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语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语文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1.易错字音 热忱(chén)  鄙(bǐ)薄  晋察冀(jì) ‎ 圩(wéi)堤(dī) 逻辑(jí) 缆(lǎn)‎ 契(qì)约 监督(dū) 摞(luò)‎ 亲躬(gōng) 诞(dàn)生 大抵(dǐ)‎ ‎2.易错字形 派遣 纯粹 时髦 斟酌 阀门 捷径 ‎ ‎3.多音字 ‎(1)承担(dān) 重担(dàn)‎ ‎(2)奔(bēn)跑 投奔(bèn)‎ ‎(3)朝鲜(xiǎn) 新鲜(xiān)‎ ‎(4)得(dé)到 得(děi)亏 ‎(5)塞(sāi)车 边塞(sài) 阻塞(sè)‎ ‎(6)称(chèn)职 称(chēng)号 ‎4.形近字 ‎(1)纯粹 鞠躬尽瘁 ‎(2)殉职 徇私枉法 ‎(3)冻僵 边疆 ‎(4)卸车 抵御 ‎(5)契约 锲而不舍 ‎(6)训诫 机械 ‎(7)包揽 橄榄 ‎(8)小溪 蹊跷 ‎(9)一摞书 螺旋 22‎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头头是道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不以为然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小心翼翼 循规蹈矩 筋疲力尽 ‎1.设问: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2.排比: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3.引用: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梁启超 具有经典意义的关于人生的格言:‎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 ‎——高尔基 ‎1.《纪念白求恩》,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 22‎ ‎2.《谈语言》,作者王力,字了一,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3.《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懒惰的智慧》,作者凯利,美国作家。‎ 二、单元检测卷 ‎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答案见133页)‎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阀门(fá)     斟酌(zhuó)‎ 圩堤(yú) 拈轻怕重(niān)‎ B.鄙薄(bǐ) 狭隘(ài)‎ 纯粹(cuì) 以讹传讹(é)‎ C.训诫(jiè) 殖民(zhí)‎ 热忱(chén) 循规蹈矩(jǚ)‎ D.琢磨(zhuó) 派遣(qiǎn)‎ 殉职(xùn) 弄巧成拙(zhuó)‎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失意 锲约 悲天悯人 如释重负 B.循环 捷径 筋疲力尽 莫不关心 C.纯粹 推敲 一劳永逸 适得其反 D.狭隘 冻僵 令人费解 不加思索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22‎ B.2015年央视春晚从彩排到直播的各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C.北京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故宫博物院。‎ D.李明考入上海某区城管大队,拥有硕士学位的他和其他高学历新人一起,成为媒体焦点。其实城管工作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人才,硕士当城管,不需要大惊小怪。‎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________,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___,亟须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________不能遏制狂风恶浪,________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   权限   虽然/但 B.疏离   权利   即使/可 C.疏远   权利   虽然/但 D.疏远   权限   即使/可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麻烦的是 ‎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 22‎ 是中国旅游日。大众网记者从临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 ‎7.名著阅读。(3分)‎ ‎(2015·吉林)学校要举办以“逐梦·跨越时空的追寻”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倡议同学们从阅读过的经典名著中选择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物,沿着他(她)追梦的足迹,汲取前行的力量。请结合书中相关情节写出选择理由,填写读书卡片。‎ ‎(1)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5·漳州改编)综合性学习。(5分)‎ ‎“墨香书法展示”是教育部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之一。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1: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2: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3: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楷书  王羲之行书   张旭草书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3分)‎ 22‎ ‎(2)“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2分)‎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16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9.用原文填空。(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老、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 ‎10.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 22‎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人若能达观,老、死也不算苦。‎ ‎11.选文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你赞同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2015·乐山)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从拴象说开去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式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式,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式,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式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 22‎ 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式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式,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式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13.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4分)‎ ‎14.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5.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4分)‎ ‎(三)阅读议论文《宽容与智慧》,完成问题。(16分)‎ 宽容与智慧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22‎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 ,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1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本文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4分)‎ 22‎ ‎18.请用一句话概述第④段大意。(2分)‎ ‎19.请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例。(4分)‎ ‎20.请你说说阅读本文后的启示。(4分)‎ 三、写作(30分)‎ ‎21.一向百事顺利、头脑平常的人,所谓本领不过是日常工作中得来的一些经验,遇到患难与共就要现原形了。‎ ‎——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谁要是不念这本生活之书,随他便。反正每人身上都有这么一本书,从头一行到最后一行,写得清清楚楚。可是,你要读懂这本书,必须由一个严厉的老师,生活的考验,来教你书中所用的语言。‎ ‎——罗曼·罗兰《母与子》‎ 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很多考验,有失败、有诱惑、有掌声……请以“考验”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B 点拨:A项中“圩”应 22‎ 读wéi;C项中“矩”应读jǔ;D项中“拙”应读zhuō。‎ ‎2.C 点拨:A项中“锲”应为“契”;B项中“莫 ”应为“漠”;D项中“加”应为“假”。‎ ‎3.C 点拨:本题运用【判断成语是否误用法】。C项中,“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用在这里不合语境,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4.A 点拨:①②句运用【近义词辨析“三看”法】。①句“疏离”和“疏远”从意义角度来辨析,说心灵时往往用“疏离”;②句“权限”和“权利”从词义着重点不同来辨析,“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③句中,“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5.B 点拨:本题运用【语句衔接排序判定法】。根据题干首句和末句可知作者是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最后得出“正因为如此,……”的结论。用“事实上”开头,中间空的句子是一个驳论的过程。句③是对首句的条件性肯定,句④是对句③的否定,句②是一个转折短语,将③④连接起来。句①承接句④,说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句⑤总结以前的方法不适用了,“不灵了”。因此,正确的语句排序是③②④①⑤。‎ ‎6.B 点拨:本题运用【句子语病判断法】。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第一个“在”“中”删去;C项搭配不当,“采取”应改为“开展”;D项语序不当,“开创未来”和“珍视和平”互换。‎ ‎7.示例:(1)鲁滨逊漂流记 ‎(2)鲁滨逊 ‎(3)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8.(1)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汉字书法字体多样;汉字书法字体风格各异。‎ ‎(2)笔墨纸砚 二、(一)9.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每空1分,共4分)‎ ‎10.C(4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分析能力。先通读全文,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最后提炼出中心论点。‎ 22‎ ‎11.比喻论证。(2分)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没尽到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2分)‎ ‎12.示例:赞同。(1分)比如,做班级值日就是一种责任,如果因没有做好值日而导致班级的考评扣分,自己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心里就不快乐;相反,如果尽了责任,为班集体争了光,自己心里就会安宁,就会感到快乐。(3分)‎ ‎(二)13.唯有摆脱思维定式,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2分)它是对印度人拴象的故事进行分析后提出的。(2分) 点拨:本题运用【中心论点“四看一析”法】。本文开头并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对印度人拴象的故事进行分析,用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故第③段即为中心论点。‎ ‎14.运用了比喻论证。(2分)把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比喻成“紧身上衣”,形象地阐述了打破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对人的束缚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2分)‎ 点拨:本题运用【论证方法作用分析三步答题法】。就画线句而言,用“紧身上衣”来比喻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用“撕开‘紧身上衣’”生动阐述甩开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的束缚,使中心论点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15.首先我们要摒弃常规思维,常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挑战专家权威(大胆质疑);第三要留心身边的生活,勇于打破常规。(答对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文中牛顿、袁隆平和李德斯等人的事例给了我们启示,即要摆脱思维定式必须打破常规、敢于挑战、留心生活,围绕这三点组织语言即可。‎ ‎(三)16.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2分) 点拨:本题运用【中心论点“四看一析”法】。本文首先引入宽容这个话题,然后列举宽容的表现,并分析宽容与什么有关系,最后得出“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这一中心论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点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17.本文共五段,首段是引论,提出“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1分)②③④段是本论,列举韩信、韩安国的事例论述中心论点;(1分)尾段是结论,重申中心论点。(1分)三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1分) 点拨:在议论文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证思路的题目中,往往要将整个论述思路说出来。本文总体来看,是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即提出论点——事例或道理论证与分析——再次深化议论,重申论点。‎ ‎18.列举韩安国善待曾侮辱自己的田甲这个事例来论证“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 22‎ ‎2分) 点拨:议论文中概述段落大意这一类题目,往往和该段落的中心句有关,有时中心句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格式往往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述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19.示例:诸葛亮为“恢复汉室以报先帝之恩”鞠躬尽瘁,后主刘禅却听信谗言几疑孔明。(2分)孔明毫不计较,照干大事不误。(2分) 点拨: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所以补充事例的时候,可以围绕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或怀疑,能够用智慧或识见来化解,坚守这份宽容来写。‎ ‎20.示例:因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所以要多读书、多经历,以长智慧、长见识,(2分)做一个宽容的人。(2分) 点拨:一般来说,谈阅读启示的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来展开,本题从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方面来谈。生活中要通过读书、学习、观察和感受来增强自己的智慧,同时,要通过见识、思考和分析来增强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宽容他人。‎ 三、21.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搞清楚“考验”就是考查、验证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具体行为来检验自己的态度是否端正,通过具体事件来检验自己的立场是否坚定,或者通过困难环境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写作内容上,由于要求写议论文,一般来说,从什么是考验,为什么要经受考验,怎么样经受考验的角度来构思。此外,“考验”只是一个论题,写作时要围绕论题认真考虑确定好论点,确定论点时要考虑到自己掌握的论据材料丰富与否。‎ ‎①什么是考验。从“是什么”的角度,把抽象的“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或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等,通过点、事、掘、联、结的方式,层层深入,得出“考验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之类的中心论点。‎ ‎②为什么要经受考验。通过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从回答“为什么要经受考验”的角度,论证考验的重要性。如:“考验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考验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途径”,“考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等。‎ ‎③怎么样经受考验。从“怎么样经受考验”的角度论证面对考验时应有的做法。如:“要经受住考验,就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要经受住考验,就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等。‎ 例文:考 验 点评:‎ 开篇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富有文采。‎ 22‎ 一座山,如果没有经过电闪雷劈、风吹雨打的考验,就不可能巍峨耸立,直插云天;一条河,如果没有经历重山阻隔、艳阳炙烤的考验,就不可能气势磅礴,奔入大海;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挫折失败、逆境低谷的考验,就不可能意气风发,走向成功。所以,我要说,考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从古至今,考验贯穿历史的主线、人生的道路,引领了多少能人志士走向成功。 铁镣套脖,身受重刑,牢内仅孤灯一盏,牢外是豺狼虎豹,乡党朝臣讥讽嘲笑,文人墨客口诛笔伐。这是怎样的考验?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投身于历史的长河摸索,在时间的齿轮上留下烙印,在艰难困苦的考验面前,终于铸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考验,《史记》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吗?当然不能。 朋友弃,亲人离,牙已碎,身已瘦,在这种考验面前,你或许早已选择放弃了吧?可曹雪芹没有放弃。这些考验或许可以击垮他的身体,却击垮不了他心中红楼一梦的奇迹,这些考验更坚定了他心中坚持的信念,直写得灯尽油枯,笔落人亡。但红楼却得以流光,大观园却得以溢彩。是考验让曹雪芹名留青史,是考验让他的《红楼梦》登上古典小说的巅峰。‎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们,无一不是 过渡清晰、自然。‎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22‎ 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无一不是在考验中坚持,在考验中被引领到峰顶。 一座山,唯有经历考验,才会山花烂漫、山风拂面;‎ 一条河,唯有经历考验,才会沉鳞竞跃、流水有情;‎ 一个人,唯有经历考验,才会充满斗志、走向成功。 运用排比修辞列举多个事例,使文章内容具有厚度。‎ 结尾的一组排比句,和开篇形成首尾呼应,自然得出结论。‎ ‎  总评:亮明观点,迅速有力。文章开篇运用一个排比句,通过类比亮出“考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的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的正确与准确性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简洁、有力。‎ 事例论证,过程清晰。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通过司马迁、曹雪芹等人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走向成功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较为单一的论证并没有降低观点的可信度,其原因在于作者注重紧密结合论点取例,使论证过程清晰高效。‎ 语言严密,功底不凡。文章开篇排比类比推出论点,结尾排比类比得出结论,前后相互依托,事例叙述概括简洁,语言老练,在短小的文章中显示了作者不凡的语言功底。‎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三单元 议论文专项☞(答案见150页)‎ 22‎ ‎             准确提取或概括中心论点)‎ 一、考点解说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表述上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题型是主观表述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是:①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分析概括。‎ 二、解题方法 见第10课“每课一法”——中心论点“四看一析”法 三、考点训练 ‎(2015·哈尔滨)‎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长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22‎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一、考点解说 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一直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要掌握这个考点,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此考点在中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本文某段、某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请分析某段的内容,说说是怎样证明某观点的。‎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可运用论证方法作用分析三步答题法:‎ ‎①分析该论证方法属于论证方法的哪一种;②找出论证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内容;③根据该论证方法的特定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该论证方法在证明论点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 论证方法 一般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论据)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比喻论证 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观点。‎ 22‎ ‎。三、考点训练 ‎(2015·达州)‎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2.第②段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连云港)‎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 22‎ 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3.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需要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 一、考点解说 论据是作者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本考点在中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①为文中某个论点选择或补写论据;②判断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 二、解题方法 补写论据法 所写论据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真实性,道理论据要准确、贴切。补写的论据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为人所共知的;必须真实,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胡编乱造;补写的格式要和已有论据大致相同。答题模式: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件(要高度概括能体现中心的典型事件,并且要和论点结合);道理论据:××人物说×××。‎ 三、考点训练 22‎ ‎(2015·锦州)‎ 自信与成功 星一光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倡导做人要谦虚和低调,但求成功,不事张扬。有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典故,尧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行,要把王位让于有德行的许由。许由说,你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却让我来做现成的天子,我不干。两人推来让去,便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仅如此,许由还以此为耻,跑到登封箕山小溪里将耳朵洗了又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到这里谦虚得实在有些肉麻了。‎ ‎②谦虚固然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显得不自信,甚至会束缚一个人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信则恰恰相反,它能让人化缺点为优点,自信可以让懦弱的人变得勇敢;自信可以让犹豫的人变得果断;自信可以让迟钝的人变得机敏。但凡富有宏大志向、怀揣远大抱负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大多是很自信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③大诗人屈原的自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仙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④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 ‎⑤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于喧闹的集市中读书,显示了他对自控力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自信。‎ ‎⑥贝多芬是狂傲的自信,他不但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他还说过“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⑦有自信的人往往勇气更足,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勇气。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战局对谦和的一方是不利的。我国女乒选手邓亚萍和乔红,两人技术水准和攻防能力在伯仲之间,但每每两人对决,乔红常常在邓亚萍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无奈败北,此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吧。‎ ‎⑧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悦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即所谓“悦纳自己”。自信的人是最能悦纳自己的人。自卑和嫉妒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够肯定自己,不够喜欢自己,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要想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不自惭,不气馁,心气高一点,悦纳自我,不妨来点自信。‎ 22‎ ‎(选自《浔阳晚报》,有删改)‎ ‎4.请分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考点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三单元 议论文专项 考点1:‎ ‎1.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3分) 点拨:本题主要看标题或首段中心句。‎ 考点2:‎ ‎2.观点:做一个美好的人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列举人们使出万千手段追求外表美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证明了观点。(每点各1分)‎ ‎3.示例一:第④段运用引证法(1分),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1分)。示例二:第④段运用比喻论证(1分),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含义(1分)。示例三:第⑥段运用对比论证(1分),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进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1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3:‎ ‎4.运用举例论证(1分)和对比论证(1分),具体有力突出(1分)论证了自信的人勇气更足,更容易取得成功(胜利)的观点(1分)。‎ 22‎ ‎5.示例:文学家莫言虽然最初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自己从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充满自信,促使其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分) 点拨:所举人物必须有代表性,有一定知名度;紧扣论点,自信体现具体,突出因自信促其成功获得成就;语言通顺、流畅。‎ ‎ ‎ 2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