠檬黄了》‎ 这些诗句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个性等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 高二年级下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1、 D( A项,说法绝对化,无“倒退”的说法。B项,应该是“直接”,而非“可能”。C项,不是本文主旨,也不是目的。)‎ 2、 D(文中无“诚信底线”的说法)‎ 3、 B(“忠实历史”的说法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5、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6、D ‎7、(1)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集:作动词,编成集子;1分。遗:送给,1分。志:记载,记录;1分。共3分。)‎ ‎(2)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斥:斥退放逐,贬谪;1分。日:日益,一天天地;1分。沛然:充沛盛大的样子,1分。大意1分。共4分。)‎ ‎(3)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 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 ‎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二) 古代诗歌阅读(8分)‎ 8、 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的凄清幽冷的氛围;(2分)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惆怅失落、惜别忧伤的心情。(2分)‎ 9、 诗人认为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漂泊他乡的“行人”,自己也不例外。(1分)以此宽慰即将离别的友人;(1分)暗含应当随遇而安、乐观面对之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2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9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莫听春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徒慕君之高义也。‎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11、 ‎⑴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⑵看清自己,让心安稳(获得心灵的宁静)。⑶放弃阿谀与强权,回归生命的本真。(每点2分,共6分)‎ 12、 生命最本真的意义(2分,答“灵魂的眺望”给1分)。‎ 13、 ‎⑴我获得了超越痛苦和生死的坦然。(2分)⑵我的身体已经不再进入也不必进入地坛,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2分)‎ 14、 ‎⑴内容:说明人面对强权应该摆脱阿谀的态度,回归生命的本真。(2分) (2) 结构: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宁静的议论。(2分)。 ‎ ‎(3)效果:用自己亲历的事例与当前文坛排行榜现象类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激起共鸣。(2分)‎ ‎(两点4分,三点5分。)‎ 11、 ‎(1)分析观点:我们应该放弃阿谀而回归心灵的宁静,超越荣华获得心灵的自在。追名逐利可以获得一时的虚荣,却丧失了自己的尊严、生命的本真和心灵的宁静(每点2分共4分,笼统答“应该安静的生活”之类给2分) (2)评价观点: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是一个智者对生命有了深刻感悟之后的认识。(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均可。)(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6. A(B.酩酊大醉(dīng)应为“dǐng”;C.“安祥”应为“安详”;D.“额首称庆”应为“额手称庆”。)‎ 17. B荜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A.噤若寒蝉:比喻因为害怕、有顾忌而不敢说话。句中想表达的是为保护嗓子而不发声。C.夹生饭:半生不熟的饭.比喻开始没做好再做也难做好的事情。D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跟着学坏)‎ 18. B(A.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C“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搭配不当。D.删去“的气温”,且将“一月”改为”一月份”)‎ 19. B 20.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1分)但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1分):瞬时记忆的信息通过注意,可部分进入短时记忆;(1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又可进入长时记忆;(1分)同时短时记忆也时常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共同加工(1分)。‎ ‎21.答案示例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诗。‎ ‎ 答案示例2:如果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写出角色特征2分,化用恰当3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