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中学2018届高三物理9月月考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芮城中学2018届高三物理9月月考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省芮城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8为单选题,9~12为多选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思想与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B.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C.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中学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极限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假设法等等.‎ ‎2.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3t2+6t(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前2 s内的位移是‎5 m B. 前1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C. 任意相邻的1 s内位移差都是‎6 m D. 1 s末的速度是‎6 m/s ‎【答案】C ‎【解析】A、将代入到 中得到前内的位移:,A错误;‎ B、前内的平均速度:,B错误;‎ C、将 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对照得到:初速度,加速度,则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差是:,C正确;‎ D、1s末的速度:, D错误;‎ 故选C。‎ ‎3.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变化到的时间为:,所以加速度为:,A正确;‎ 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若设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列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但是计算较复杂,没有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决简捷.‎ ‎4. 将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l;而当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其上端,物体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设弹簧原长L0,由胡克定律,当下端挂重物时;当上面压重物时:;联立解得:,故选B.‎ ‎5. 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已知木板的倾角 分别为300和530时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恰好相同,sin530=0.8,cos530=0.6,则物块和木板问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B. ‎ C. D. ‎ ‎【答案】A ‎..................‎ 点睛:求摩擦力的大小时,先区别是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然后再选择求大小的方法.若是静摩擦力则利用平衡来求出静摩擦力的大小,若是滑动摩擦力则是利用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来计算出大小.‎ ‎6. 如图所示,弹簧秤、绳和滑轮的重量均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不计,物体的重力都是G,在图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分别是F1、F2、F3,则(  )‎ A. F3>F1=F2 B. F3=F1>F2‎ C. F1=F2=F3 D. F1>F2=F3‎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弹簧称的读数等于弹簧受到的拉力.甲图、乙图分别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求解.丙图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求解.‎ 解:甲图:物体静止,弹簧的拉力F1=mg;‎ 乙图:对物体为研究对象,作出力图如图.‎ 由平衡条件得 F2=Gsin60°==0.866mg 丙图: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由几何知识得F3=mg.故F3=F1>F2‎ 故选B ‎【点评】本题是简单的力平衡问题,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力图.对于丙图,是平衡中的特例,结果要记忆.‎ ‎7. 如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问,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抽取前,1受到重力和弹力,二力处于平衡状态F=mg,抽取后的瞬间由于弹簧的长度来不及改变,所以弹力大小不变,故1仍旧处于平衡状态,即加速度,抽取前,2‎ 受到重力和向下的弹力以及向上的支持力,三力处于平衡状态,抽取后的瞬间,木板的支持力消失,弹力不变,所以2受到重力和向下的弹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故选C 考点: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做此类型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在抽取掉某个物体的瞬间,由于弹簧的长度来不及改变,所以弹力大小保持不变 ‎8. 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0 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的建筑材料以‎0.500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 m/s2)(  ) ‎ A. 510 N B. 490 N C. 890 N D. 910 N ‎【答案】B ‎【解析】解:以建筑材料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ma,‎ 得绳子的拉力大小为:T=m(g+a)=20×(10+0.5)N=210N 再对人研究,则得地面对人支持力大小为:N=Mg﹣T=700N﹣210N=490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N′=N=490N 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中建筑材料处于非平衡状态,由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对人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研究.‎ ‎9. 如图所示,一条细线一端与地板上的物体B相连,另一端绕过质量不计的定滑轮与小球A相连,定滑轮用另一条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的 点,细线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则( )‎ A. 无论物体B在地板上向左移还是向右移,只要距离足够小,角都将不变 B. 如果将物体B在地板上向右移动少许,B对地面的压力将增大 C. 增大小球A的质量,B对地面的摩擦力将增大 D. 悬挂定滑轮的细线的弹力可能等于小球A的重力 ‎【答案】BC ‎【解析】对小球A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有:T=mg;如果将物体B在水平地面上向右移动稍许,AB仍保持静止,绳子的拉力不变,则∠AOB增加;对滑轮分析,受三个拉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AOB=2α,故α一定增加;同理将物体B在水平地面上向左移动稍许,α一定减小;故A错误;对B竖直方向:N+Tcos2α=mBg,则如果将物体B在地板上向右移动少许,α增加,N增加,即B对地面的压力将增大,选项B正确;对B水平方向:mAgsin2α=fB,则增大小球A的质量,B对地面的摩擦力将增大,选项C正确;由于,∠AOB=2α<90°,弹力F与两个拉力T的合力平衡,而T=mg.故定滑轮的细线的弹力不可能等于小球A的重力,故D错误;故选BC.‎ 点睛:本题关键是灵活选择研究对象,知道同一根绳子拉力相等,特别注意只要A球处于平衡状态,则拉A球的绳子的方向就在竖直方向,能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分析.‎ ‎10. 在离地面h=‎15m高处,以的速度同时竖直向上与向下抛出甲、乙两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小球落地后就不再弹起,重力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小球落地时的速度相等 B. 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为3s C. 乙球落地时甲球恰好运动到最高位置 D. t=2s时,两小球相距‎15m ‎【答案】ACD ‎【解析】两球运动中机械能守恒,则由机械能守恒可知,初态机械能相同,落地的速度相等,选项A正确;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为,选项B错误;乙球落地时间满足:,即,解得tB=1s;A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则乙球落地时甲球恰好运动到最高位置,选项C正确;t=2s时,小球A回到出发点,而小球B此时已经落地,则此时两小球相距‎15m,选项D正确;故选ACD.‎ ‎11. 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2小时内乙车一直做反方向的运动,1小时末时开始减速但方向没有变,故A错误;‎ 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汽车运动的位移,则可知,2小时内,甲车正向运动的位移为x甲=×2×‎30km=‎30km;而乙车反向运动,其位移大小x乙=×2×‎30km=‎30km;因两车相向运动,且初始时刻相距‎70km,则2小时末时,两车还相距‎10km;故B正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乙车的图象斜率总是大于甲车的图象的斜率,故乙车的加速度总比甲车的大;选项C正确;4小内甲车的总位移为‎120km;而乙车的总位移为‎-30km+‎60km=‎30km,即乙车的位移为正方向的‎30km,两车原来相距‎70km,4小时末时,甲车离出发点‎120km,而乙车离甲车的出发点70+‎30km=‎100km,故此时甲车已超过乙车,两车不会在此时相遇,故D错误;故选BC.‎ 考点:v-t图像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1)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面积的正负表示物体位移的方向;(3‎ ‎)明确两物体的距离关系,可通过画运动的过程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 ‎12. 如图甲所示,一物块的质量m=‎1 kg,计时开始时物块的速度‎10m/s,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下,物块从O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某时刻后恒力F突然反向,以O为原点,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建立x轴,整个过程中物块速度的平方随物块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g=‎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5 m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10 m/s2‎ B. 在t=ls时物块的速度为0‎ C. 恒力F的大小为l0N D. 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 ‎【答案】ABD ‎【解析】由题可知,物体开始时在恒力作用下运动,在0‎-5m内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由题乙可知,0~5 m内物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选项A正确;因v0=‎10m/s,则t=1s时的速度v1=v0-at=0,选项B正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F-f=ma2;联立两式解得:F=7N,f=3N;则动摩擦因数为:,选项C错误,D正确;故选AB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图线理清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13.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 SB=‎126.5 mm SD=‎624.5 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 ‎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0.1s (2). ‎2.5m/s (3). ‎9.72m/s2‎ ‎【解析】试题分析: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解: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c===‎2.5m/s.‎ ‎③匀加速运动的位移特征是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以aT2均匀增大,即△x=aT2,所以有:‎ xBC=xAB+aT2,xCD=xBC+aT2=xAB+2aT2,xBD=2xAB+3aT2,‎ 所以a===‎9.27m/s2‎ 故答案为:①0.1 ②2.5 ③9.27‎ ‎【点评】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能够知道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1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悬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0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你提出两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3.6N (2). (2)D (3). (3)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大小;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方向;减小重物M的质量;将A更换成量程更大的测力计;(任选两个即可)‎ ‎【解析】(1)弹簧测力计读数,每1N被分成5格,则1格就等于0.2N.图指针落在3N到4N的第3格处,所以3.6N. (2)实验通过作出三个力的图示,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重物的重力必须要知道.故A正确;弹簧测力计是测出力的大小,所以要准确必须在测之前校零.故B正确;拉线方向必须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才确保力的大小准确性.故C正确;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没必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故D错误.本题选不必要的,故选D. (3)解决办法: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大小;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方向;减小重物M的质量;将A更换成量程更大的测力计;‎ 点睛: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读数、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对弹簧测力计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 质量为‎10kg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现用于水平方向成370倾角的100N力拉箱子,如图所示,箱子从静止开始运动,从2s末撤去拉力,求:‎ ‎(1)撤去拉力时箱子的速度为多大 ‎(2)箱子继续运动多长时间才能静止 ‎【答案】(1)‎12m/s(2)2.4s ‎【解析】(1)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加速滑行,受重力、拉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cosθ-μ(mg-Fsinθ)=ma1, 解得a1=‎6m/s2, 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2s末速度为:v=a1t1=6×2=‎12m/s; (2)撤去拉力后,物体由于惯性继续滑行,受重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2, 解得a2=‎5m/s2, 匀减速过程,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有v=a2t2 解得t2=2.4s; 点睛:本题关键是明确箱子的运动规律,要注意加速和减速过程的正压力不同导致滑动摩擦力不同.‎ ‎16. 某同学为了测定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用测速仪研究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他使木块以初速度v0=‎4 m/s的速度沿倾角的斜面上滑紧接着下滑至出发点,并同时开始记录数据,结果电脑只绘出了木块从开始上滑至最高点的v—t图线如图乙所示.g取l‎0 m/s2.求:‎ ‎(1)上滑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al;‎ ‎(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木块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v.‎ ‎【答案】(1)‎8m/s2(2) (3)‎2m/s ‎【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图乙可知,木块经0.5s滑至最高点 上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分)‎ ‎(2)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 上滑过程中:(2分)‎ 代入数据得(1分)‎ ‎(3)下滑的距离等于上滑的距离==m=‎1m (2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 下滑过程中:(3分)‎ 下滑至出发点的速度大小V=‎ 联立解得 V=‎2m/s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 ‎17. 如图甲所示,一轻绳上端系在车的左上角的A点,另一轻绳一端系在车左侧面的B点,B点在A点正下方,A、B间距离为b,两绳另一端在C点相连并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绳AC长度为,绳BC长度为b。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两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3mg。‎ ‎(1)若绳BC刚好被拉直时如图乙所示,求此时车的加速度大小。‎ ‎(2)求在不拉断轻绳的情况下,车向左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答案】(1)g,水平向左;(2) ‎4g,水平向左 ‎【解析】(1)绳BC刚好被拉直时,小球AC绳的拉力和重力两个力作用,因为AB=BC=b,AC=b,故绳BC方向与AB垂直,cos θ=,θ=45°,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Asin θ=ma,且TAcos θ=mg,可得:a=g.水平向左; (2)小车向左加速度增大,AC、BC绳方向不变,所以AC绳拉力不变,BC绳拉力变大,BC绳拉力最大时,小车向左加速度最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Bm+TAsin θ=mam ‎ 因为TBm=3mg,所以最大加速度为:am=‎4g.水平向左.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小球和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隔离对小球分析,抓住临界状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18. 某人骑摩托车以 的速度匀速前进,突然发现在他后面△l=‎28 m处有一汽车以的速度向他驶来,立即加大摩托车油门,并以a=‎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通过计算说明汽车能否追上摩托车。 ‎ ‎(2)求从摩托车开始加速到两者首次相距‎12 m所用的时间 ‎【答案】(1)汽车追不上摩托车;(2)2s ‎【解析】(1)当摩托车与汽车的速度相等时,汽车追不上摩托车就不会追上,则v1+at=v2,‎ 解得t=5s;‎ ‎5s时,对摩托车: ‎ 对汽车:x汽=vt=‎100m;‎ 由位移关系:x摩+ΔL=‎75m+‎28m>x汽=‎100m;故汽车追不上摩托车.‎ ‎(2)设经过t1相距‎12m;对摩托: ‎ x汽1=vt1‎ 由位移关系:x摩1+ΔL-x汽1=‎12m,‎ 带入数据解得:t1=2s(另一值为8s舍掉)‎ 则两车相距为‎12m时所需时间为2s.‎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