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一中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南阳一中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一、单选题(46题,每题1.5分,共69分)‎ ‎1. “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之中。这说明 A. 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B. 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 C. 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 D. 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 ‎【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斩蛇起义”这个典故由民间传说演变为官方正统记载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刘邦个人的神化,是汉代“君权神授”意识形态的反映,故选C。历史典故虽然有的荒诞,但是假相只是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依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A错。历史典故的记载并不是所有的都存在夸张和变形,故B错。选择D是史书编纂的态度和要求,和题目无关。‎ ‎2. 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答案】C ‎【解析】宋太祖废除“公荐”和“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主要是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从而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选官制度,不是针对丞相,故A错误;该措施与君臣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是对于选官方式改变,不是扩大选官途径,故D错误。‎ ‎3. 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故D项错误。‎ ‎4. 雅典陪审法庭实行投票的隐秘化和验票的公开化,但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阿里斯托芬认为,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这表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B. 程序公正不代表结果公正 C. 直接民主不适于雅典社会 D. 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倒退 ‎【答案】B ‎【解析】材料“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C项正确;A中虚伪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雅典程序性没有体现,故B错误;民主政治倒退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着弊端。‎ ‎5. 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这一言论 A. 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B. 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 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 D. 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中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大陆法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成就、不断完善和内容,故BCD项排除。‎ 点睛:材料“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6.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材料中英国下议院“长方形的结构“凸显出的政治内涵是 A. 通过争鸣与对抗实现理性决策 B. 长方形结构比半圆形结构方便 C. 标志着英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D. 有利于议会更好地通过决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文献类史料分析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理解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英国下议院采用“长方形的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更适合政党体制”、“ 需要慎重的考虑”,即英国实行两党制,两党对于国家的重大政策有争辩和对抗的一面,但最终决策都是要保证谨慎的,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党制 ‎7. 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C.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说明君主立宪制的制度急需完善,故A正确;B中完全说法错误,议会权力开始上升;英国是下议院权力较大,故C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 ‎8. 1832年英国工业家弗赖尔说。“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这说明 A.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受挫 B.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冶经济危机 D. 民主政治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再结合材料中的“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说明了经济的发展要求民主政治的完善,D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加速,A错误。B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中的民主政治无关,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冶经济危机,D错误。‎ ‎9. 2017年1月27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限制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这7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进入美国,要求来自该多个国家的难民在120天内被禁止人境美国。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 A. 联邦制原则 B. 两党制下的对垒角逐 C. 分权制衡原则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裁决暂停实施行政令,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分权制衡原则,故C选项正确;联邦制原则主要指联邦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A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矛盾,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概念,如“联邦制”、“分权制衡原则”、“两党制”等。其中“分权制衡原则”较为重要,它贯穿于三权分立、中央和地方关系、两党关系等方面。‎ ‎10. 一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 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B. 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 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总统对外缔结条约,需要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参议院否决总统支持的条约,是其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参议院此举并没有加强国会的立法权力,也不能反映立法权超越行政权,故AB项错误;参议院此举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的明确性,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此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参议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1.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 A. 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 B. 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 C. 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D. 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 ‎【答案】A ‎【解析】由“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的内容在大州和小州之间实现了妥协与平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政府权力部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结合所学的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平衡的特点来做出选择。‎ ‎1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 A. 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B. 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C. 一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D. 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参议员选举由州议会选出变为民众直接选举,这是美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体现,与州权升降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参议员的选举,不能得出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的结论,故B项错误;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1787年宪法民众政治参与主要是选举众议员,根据第十七条修正案民众也能参与参议员的选举,故D项正确。‎ ‎13. 1908年底,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一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 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 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 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 可以提名宰相人选 ‎【答案】B ‎【解析】德国的宰相有皇帝任命,不受议会的监督,材料中“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说明议会的政治作用得以加强,故B正确;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故A错误;议会本身具有立法权,故C错误;D项是皇帝才有的权力。‎ ‎14. 1828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德意志公国之一)建立了关税同盟,1833年与南德关税同盟合并,正式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内部货币汇率統一,废除一切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对德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是 A. 树立了德国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地位 B. 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C. 德意志国家的政治统一进程由此展开 D. 使德国一跃而成为欧洲政治舞台的强国 ‎【答案】B ‎【解析】由“正式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内部货币汇率统一,废除一切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可以分析出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当时还没有出现欧洲一体化的趋势;C项不选,题干描述的是经济现象不是政治现象;D项不符合史实,德国是在统一后才逐渐成为强国的。‎ ‎15.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19世纪中期,德意志摆脱这种“可怜”境地主要是通过 A. 王朝战争 B. 资产阶级改革 C. 宗教改革 D. 独立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可知反映的是德国的分裂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普鲁士进行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德国是由普鲁士领导实现统一的,并不是资产阶级改革,排除B。材料强调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统一前的德国并没有受到殖民统治,所以不是通过独立战争摆脱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D。 ‎ ‎16.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成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A. 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 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可知“羁靡”政策是中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政策,由“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结合所学的近代知识可知步入近代后,中国逐渐确立了近代的外交观念,不再用“羁縻”政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半殖民地化”是指中国丧失主权,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是在《辛丑条约》后;D项错误,,民族国家意识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材料中没有体现。‎ ‎17. 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既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又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说明该运动与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特征相符,故D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阶级矛盾,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C错误。‎ ‎18.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 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项错误。‎ 点睛: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19. ‎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不同,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故D项正确;外国侵华没有将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注意从两个时代的评价入手,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等方面分析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0.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訴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 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 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 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 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对中国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故C项错误,D项正确。故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海关制度 ‎21.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 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维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教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戊成变法 B. 《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22.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宜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涧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优,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地方实力派违背中央政府政策,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B正确。《东南保护约款》不能说明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反映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故C排除。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过于绝对,且这也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保护约款》‎ ‎23. 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D.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把清政府比作漏斗,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傀儡,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4. 如图,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有人以染病的“身体”比喻这一时期的“国家”。其发病背景是心脏老化、身体机能运作失常,并且肢体长期受多种强悍病毒入侵,肌肉严重萎缩。进行新心脏植入手术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上述病情描述理解错误的是 A. “心脏老化”比喻封建君主专制病入膏育 B. “病毒入侵”比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 “新心脏植入手术”比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跳动仍似旧心脏”比喻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政体不断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新心脏植入手术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可以判断出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渗入民心,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分析均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25.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敫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 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 巡抚张曾歇徇私枉法 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时期民权意识逐渐觉醒,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26.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 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 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D项正确。B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27. 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名称 地点 创刊时间 出版期数 刊期 劳动与妇女 广州 ‎1922‎ ‎11‎ 周刊 新妇女 上海 ‎1920‎ ‎25‎ 半月刊 妇女评论 苏州 ‎1920‎ ‎9‎ 半月刊 解放画报 上海 ‎1920‎ ‎24‎ 月刊 妇女声 上海 ‎1922‎ ‎10‎ 半月刊 妇女评论 上海 ‎1923‎ ‎104‎ 妇女周报 上海 ‎1922‎ ‎189‎ 周刊 妇女与家庭 上海 日刊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五四运动的影响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国民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一定要注意这些报刊杂志创办的时间只和国民革命的时间相吻合,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择D.国民革命的推动,此题很容易选择其他几个选项,但是很明显时间上不符合。‎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妇女解放 ‎28.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天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党纲的通过宜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 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 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从材料来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任务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公有制。因此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一大 ‎29. “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十分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勿失去一切宣传的机会,‎ 以造成国民幸福之真正中心势力,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上述决议最可能出现在 A. 中共一大的决议中 B. 中共二大的决议中 C. 中共三大的决议中 D. 国民党一大决议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与国民党的合作,以期推动国民革命,这决议出现在中共三大的决议中,C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决议中,标志中共成立,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国民革命”不符,排除A。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与材料中促成国共合作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共主张和国民党合作,不会出现在国民党一大决议中,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本题材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三大”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等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30.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背景,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BCD三项。‎ ‎31. 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B ‎32.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A. 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 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 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 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可知这一时期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 济贸易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根据题干“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故A正确;“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且不是“满蒙”地区,排除;CD不是题干主旨。‎ ‎33. 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的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上述改变主要因为 A. 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 D.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主要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调动农民参与反封建、反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调动一切力量反击外来侵略者,说明民族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故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的体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C项土地政策的调整并不是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而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排除。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与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只要是针对地主不符,排除D。所以选B ‎34.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A. 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 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 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 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的重要性,故 本题选择B项;A中转折点夸大作用;C没有体现主战场作用;D中正面战场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5. 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谜底:屈原(原子弹)和苏武(苏联出兵),周恩来则认为是“共工氏”(传说中的水神),还有人认为谜底是华佗(拖,意为牵制)这些不同的谜底说明 A.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功绩被忽视 B. 国际援助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D. 人们对抗战胜利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D ‎【解析】【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谜底:屈原(原子弹)和苏武(苏联出兵),周恩来则认为是“共工氏”(传说中的水神),还有人认为谜底是华佗(拖,意为牵制)”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故D项正确;由材料中“还有人认为谜底是华佗(拖,意为牵制)”可知,谜底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功绩,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全民族抗战是打败日本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屈原(原子弹)和苏武(苏联出兵)”、“还有人认为谜底是华佗(拖,意为牵制)”可知,材料中不只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还有美国、苏联、国民党的作用,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项看完。‎ ‎36. 2015年8月,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在描述“太原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有这样的场景: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其中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飞机场,从而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B.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C.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 D.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B ‎【解析】太原会战时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典型战例,“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正确;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战役,故A错误;当时抗战主力仍然是国民党,故C错误;抗战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错误。‎ ‎37.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才使得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应该指的是抗日战争发生,故C项正确;A选项仍在晚清,仍是家族;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 ‎38. 1926年中共广东区委在一份报告中认为农民有“不能集中,地方主义色彩浓厚……等六大先天性弱点,“这六个弱点都是革命中的大阻码。有其一便不能革命”中共最早否认这一认识并取得较大成果是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在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认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但没有取得较大成果,A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取得了较大成果,B正确。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晚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D。‎ ‎39.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 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B项错误,毛泽东是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的;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敌后战场的态度;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可以分析出动员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故本题答案选C项。‎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7年12月17日”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学生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排查即可。‎ ‎40. 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石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 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1月31日” 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开始,作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说明了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故A排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C排除。D项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根据“1938年1月31日”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41. 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 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A. 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B. 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 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D. 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情景、新材料观点的准确理解能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社会上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的手段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社会理想,故选A。B、D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空想社会主义。‎ ‎42. 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见,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巴黎工人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 B. 经济水平没有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 巴黎公社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D. 无产阶级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发展不够充分,材料中“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故A、C和D错误。‎ ‎43. 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材料可知,“这次革命”‎ A. 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次尝试 C. 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由“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可以推知,马克思所评价的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而D发生在1917年,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了20多年,所以他不可能评价十月革命,故只能是评价的发生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故选B。A是雅典民主政治;C马克思没有直接领导;D是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的目的 ‎44.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撒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监管行政和立法工作的机关。”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巴黎公社 A. 主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 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作主 C. 实行议会和行政合一的政治体制 D. 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实行议行合一的制度,所以C的说法正确;从材料“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可以看出AB项说法也正确,故排除ABC;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巴黎公社还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故D符合题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 ‎45.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成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A. 革命的影响仅限于被得格勒 B.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 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 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D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说明地方革命非常顺利,说明此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46. 《共产党宜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共产主义活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 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答案】C ‎.......................................‎ 二、材料阅读 ‎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宪政代表了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峰,但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存在诸多缺陷,它是19世纪以前世界史上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是原始而简陋的。它赋予了公民以充分积极自由,但却忽视,压制了消极自由。它构建了多元主义的权力结构和严密的权力监控机制,但权力交叉现象明显,分权制衡机制既不健全,更不科学,它是以大量金钱和时间投入为代价的,运行成本昂貴。‎ ‎——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独立自主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美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确立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果在相当长时间内来能建立起有一定权力的并对各州有约束力的中央政府。美国人民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发现,缺失足够权成的中央政府是年轻共和国的致命弱点。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主张中央政府相对集权,反对主权在州的人几乎都强调人民主权原则,主张把制定和批准宪法的权力从各州议会手中转交给民选代表。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舟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宪政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87年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原则确立的背景。‎ ‎【答案】(1)局限:民主实现形式原始简陋;忽视、压制消极自由,自由残缺不全;‎ 分权制衡机制缺乏健全和科学性;运行成本高昂。‎ ‎(2)原则:人民主权;联邦制;分权制衡。‎ 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验教训:独立美国的建立: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严峻局面;启蒙思想的影响;华盛顿等美国领导人的推动。‎ ‎【解析】(1)从材料“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是原始而简陋的”“忽视、压制了消极自由”“权力交叉现象明显,分权制衡机制既不健全,更不科学”“运行成本昂贵”中可以概括出雅典宪政的局限性。‎ ‎(2)从材料“强调人民主权原则”“张把制定和批准宪法的权力从各州议会手中转交给民选代表”“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中可以得出1787年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从材料“雅典宪政……存在诸多缺陷”“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缺失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是年轻共和国的致命弱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梁启超 材料三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朱德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人文思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请举两例加以证明。‎ ‎(3)材料二三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综合材料一、二,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答案】(1)特点: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原因:辛亥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加重。‎ ‎(2)意义:辛亥革命使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举例:新文化运动大大增强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国民大革命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答出其中两例即可)‎ ‎(3)结果: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评价: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的角度回答辛亥革命时期人文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加重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本题据材料二“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等方面回答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的角度回答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再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解放人们的思想、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等方面回答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