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一中2017-2018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寿光一中2017-2018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级语文学科月段检测试题 ‎2017-12‎ 命题人:1部全体语文教师 审核人:1部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两个字来说,那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 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扑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 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5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人民网”2017年4月18日)‎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了《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地铁,或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30日)‎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 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 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解放日报》2014年4月23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九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8.下列对最残忍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做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9.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的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 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 ‎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5分)‎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提携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不是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将进酒》中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的愤激之情的句子是:“ , 。”‎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的句子:“ , ”。‎ ‎(3)古诗文,以 “风”为意象烘托意境表情达意,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月,姜夔《扬州慢》 “ ,尽荠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②一女子因琐事欲跳楼寻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的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女子的情绪,最终将其劝下,成功解救。‎ ‎③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④职业劝募人和其他推销员一样,应该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应该进退有度,不死缠烂打,更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募捐。‎ ‎⑤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着这千古江山,登高自卑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唱出了那流传千古的绝唱。‎ ‎⑥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温馨,但越温馨,却也越见出其后的悲凉,越衬出其后的人生之悲,并让那悲凉力透纸背。‎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用笔下五光十色的语言打造出一个缤纷绚丽的诗歌舞台,他的作品能够像绘画和音乐一般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B.法国、荷兰、意大利和捷克等国的右翼疑欧政党已经开始呼吁效法英国举行脱欧公投。欧盟领导层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防止英国脱欧的地震波扩散,引发所谓的多米诺效应。‎ C.电影《百鸟朝凤》通过一跪方才换来票房的逆转,可见诗意电影的未来,是步履蹒跚还是步稳致远,关键需要观众和市场的包容以及电影人的诚意。‎ D.根据最新的尼泊尔政府草案,为保障人身安全,该国政府将取消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75岁以上的人士攀登珠峰的资格。‎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大学毕业,我们就要分别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再见一面,我的这张珍藏多年的照 片请你惠存。‎ B.我会觉得如何?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我当不吝指教,以期顺利完成此项编辑工作。‎ C.真是对不起,不小心把您的水杯碰倒,撒了一地的水,请您一定要宽恕我,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D.我再次打电话垂询编辑部的老先生,希望他帮我修改一下投寄的文章,以便更快地发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 ① ,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②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密封性特别好,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卖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为民意识,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①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商人梁实去年高考399分。尽管这个分数离自己心仪的四川大学的分数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今年第18次拿到准考证的梁实目标没有变,一定要上川大。‎ 有人说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虽然每次高考成绩都不理想,身边的很多人也不支持,但当梁实笑着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对高考从未心灰意冷过。‎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级语文学科月段检测试题答案 ‎1.B【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C【解析】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B【解析】A.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4.C【解析】没有外貌描写。‎ ‎5.①交代“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②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③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④从侧面交代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且立足未稳;⑤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6.①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②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每点3分)‎ ‎7.D【解析】无中生有,“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在文中没有依据。‎ ‎8.BE(答B给2分,答E给3分)‎ ‎【解析】A.“任何内容”没有体现。C.“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错误,由原文“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可知作者并没有持否定态度。D.说法缺乏因果关系,由原文“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不能直接得出选项内容。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有利有弊。利:阅读方便、简捷,容易及时获取信息。弊:容易助长功利化、实用化阅读趋势。(答出有利有弊给1分,利、弊每一方面做出阐述,阐述一方面1分,两方面3分。意思对即可)‎ ‎10.A ‎11.C【解析】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 ‎12.D【解析】D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鮮之为人和性情,后面用乘车出游和参加宴会两件事进行分折;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 ‎13.(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省“疾理”“大”各1分,句意2分)‎ ‎(2)郑公道德淳朴,受先朝礼遇,好比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素”“礼”“方”各1分,‎ 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官,做了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 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 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 ‎14.AB(答A给3分,答B给2分) ‎ ‎【解析】A.首联乐景写哀情,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 ‎15.①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 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为君主无道、 任用奸佞而伤心。(任答三点,每点2分) ‎ ‎16.(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3)过春风十里 ‎17.B【解析】①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使用正确。②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此处应用“苦口婆心”。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指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登高自卑: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望文生义。⑥力透纸背:书法有力,或文章深刻。使用正确。 ‎ ‎18.D【解析】A.语序不当,应为“像绘画和音乐一般触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B.成分赘余,应去掉“如今”;C.两面对一面,应该为“关键还得看观众和市场是否包容以及电影人是否具有诚意”。 ‎ ‎19.A【解析】B.“不吝指教”,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用于谦虚求教;C.“宽恕”,词义过重;D.“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 ‎20.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 ‎②教师究竞起什么样的作用(或学生到底是要学些什么) ‎ ‎③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  ‎ ‎21.②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 ‎③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说明一处问题给2分,说明两处问题给5分) ‎ ‎22.【写作指导】 ‎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给话题,让学生从中找出立意。对于这类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怎么确定文章的立意。对于叙事类的文字,可以找对象(人或物),然后看他(或它)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从中体现什么精神。比如这则材料,人物:商人梁实;事件:多次参加高考落榜,但依然坚持。立意方向有: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②对真才实学的追求。③屡败屡战,雄心犹在待斗志。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