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西安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市一中大学区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人:郭柯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D.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B.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玉文采出众。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撰写的《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所忌。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5分)‎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本篇作于元初。‎ ‎8.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元曲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1)韩愈在《马说》中指出不理解人才,不能正确对待人才的句子是: ‎ ‎ , , 。‎ ‎(2)杜甫《登高》一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其中在壮阔之景中蕴含对无限时空感慨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垃圾人 谢初勤 ‎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 ‎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   ‎ ‎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 ‎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就不用爸爸再和那些人争了。‎ ‎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 B.“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C.送儿子去幼儿园这一情节,反映了老余希望儿子通过接受城里的教育,“活出个人样”。当儿子不能融入当地生活时,老余并未试图改变,而寄希望于未来。‎ D.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 E.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2)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3分)‎ ‎(3)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 ‎“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 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宣传队被要求加入国民党。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七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但张乐平谢绝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那个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三个孩子已冻死两个……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如此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乐平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 B.“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阅读对像,表明画家对社会底层怀有同情,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记述了张乐平先生在漫画领域独特的贡献,叙事详略有致。‎ D.文章写抗战胜利后上海物价飞涨,大漫画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是为了交代《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E.《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读者纷纷来信,寄来衣食玩具,宋庆龄支持张乐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这些事例突出了张乐平的作品引发的社会影响。‎ ‎(2)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中,“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3分)‎ ‎ (3)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大学室友知道我非常喜欢悬疑文学,毕业前夕,她送我了一套珍藏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直到现在我还敝帚自珍。‎ ‎②二胡和唢呐是北方乡村最为悲情的两种乐器,而演奏者又往往是身世坎坷的江湖艺人。一曲下来,演奏者荡气回肠,听曲者悲悲戚戚。‎ ‎③有的媒体人由于曝光腐败、鞭挞丑恶而背后中枪,这使他们心灰意懒,不愿意再继续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④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⑤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 ‎,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伸大拇指。‎ ‎⑥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加入WTO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前途无限光明。‎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本次参赛的微小说充满了正义、善良、正能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艺术地表达了人生思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味道。‎ B.千百年来,苏州人民在享受者伍子胥、白居易等先贤名流造城、护城的成果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千古家业传承和保护下去。‎ C.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在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不惜断腕求生。‎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场比赛 ① ‎ 李世石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 ② 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 ③ 想做一个棋类程序, ④ 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 ⑤ 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 ⑥ 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这一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不是 但是 以 况且 B 无论 因为 不只是 更是 ‎/‎ 而且 C 不用说 也 虽然 ‎/‎ 以此 ‎/‎ D 不管 所以 尽管 然而 ‎/‎ 并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在一般人看来,① ,但研究人员却发明了一种新的减肥方法:植入脂肪,增加人体某种脂肪的含量。② ,其中白色脂肪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而棕色脂肪的功能是促进白色脂肪分解并释放能量,③ ,只不过人体内棕色脂肪含量不高,需要植入这种脂肪来帮助减肥。‎ ‎17.下面是我国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主体图形的形象特征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辗转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市一中大学区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儒家《易传·系辞上》主张思想文化的贯通,不是司马迁和班固这样认为;司马迁、班固只是认为诸子百家有相会通的特点。‎ ‎2.C.会通“三教”的是朱熹和其他理学家,不是“新儒学”。‎ ‎3.B.“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错,由原文可知,《吕览》体现了儒、道的会通,魏晋玄学也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唐代及以后,才有佛学,也就是“释”的参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 5.B 在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D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错,原文意思是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京兆统军却称李公直占据华州造反。‎ ‎7.(1)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关键词奸、贿、缘各1分,大意2分)‎ ‎(2)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关键词出、书、冤各1分,大意2分)‎ 译文:韩玉,字温甫,他的祖先是相州人,曾祖父韩锡在金朝做官,以济南尹的身份辞官退休。韩玉在明昌五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奉,奉诏令一天写文章一百篇,一气呵成,不用修改。他又撰写《元勋传》,符合旨意,章宗感叹道:"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个人为他们作传。"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通州潞水漕运河渠,)漕船载运货物直达京城c他晋升官职两级,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困。西夏军队接连攻陷邠州、泾州,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凤翔总管判官的身份为都统府招募军士,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与西夏军队作战,击败了他们,缴获牛马千余只。当时西夏军队五万人正围攻平凉,又和全军在北原开战,两夏人怀疑金的大军到了,当晚解围撤走。掌权的人嫉妒韩玉的功劳,快马奏报韩玉与西夏贼人有勾结,朝廷怀疑韩玉,派遣使者授予韩玉河平军节度副史一职,并暗中监督他的军队3 ‎ 在此之前,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他的军队可以调用,也想要做派兵救援王室的事,于是传送橄文给州郡说:"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又说"携带干粮,安坐着耗费,耗尽百姓的脂膏血肉。抛弃武器逃散了又重新前来,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又说"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 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李公直的军队出发有很多天了,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国朝中有不顺从的人,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京兆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攻取华州,于是李公直被处以极刑。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韩玉预先并不知道, 这封信就被安抚司获得,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又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就落实了他的罪名。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韩玉的儿子韩不疑,字居之。因为他父亲死于强加之罪,发誓不出来做官。珍藏他父亲临终时亲手写的书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烈正直的气概,必定不会下沉, 我儿不用担心。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间与人世不同,难远就见不到你吗?”读到这些话的人都很伤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借景抒情。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③比喻。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每点2分)‎ ‎9.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1分),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2分),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2分)(共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1)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 A.“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非小说主旨;B.“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D.“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无中生有。‎ ‎ (2)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1分)‎ ‎ “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2分)‎ ‎ (3)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 A项,“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表述不当,文中“帮母亲描绣花图”“深得美术老师赞赏”等表明张乐平学画是得到过指点和帮助的。B项,“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错,文中并无此意。C项,“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说法不准确,这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 (2)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毛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是读者喜爱的宝宝仔;第二阶段,三毛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消灭敌人;第三阶段,三毛成为揭露批判旧社会的载体,如《三毛从军记》讥讽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三毛流浪记》则直接反映流浪儿童的悲剧遭遇。(每点1分,共3分)‎ ‎ (3‎ ‎)①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他从小时候帮母亲描绣花图时开始学习画画,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进行练习,当学徒期间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②有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责任感。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小时代的人物的善良和伤痛。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抗战时参加救亡漫画宣传队,后又到“飞虎队”工作,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漫画创作提供了素材。④不断超越自我。他笔下的漫画,最初表现市井生活,而后以抗战为主题,再到表现流浪儿童的遭遇,他不断超越自我,笔下的漫画形象丰富多彩。(每点1分,共4分)‎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 C项 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态消沉。用在此处正确。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正确。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该语境是“姑母”和“老太太”进行争辩,并没有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意味,故使用不当。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风斗。用在此处正确。‎ ‎14. D项 A.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B.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该为“保护和传承”。C.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 ‎15. B ‎ ‎16. ①只有减少脂肪才能起到减肥效果;②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③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7.徽标主体图形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又像一张笑脸,寓意企业与环境关系友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图案呈椭圆形,象征地球,寓意企业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6分)‎ 六.写作(60分)‎ ‎18.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