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天津静海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出题人:芦台一中 杨村一中 ‎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一战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 B.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盛行有关 C.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全球性破坏与代议制的完善有关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继承发展了自由主义的学说 ‎2.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3.一战期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向首相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围铠甲、不怕敌弹攻击、能突破荒野地带的新兵器!”这种由英国人发明的“新兵器”首次应用于一战是在 A.西线战场 B.东线战场 C.南线战场 D.北海战场 ‎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以下材料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敌对国”指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 ②威尔逊的参战演说发生在1914年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推动了美国参战 ④美国参战后与英国协同作战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08年1月20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辞世,引来了全球媒体关注。与此相比,‎2008年1月25日,德国最后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却走得很安静,德国《世界报》在讣告中这样写道,输掉战争者在“自我怜悯与自我否定中隐藏,乐意被忘记”。下列关于“一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体失败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国际关系处理上,妥协有时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下列与此相吻合的是 A.《巴黎和约》 B.《马关条约》 ‎ C.《布列斯特和约》 D.《慕尼黑协定》‎ ‎8.斯塔夫里阿诺斯论述道:“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帝国权力的强化”指的是 A.战胜国展开军备竞赛 B.战胜国实施民族自决原则 C.战胜国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D.法国寻求安全保障 ‎9.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10.华盛顿会议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召集者,也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下列选项中能对这一观点给予最有力支撑的是 A.由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矛盾,使美国赢得威望 B.会议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削弱了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抑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 C.华盛顿会议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D.美国获得了靠近日本水域的作战基地,限制了日本的海上扩张 ‎11.“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 A.德、日、苏 B.德、意、日 ‎ C.德、苏、奥 D.德、意、奥 ‎12.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13.劳合·乔治在《丹枫白露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合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德国的“报复”行为发生最早的是 A.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C.公然派兵干涉西班牙内战 D.出兵吞并奥地利 ‎14.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该历史事件应该是 A.九一八事变 B.“慕尼黑阴谋”‎ C.德国武装入侵波兰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15.歌曲《雅拉玛》中唱道:“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国家/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为 ‎ A.统一战线下中国人民的抗战 B.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C.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D.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 ‎16.“绥靖主义者是在喂鳄鱼——可预计最后鳄鱼也把他给吃了。”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二战前绥靖势力的评价。下列事件验证了丘吉尔推断的是 A.二战中法国战败投降 B.希特勒建立纳粹政权 ‎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17.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8.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防线的崩溃 ④诺曼底登陆成功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20.20世纪美苏对峙的时期也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其表现不包括 A.尼克松强调了“均势外交” B.美苏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 C.美国积极推行“和平演变” D.美苏在“限核”方面的一系列共识 ‎21.一些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认为里根是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里根采取的拖垮苏联的措施是 A.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 B.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C.发动越南战争,借以包围苏联 D.在远东建立军事基地 ‎2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 ‎ C.美苏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23.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24.《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25.美国在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时,提出“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说明它建立该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继续推行“冷战”政策 B.武装侵略东南亚国家 C.遏制共产主义 D.支援东南亚国家 ‎26.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27.1948年7月,美国经济合作总署正式运作发布了它的使命声明:“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另外一个没有被官方承认过的目标,……,特别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势力的增长。”据此分析,此组织是根据下列哪一项成立的 A.杜鲁门主义 B.欧洲复兴计划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关贸总协定 ‎28.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这样的结果是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29.阅读下列两幅与印巴战争有关的图片。两幅图片主要反映了 A.国际调停 B.联合国的干预 C.战争的激烈程度 D.美苏等大国推动了印巴战争 ‎30.“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31.‎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32.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 A.步枪里的玫瑰 B.向新纳粹主义说“不”‎ 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 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绝对意义上,20世纪发生的集体暴力比过去十个世纪发生的还要多。在1900~1999年之间,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国内的新战争。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故而蒂利称20世纪为“暴力的世纪”,霍布斯鲍姆则将1914~1991年人类的历史称之为“极端的年代”。 ——闾小波《从对抗到和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被称为“暴力的世纪”、“极端的年代”的原因?(3分)‎ 材料二 ……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政治结果。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欧洲与1914年欧洲的不同之处。(4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A地区与B城市之间的历史关系。该关系形成后到二战爆发,德国有何“得寸进尺”的军事行动?(4分)‎ 材料四 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上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这部分是因为美苏同时拥有核武器。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为“长期的和平”。 ‎ ‎——美国哈佛大学阿基拉·艾里伊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恐怖的平衡”和“长期的和平”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何为“新秩序”?为什么说“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5分)‎ 材料二 从1931年日本人入侵中国东三省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那些想要打乱国际秩序的人都曾使用过武力,而那些希望保持住国际秩序的人却从未动过刀枪。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此被那些从不接受上次和约的国家发动起来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何要“打乱国际秩序”?而那些“希望保持国际秩序的人”为何“从未动过刀枪”?(6分)‎ 材料三 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本从属于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高兴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战后初期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3分)‎ 材料四 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4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苏俄在人口资源、经济技术总量规模和地缘政治优势等方面已经显示出欧洲的衰落和美苏的兴起。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重建方式集中体现出两国的崛起与创见。 ‎ ‎——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所提美苏重塑世界秩序的“创见”分别指什么?美国“创见”的最后结果如何?(4分)‎ 材料二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 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非战公约》……其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翰逊作出上述评价的依据。说明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三 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亚非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4分)‎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4)依据材料四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两个典型事例。(5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高二历史答题纸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3分) ‎ ‎ ‎ ‎ ‎ ‎(2)(4分) ‎ ‎ ‎ ‎ ‎ ‎ ‎ ‎(3)(4分) ‎ ‎ ‎ ‎ ‎ ‎(4)(5分) ‎ ‎ ‎ ‎ ‎ ‎ ‎ ‎ ‎ ‎34.(1)(5分) ‎ ‎ ‎ ‎ ‎ ‎(2)(6分) ‎ ‎ ‎ ‎ ‎ ‎ ‎ ‎ ‎ ‎ ‎ ‎(3)(3分) ‎ ‎ ‎ ‎ ‎ ‎(4)(4分) ‎ ‎ ‎ ‎ ‎ ‎35.(1)(4分) ‎ ‎ ‎ ‎ ‎ ‎ ‎ ‎(2)(5分) ‎ ‎ ‎ ‎ ‎ ‎ ‎ ‎(3)(4分) ‎ ‎ ‎ ‎ ‎ ‎ ‎ ‎(4)(5分) ‎ ‎ ‎ ‎ ‎ ‎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5、ADABC 6—10、DCCBB 11—15、BBADC ‎16—20、ABBDC 21—25、BCDDC 26—30、CBBDA 31—32、A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原因: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升级。(3分)‎ ‎(2)欧洲:经济衰落,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欧洲各国出现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受到挑战;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受到挑战;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4分)‎ ‎(3)历史关系:在慕尼黑签订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称“慕尼黑阴谋”。(2分)‎ 举动:1939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于1939年9月突袭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4)“恐怖的平衡”是美苏以核武器为核心进行军备竞赛,双方势均力敌。(1分)‎ ‎“长期的和平”是美苏双方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1分)‎ 因素: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协调国际关系。(3分)‎ ‎34.(1)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列强一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1分)‎ 说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4分)‎ ‎(2)原因:对《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的不满;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的推动。(3分)‎ ‎“从未动过刀枪”的原因:经济危机使英法美等国实力削弱;一战的惨痛教训使和平主义思想蔓延;苏联的强大促使英法美等国企图借助法西斯势力削弱苏联。(3分)‎ ‎(3)原因:二战中,美国遭受日军重创,日本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对手;二战中,中美同属反法西斯阵营;战后初期,美国支持国民政府。(3分)‎ ‎(4)局势:二战后世界形成全面“冷战”,局部“热战”,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2分)‎ 说明:中国的正义立场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2分)‎ ‎35.(1)“创见”:美国总统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倡议建立国际联盟。(1分)‎ 苏俄提出《和平法令》。(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1分)‎ 美国“创见”结果: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但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被英法所控制。(2分)‎ ‎(2)依据: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各国拥有“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2分)‎ 变化:由轻视到认同。(1分)‎ 原因:为纽伦堡审判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二战灾难使和平观念深入人心。(2分)‎ ‎(3)史实: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2分)‎ 举例:好的方面:通过保持“美苏合作”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坏的方面:没有阻止朝鲜战争(或越南战争、两伊战争、美国单边行动等)(2分)‎ ‎(4)变化:从被美国操纵转变为第三世界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的舞台。(1分)‎ 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联合国机构做出有利于第三世界的改革。(2分)‎ 典型事例:1971年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4年联大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2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