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郴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郴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 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 秦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C. 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D.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一统理论来源与“尊王”、“内华夏”、“崇礼”的观念有关。根据所学,周朝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之势,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这与“尊王”相关;而与分封制相配套的礼乐制度,是“崇礼”的重要来源;同时,西周、春秋时华夏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大一统的来源与西周分封制关系密切,C正确。A项时期不符合“崇礼”的要求,夏商时期没有形成礼乐制度,A错误。秦朝时期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尊王”而是君主专制,B错误。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是来源,D错误。‎ ‎2.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邰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迅速转型 D.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夫皆富,政将在家”,即政治权力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材料没有表示会引起争霸战争,A错误。C项属于过度推断,不符合材料,排除。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应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而不是诸侯国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D错 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主旨。材料通篇在讲一个“富”字,结尾处又说“政将在家”,明显是在说经济地位的变化对政治变化的影响,抓住主题,即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3.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可以从轻处理,这表明法律中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意味,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审理案件受儒家伦理影响,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4.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人儒 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答案】D ‎【解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A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5.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C正确。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A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B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D错误。‎ ‎6.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 宗法制盛行 C.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答案】D ‎【解析】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此后,贵族和庶民两大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政治变化影响到了国家的文化环境,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D正确。儒家思想向来重视慎终追远,这种一直存在的思想无法解释宋朝发生的变化,A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B错误。文化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的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D错误。‎ ‎7.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D.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二者的说法不同,是因为二者所处的代条件和立场不同,这说明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D正确。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也不一定全面客观,A错误。元史专家的观点也不一定真实可信,B错误。历史研究受制于科技、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做全面考察,C错误。‎ ‎8. 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强调心学“发明本心”,即靠内心的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强调信仰即可得救。可知,两者都重视人格的主体作用,A正确。王阳明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没有促进人们思想解放,B错误。中国没有收到教权的束缚,C错误。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D错误。‎ ‎9.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娴。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白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答案】B ‎【解析】英国于17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在此之前的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仍是封建土地贵族掌握权力;中国封建社会由地主阶级掌握政权,这个共同点是当时中英两国的商人为晋级统治阶层而购买土地,B正确。18世纪英国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A错误。英国政府没有推行重农抑商,C错误。英国在农村进行圈地运动或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并不落后,D错误。‎ ‎10.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 “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 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是由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流入欧洲,欧洲国家又来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制品,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国内白银数量上升,价格贬值,购买力下降,D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在不断上升,A错误。在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除了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政局不稳,其他时间政治局是相对稳定,B错误。“海禁”政策之下,中西方贸易仍在进行,且中国商品受西欧国家欢迎,白银大量流入,D错误。‎ ‎11.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 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 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 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在地方的官吏上面,满族官员大大减少,汉族官员逐渐增多并占据优势。这与对抗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员发挥 出的能力有关,体现出中央集权的下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显示特权问题;C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体现的就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 ‎12.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洋务派的行动符合上述思想主张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兴办汉阳铁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设立发昌机器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同治十三年”是1874年,材料中的“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明了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A项是洋务运动的军用工业,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正确。北洋水师属于军事方面,C错误。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在上述四大权力构成中,学界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人设法”,是专门为限制特殊人物的野心而增设.这一增设指的是 A. 参议院 B. 临时大总统 C. 国务员 D. 法院 ‎【答案】C ‎【解析】《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因人设法”是针对袁世凯而作出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 ‎14. 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A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B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天国,C错误。D项包含前三项,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不符合,排除。‎ ‎15. 有学者认为,“白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C. 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应是十四年,即从1918年开始,这能更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战争的全程,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抗战的时间,并不涉及抗战的艰难,B错误。材料没有论及八路军的作用,C错误。‎ ‎16.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 A. 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 B. 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 C. 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 D. 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 ‎【答案】A ‎...........................‎ ‎17.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 A.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 B.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联系材料中的“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召开,邓小平对干部的技术和专业素养、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铺垫,B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新中国成立后,转移完成,A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C项“即将”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实行的,与中共八大没有直接关联,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时间。材料中提到中共八大,即1956年。利用时间、联系中国建国以后经济发展重大时间,即可排除其他干扰项。‎ ‎18. 1963年6月,李先念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农村中生猪、家禽发展很快,收购量大大增加”“市场上许多传统的小吃已经恢复起来,饮食业比过去活跃了”这说明当时 A. 集体经济走向规模化生产 B. 经济建设重心已转向农业 C. 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振兴 D. 农村的经济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D ‎【解析】1963年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材料中“收购量大大增加”“饮食业比过去活跃”说明农村中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A是改革开放以后;B不符合历史史实;C中全面振兴不符材料信息,材料中是建议。‎ ‎19. 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 B.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C. 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D. 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不能……更不能学习……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可知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B正确。中国于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也没有进行评价,C错误。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经济,材料中提到“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只能说明该学者认为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国,不代表凯恩斯主义已经失效,D错误。‎ ‎20.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D.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C ‎【解析】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关 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故C正确;A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B是十二大提出;D是十三大提出。‎ ‎21.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选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要求;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参与”二字;D选项局限在发展中国家范围。‎ ‎22. 柏拉图指出:“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据此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A. 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 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 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 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雅典的民主政治绝对的平等不断很多,没有政治经验的人也可能管理国家,会带来灾难,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丝毫没有体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会导致国家衰弱和公民参政的积极,故BC项错误。‎ 点睛:材料“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3.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共用物由全人类共同享有,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利用;但私有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C正确。A是片面的,排除。材料的意思是人们可以无限制自由地享有公共资源,没有涉及对公共资源的保护,B错误。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体现“法律至上”。‎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材料题解题时要注意,要全面概括材料,抓住材料的主题,不能片面理解材料。如本题要全面概括“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而不是只是重视其中的一句话。‎ ‎24. 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表格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的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总体上看,内阁中贵族数量减少,非贵族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阁中贵族的数量在第三阶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革命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英国的代议制·特点 ‎25. 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B. 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 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 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结合所学,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有很多中民族,这养做是为了让国内人民淡化民族意识,强化自己是美国公民的意识,有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发展,D正确。从“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可知美国这样做不是为了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从“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可知美国没有回避民族问题,B错误。美国这样做是为了强化公民意识,C错误。‎ ‎26.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A. 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 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国家来看,莫卧儿、贝宁、马尼拉、爪哇和夏威夷。这涉及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间不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变革的内容;D选项时间过晚。‎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时间。材料的每个选项都给出了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对应的历史事实可以从所学知识得知。将这些史实与材料内容相比较,可以发现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所以判断出本题选择C选项。‎ ‎27. 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 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70年到1913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局限于发达国家,而是向纵向方向发展,D正确。表格显示不出经济发展下降的信息,而且根据史实可知,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A错误。材料没有对比四个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情况,B错误。表格没有说明欧美国家经济下降,也不需要分析下降原因,C错误。‎ ‎28. 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 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 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局面,这被秉持自由主义的人所反对,他们主张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新政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原则,所以才指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的法西斯主义,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排除BD。经济“滞胀”局面是20世纪70年代,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新政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二是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29. 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 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 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 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答案】A ‎30.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大国霸权主义,虽然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但霸权主义一直存在,A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师点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作用的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1.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是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他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不是为了建立联邦一体化或者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是为了与美苏争霸划清界限,保持欧洲或者说法国的独立地位。所以该思想认识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属于民族主义的结果。选择A项;B项与题意不符,因此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在题中没有体现,因此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此时仍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 点睛: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 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故选A项 ‎32. 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 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 B. 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 C. 高收入国家己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D. 低收人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知,20世纪后半期,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中、低收入国家呈上升趋势,说明高收入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低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所以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A正确。从表格中无法体现“国家干预最强”、“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BC。D项的“普遍”‎ 不符合史实,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都必须作答。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35题计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1)表现:①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②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③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④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⑤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特点:①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②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③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④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⑤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①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③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每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再根据材料一“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经济功能、城市外向型发展、商业资本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兴办大学等方面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在于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等方面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题西林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答案】范例:‎ 观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 论证: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亚非拉地区而言,由于西方殖民侵略和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并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格局而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结论:养成多元思考的习惯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解析】根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论证根据史实论述,如多角度论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多角度论述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多角度论述工业革命的影响;多角度论述世界市场的影响。根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得出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论证根据史实论述,如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考生能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合理阐释说明即可酌情得分)‎ 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诗词的某一个内容提出论题。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史论结合。③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明。④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作答选考题时,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未正确填途题号者选考题不计分。‎ ‎3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 ‎【答案】(1)①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②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③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④统一货币的推行;⑤农牧业制度的保障;⑥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⑦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 ‎(2)①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③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④巩固了元朝统治;⑤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⑥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⑦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⑧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可以得出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可以得出忽必烈之前蒙元统治者的夙愿;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其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 万锭,银1593 锭、金100 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和结合第一问的条件和所学可以得出影响。‎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36.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恽铁樵(1878-1935年),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43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14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10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20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系,首先要发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恽铁樵关于中医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恽铁樵医学主张形成的原因。‎ ‎【答案】(1)观点:①中西医的基础与理论不同,各有所长;②中医发展要吸收西医长处,用科学方法发展中医,增强疗效;③反对废除中医.反对全盘西化。‎ ‎(2)原因:①近代以来西学传播,西医传人冲击了中医发展;②恽铁樵长期从事教育与编译 工作;③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积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研究与实践;④民国建立后,国内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倾向。‎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据材料“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应结合材料“恽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43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14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10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20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从近代以来西学传播,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发展;挥铁樵长期从事教育与编译工作,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积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民国建立后,国内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倾向等方面回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