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8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8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武旭辉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A.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2.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A. 中央集权原则 B. 自由平等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3.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A.“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D.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4.肖德甫《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与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 A.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 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D.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5.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 说明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6.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太平天国 A. 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 B. 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 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 D. 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7.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其中《工律》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金布律》要求:“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对以上记录认识准确的是( )‎ A.秦朝的经济法规简略粗疏,轻罪重刑B.秦朝政府控制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 C.统一度量衡强化统治,加重百姓负担D.秦朝重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 ‎8.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 )‎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C.克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9.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 )‎ A.保证国会绝对权威 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11.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在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都享有民主权利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全体国民的民主 D.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12.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13.标语是社会各种变革力量用来宣传自己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有代表性标语,其在当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具有史料价值和政治文化内涵 B.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C.宣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启迪民众,参与革命 ‎14.唐太宗李世民规定,谏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谏官事实上已进入了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层。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初重视法律制度建设B.唐初明确划分官员职责 C.唐初重视选官制度建设D.唐初注重监察制度建设 ‎1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16.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D.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17.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 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18.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19.(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开始实行分封制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受限制 ‎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D.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21.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 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 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 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22.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历史依据二 历史结论 甲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乙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23.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24.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科学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深入到运动中去。正确理解是 ( )‎ A.不仅要创造科学成就,而且要组织工人运动 B.把科学理论用于解放生产力 C.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D.要在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中都获得认可 ‎25.《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 A.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备战日寇 D.“围剿”红军 ‎26.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这表明( )‎ A.法国人民推翻王权成立共和国 B.该宪法体现了霍布斯的主张 C.国王权力受到三级会议的制约 D.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27.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28.1963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世界和平”演说中称,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 全”。此演说 A.吸取了核战争危机的教训 B.旨在促进美苏两国间合作 C.反映美国的霸权已衰落 D.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政策 ‎29.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这反映了 A. 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 B. 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 C. 古希腊缺乏法制传统 D. 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 ‎30.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31.辛亥革命后,时人曾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 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D.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2.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33.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 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经历时帝制的腐朽 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34.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文字 ‎ C.秦朝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35.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这里的“同”不包括 A.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     B.大多曾遭受过殖民侵略 C.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D.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3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具有同等的权力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集体观念浓厚 ‎38.1970年,美国总统发表外交政策咨文说:“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话说明美国 A.继续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 B.谋求在亚洲地区的霸权地位 C.准备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 D.准备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3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40.恩格斯曾说:“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下列事件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辛亥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41.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42.《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43.下表选自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由此可以反映 ‎①抗日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②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③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④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 ③④‎ ‎44. 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 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45.“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常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法国共和政体 C. 美国联邦共和政体 D.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4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终呈不 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 B.皇权专制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47.清代官方著作《历代官职表》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在设立之初的共同点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D.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48.抗战时期,泰晤士报就中国某次战事发表社论:华军英勇抵抗,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此次两军作战,华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材料中所指战事应该是( )‎ A.百团大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4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50.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 ) ‎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5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官员世袭制,并把“黜为农”作为对官员的处罚,这些规定表现了( )‎ A.建立平均、平等理想社会 B.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C.形成了与清朝对峙的局面 D.向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蜕变 ‎52.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熟拟 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 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53.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一辈子第一回》宣传了1953年的全国基层普选 B.这张选民证反映了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C.新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D.图中选民证是依据1954年宪法统一印制发放的 ‎54.1950年法国政府提出舒曼计划后,英国对其态度是参加而不作承诺。6月1日,法国政府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它24小时内决定是否参加讨论舒曼计划的巴黎会议,并对建立煤钢工业的超国家权力机构作出承诺。最终,经英国内阁紧急会议讨论,决定不参加巴黎会议。英国这样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无权决定有关事务 B.二战后,英国和德国的和解进程落后于法国和德国 C.英国希望维持对西欧国家的领导,不接受法国的通牒 D.英国不接受建立在“主权让渡”基础上的超国家机构 ‎55.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56.“在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之后。……普鲁士改革具有全德的意义,它为德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走向现代的时代。”推动德国走向“现代的时代”的政治前提是 A.拿破仑战争打击了封建制度B.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统一 C.1871年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制D.德意志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了最高权力 ‎57.1881年,在巴黎公社失败十周年之际,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强调: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这里说的“特殊条件”指( )‎ A.巴黎工人不掌握军队 B.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C.缺少社会主义者的领导 D.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工人 ‎58.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 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59.朱自清说“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60.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A.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 B.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 D.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 ‎61.19世纪末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吊相将”, 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 C.玉吊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吊相将”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62.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 “中国重返联合国” 俄罗斯国旗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63.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她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起着消极的作用。而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因此,当时的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B.必须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C.必须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D.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4.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或骨灰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大祭司和皇帝共同治理国家 B. 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保护 C. 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65.在京城、直隶、天津、山东各地,八国联军开始斩杀中国官员。下图是1900年底英军在北京菜市口监斩清廷官员,分析此史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此举符合领事裁判权的规定B.此举是在执行《辛丑条约》的规定 C.此举说明八国联军曾在华实行直接统治D.此举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66.“……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旋昂,誓与列强征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罗者千夫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67.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D. 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68.下图为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该表格说明了( )‎ A.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美国对欧贸易逆差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D.西欧经济快速发展 ‎69.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7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C. 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D. 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7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 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8分)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4分) ‎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6分)简要评论这些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可知毛泽东愿意改善中美关系,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依靠第三世界的支持,故B项错误;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和美国双方,故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 ‎2.D ‎【解析】材料中“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信息说明中央政府要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地方而言,故A项错误;B和D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农红军的长征。解答关键是时间“1934年”。分析选项A是1927年,B是1927年,C是1934年,D是1935年。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十年对峙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的意义。A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 C项中的“被各国借鉴”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最终确立起责任制内阁是在18世纪初,D项不是“光荣革命”的意义;由“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可知B项理解亦正确,故本题选B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 欧美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都有各自的特点。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我们说是相互妥协的产物; 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议会,三权分立;法国的特点就是封建势力顽固,民主道路艰辛漫长;德意志特点就是不彻底。日本和俄国都是改良运动,所以有很多封建残余。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判断各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手段。‎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出土文物利簋上面有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一事,说明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故A项正确;材料并无说明“利”的获得赏赐是因为其获得军功,故B项错误;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的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信者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材料仅仅体现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周王赏赐的是铜,并非礼器,故D项错误。‎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史料 ‎6.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会试、乡试、县试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宣扬儒家传统文化”,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封建化问题,排除B;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干的描述,正确。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概况及认识 ‎7.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秦律十八种》之《工律》和《金布律》均为法律,就法律条文来看体现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故D。其他对材料的解读不当。 ‎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 点评:历史选择题有多种解题思路。本题而言,由材料来自法律条文;由“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由材料中的细节与选项的对照等手段均可作为判断选项的途径。 ‎ ‎8.A ‎【解析】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陈独秀放弃革命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中共没有自己的武装队伍,所以此后中共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应该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项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认识到的。‎ ‎9.B ‎【解析】‎ 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1947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出现美苏冷战,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剧了冷战局势,而中国胜利会扩大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美国的极力排 斥,故B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出现后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0.D ‎【解析】‎ 试题分析:国会没有绝对的权威,国会要受到法院、总统的制衡,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旨不是加强联邦权力,故B选项错误;这一规定针对的是贵族,不是针对君主,故C选项错误;规定取消了贵族爵位,也不允许官员接受其他国家的官职,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故D选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公民和被保护民”、“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并不是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即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A项符合题干意思。BCD三项的表述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而且本身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上的德国四分五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结束四分五裂局面。但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又形成了军国主义传统,为以后德国的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三幅图片“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保民”“反对帝国主义”中可以看出,这些图片在当时起到了启迪民众,参与革命的目的,故D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A项是对后世的作用,故排除;C项不符合第三幅图片。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14.D ‎【解析】谏官负责监察君臣,谏官地位的提高,体现出唐初对监察制度建设的重视。‎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国旗、陆军旗、海军旗分别是五色旗、十八黄星旗和三色旗。注意这些旗帜原先分别是属于沪军都督府、共进会及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这说明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斗争,但终达成妥协,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易误选,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义等,但这并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共和观念,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民主平等,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 ‎ ‎16.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二战之后的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是“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可见其政治目标的实现还是不容乐观,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提问中的“首要”任务,联系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的国家主权,因而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政治上救亡图存。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B项是结果;C项是新文化运动;D项是错误选项。‎ ‎18.D ‎【解析】‎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帝国主义的侵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A、B、C都与“学生运动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信息不符合。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9.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西周的分封制度,还包括宗法制度,所以本题选A是不合适的,材料的主旨是解释西周政治里有深厚的贵族色彩的原因,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礼乐征伐并不是自诸侯出,西周时期的“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并未受到限制,所以CD两项其实本身就是错误的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 ‎20.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讨论的重点是中日强弱的原因,论证的是中日向西方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所以其本质意图是在说明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使中国强大,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行,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21.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上海于1842年成为中英通商口岸,随着法、德、俄、日、美等国的不断入侵,造成了在上海的外籍人比例也不断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相联系,并不准确,故 A 项错误;半殖民地工业发展从本质上还是属于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表现,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华 ‎ ‎22.A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因此很容易的得出结论: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B项错误,农民家庭出身并非说明毛泽东就是农民阶级的代表,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代表;C项明显错误,甲的历史依据是准确的;D项错误,乙同学的结论不准确。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中央集权制”符合“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中央集权制度在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方面的确有它的重要作用。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 ‎ ‎24.C ‎【解析】略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30年代中国抗战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项错误;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反抗国民党统治,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国民党备战日寇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说明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D 项说法符合题意和史实,1792年法国建立了第一共和国,废除了君主制,A项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791年不符,B C两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法国大革命 点评: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道光时期,财权“各省不得滥请丝毫”,但是到了咸丰之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财权不再由中央统一调配,由财权的变 动可以反映出晚清时期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体现;B中截留错误;D中地方并没有获得财政自主权。‎ 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8.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美国没有放弃冷战政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即直接民主。直接民主既有很大的积极性也有其自身的消极性。从题目中可以看出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会损害民主自由,因此正确选项是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人民主权与轮番而制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故C排除。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没有突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1.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结论型材料选择题。材料中的“可怜购得假共和”一处可以看出此 处作者要表达的应当是对辛亥革命消极的评价,假共和说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依据选项的内容,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评价 ‎32.D ‎【解析】材料中“必须送内阁”“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拒绝拟旨”说明明代内阁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是强化,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明朝皇权较大,不需要内阁牵制大臣,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和英国近代内阁有本质区别,故C项错误。‎ ‎33.C ‎【解析】略 ‎3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四方古印文”来考查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实行的措施。联系各选项,结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ABD项说法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本题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35.A  ‎ ‎【解析】A项属于“存异”的内容。‎ ‎36.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可分析得出:法国的总统无单独权力制定法律,须与参众两院一起创制,故C项错误;总统对参众两院通过的法律实施有监督的权力,体现了权力的制衡原则,故选A项;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参众两院权力的大小,排除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 ‎37.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是由血缘决定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反映了中国人宗法观念浓厚,C正确。中国人的姓是血缘关系的体现,与男尊女卑、专制王权强大、集体观念浓厚等无关,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带来的影响。‎ ‎38.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美国反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并认为中国谋求亚洲霸权,同时准备放弃对华高压政策,承认中国合法国家利益,这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A项观点片面。B、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清政府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40.A ‎【解析】‎ 试题分析:革命以急风暴雨的方式荡涤着旧制度的污泥浊水,但它主要解决政权转移的问题,新制度由此出现,而新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决非一次革命能一蹴而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荣革命”之后逐渐采取和平的改革方式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41.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 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42.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日益干涉内政,清政府维护外国列强在华利益,表明了B项。‎ ‎43.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左权是共产党人,张自忠是国民党人,二者都是英烈,所以是能体现出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当然这样做本身也就体现了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抗日英烈当然也不是都牺牲于相持阶段,不是反映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而只是反映北美的医生白求恩牺牲在中国战场而己,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英烈和英雄 ‎ ‎44.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权力改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A项正确。宋代设转运使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B项错误;宋代人浮于事的原因在于分化事权,实行一职多官,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45.D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知,这种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C。再根据题干中“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可知君主在政权中还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君主无实权,排除A。在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拥有很 大权力;依据“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可知,这是说德国的政体有效维护了新生的德意志帝国的统一,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中呈不得休息”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即“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即体现“皇权专制 ”特征。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 ‎47.D ‎【解析】略 ‎48.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淞沪会战激战十周,使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神话,所以材料中所指战事应该是淞沪会战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淞沪会战 ‎49.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打击了贵族势力;克里斯提尼用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A项正确。克里斯提尼并不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并不是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秦始皇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和行政部落 ‎ ‎50.A ‎【解析】‎ 试题分析: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故A项应选;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故B 项错误;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外部条件,自力更生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D从题中无法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1.D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分许能力,难度较易。题干中“官员世袭制”,以“黜为农”惩治官员可知农民阶级始终无法摆脱封建束缚,太平天国宣扬的人人平等制度 已经开始向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蜕变。故D符合题意。‎ ‎52.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唐代由中书省拟定皇帝诏书,此种拟稿叫做熟拟;票拟是内阁大学生批阅各地奏章的建议。不管是熟拟还是票拟,最后都需要皇帝的批示、裁决才能执行,可见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5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这次选举是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的,依据的是1953年代《选举法》。故D项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所以应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普选制 ‎54.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相关内容——法国舒曼计划中,英国的态度与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 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煤钢工业的超国家权力机构等 ‎ ‎55.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能体现该规定的震慑性用意,但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故A项错误;唐律的规定具有残酷性,体现了司法制度的野蛮特点,而罗马法的规定更为公正合理,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律和罗马法的内容,而不是司法执行,不能体现西方法律比中国法律宽松灵活,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特点 ‎【名师点睛】用“一、二、三、四”归纳罗马法:‎ 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 三大原则: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点影响: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5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德国统一及其现代化。解题首先分析材料,结合“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普鲁士改革具有全德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再联系题干“政治前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B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统一 ‎5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特殊条件”是指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A B C三项是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或是其局限性的体现。‎ 考点:巴黎公社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巴黎公社革命的具体进程;③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④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局限性;⑤巴黎公社革命的性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本题的考查角度是①。‎ ‎5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说明雅典是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B项材料未体现;C明显错误;D项不符合雅典民主的实质,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不包括妇女、奴隶、外邦人,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不同:①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②前者只是少数人的成年男性的民主,而后者比前者要广泛和完善。联系:雅典民主为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渊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 ‎59.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胜利到来”、“实现小康时代”、“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幻灭的太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和民主,而随后的解放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故选B。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是抗日战争时期;D是北伐战争的口号。‎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60.C ‎【解析】略 ‎6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李鸿章的下联,以“皇帝度量大”来掩饰清王朝失败割地赔款的事实,反映了整个清王朝从皇帝到大臣的软弱,这也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62.C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政治多极化;中国重返联合国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俄罗斯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才出现的,两极格局解体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选C。其他与材料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 ‎63.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建立起邦联,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没有实权,使刚独立的美国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改变不合理的邦联体制。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只是指的税收一个方面,C只是从军事方面来说,所以BC说法片面,故排除;D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宪法制定的背景 ‎ ‎64.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经大祭司的许可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意在强调宗教的重要地位,意在宗教的影响力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共同治理,不符合题意,排除;如果大祭司的许可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是可以受到保护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民利益是否受保护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解读图片及文字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核心信息“英军在北京菜市口监斩清廷官员”、“1900年底”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即此时清政府才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据此,排除BD两项。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 ‎66.C ‎【解析】‎ 试题分析:“学子激扬焚佞府”,反映的是北京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工人也参加到此运动中,因此此事件应该是五四运动,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7.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40年8月26日,“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因此选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远征军的问题,所以排除A选项。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D选项错误,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本题给出的时间是1940年。‎ ‎6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当时是两极格局;B项表格没有体现;C项表述有误,该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瓦解;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力上升。故选D项。‎ 考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西欧经济快速发展 ‎69.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人也应该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即公民法应该发展为万民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习惯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成文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意思,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0.D ‎【解析】根据“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表明抗日战争影响世界历史走向,D正确;A、C不是材料的重点,排除;B夸大了抗日战争的作用,错误。‎ ‎71说明:①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2分)造成“三冗”局面。(2分)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2分)重文轻武。(2分)‎ 认识: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4分)(从正反两方面答出即可得分)‎ ‎(2)特点:和平渐进方式;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4分)‎ 表现:议会制、选举制、代议制、任期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 ‎(3)看法: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6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宋代政治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①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三冗”局面。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北宋走向衰落。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考查宋代推行这样的政治取向对宋王朝的统治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这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但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 ‎(2)无论是说明“渐进性”还是“灵活性”,都要结合英国民主政治的相关事实进行答题。可结合材料内容对应的总结答案,回答问题即可。以选举权的扩大为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由以上材料可知,英国民主政治变革的特点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的。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民主政治。“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主要是美国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可得出其认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康有为的这些观点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变法作了理论准备并减少变法的阻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民主改革;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孔子改制考》‎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