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 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 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 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整个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计算这里的财富,却占天下十分之六,可以分析出此处是秦汉时期的经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首都分别是咸阳和长安,都位于此地,故也是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是在隋朝;C项中的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制度;D项不选,秦汉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 ‎2.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政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答案】A ‎3.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答案】B ‎【解析】从胡适的描述来看,这一思想流派主要观念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但是它却属于儒家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描述的是宋明理学。A选项不是宋明理学的内容;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错误,理学并不是与佛道相对立的;D选项“本心体悟”说法不符合理学。‎ ‎4.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 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经济作物的扩大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康熙统治后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米价持续上涨,故C项正确;AD均不符合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应排除;人口急速增长是在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之后,故B项错误。 ‎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的解读,结合清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影响解答即可。‎ ‎5.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地区工人的来源在甲午战后发生了变化,从以东部沿海为主到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因为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产生了大量失地的农民,这些农民为了谋生,只能到大城市做工,因此导致了材料中反映的现象,A正确;BC仅仅是外部吸引力,并非农民大量前往城市做工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的差异并不足以逼迫农民出来做工,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本身的解体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来自全国各地”,联系所学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 ‎6.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7.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B. 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 C. 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D. 实现我党的性质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中的决议的目的是适应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准备,故B项正确。A项不选,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局势一定;C项不选,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D项不选,七届二中全会后我党的性质是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信息、结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分析即可。‎ ‎8.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 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 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1992年为分水岭,以前是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1992年后,进行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D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的第一阶段全面展开,B错误;1982年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第一阶段,C错误。‎ ‎9.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俎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的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的补救,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故B项正确;材料中所说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并没有在下文中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看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但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10. 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B.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 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选项A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 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指承认和运用商品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 ‎12.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 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 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答案】A ‎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 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环保措施对各自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英国:工业革命;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 ‎(2)相同:都注重环保立法;强调政府干预;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影响:宋朝:自然环境的治理,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治理,推动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 英国:环境治理,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原因:中国:根据“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概括归纳。英国:根据“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 “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并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分析总结。‎ ‎(2)相同:根据“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公共卫生法》”得出都注重环保立法;根据“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得出强调政府干预;根据“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得出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根据“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得出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影响:宋朝:根据“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分别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回答。‎ 英国:根据“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可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42.‎ ‎14.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种现代化模式启动背景的比较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局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西欧:17、18世纪,伴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发起了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反对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构建“理想王国”提供了一系列原则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法先后结束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方式《权利法案》和《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东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19世纪末,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受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君主立宪和民 主共和的近代化探索先后失败。‎ 示例二: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西欧: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依托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西欧的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同时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东亚: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和国际环境严峻的前提下,党和中央高度重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解答此题可以选取任意两个角度,但所选取的角度应能在课本上找到大量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便做到语言规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要找课本上缺乏相关史实的角度,以避免论证时自己组织答案,言之无物,语言欠缺科学性。比如选取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角度,就西欧来说,直接迁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以及近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即可;就东亚来说,可以中国为例,从资本主义经济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等方面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答到其中3点得9分。)‎ ‎(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 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解析】试题分析:(1)“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说明了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而“然整顿的困难有二”说明了淮盐整顿面临困境。‎ ‎(2)“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说明了它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说明了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而消极方面,“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说明了它增加了商人的负担,“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说明了它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淮南盐政改革.背景、影响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1978年4月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之后,推行了一套仿效苏联的改革政策,违背了阿富汗社会文化传统,激起国内的普遍反抗。阿富汗政府紧急请求苏联派兵帮助镇压,经反复考虑,苏联的基本态度是不直接出兵阿富汗。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但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而阿明杀死塔拉基使形势恶化了,在克格勃和国防部的推动以及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最终走上了出兵道路。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1980年l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作出撤军的决定。‎ ‎——摘编自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答案】(1)理由: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和反共产主义起义危害苏联利益;阿富汗阿明政权离心倾向的威胁;冷战格局的战略考量。‎ ‎(2)原因:入侵阿富汗造成严重的负担;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决议的压力;撤军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解析】(1)从“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得出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和反共产主义起义危害苏联利益;从“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得出阿富汗阿明政权离心倾向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冷战格局的战略考量。‎ ‎(2)从“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得出入侵阿富汗造成严重的负担;从“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得出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决议的压力;撤军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他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明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赋役日增,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敏烈,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个学派基本上以陆王心学作为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从王学演变分化出来的。但是它又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王艮泰州学派的主要学说有二:一曰“百姓日用之学”。强调“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二曰“格物”(亦称为“淮南格物”)。他说:“格物,知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他晚年过分强调孝悌,上书嘉靖皇帝,陈言“尽孝道而安天下之心”,要求通天下以孝为教。‎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述王艮创立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艮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 ‎【答案】(1)背景:明王朝渐趋衰落,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陆王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2)评析:王艮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等主张,强调人的自然本能与生命价值。该主张抨击儒家正统思想,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勇于批判传统价值观念,反映出平民阶层的觉醒。‎ 王艮主张的“安身立本”“以孝为教”,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王艮创立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一学派思想主张的评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王艮创立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明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赋役日增,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敏烈,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个学派基本上以陆王心学作为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百姓日用之学”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社会背景,可以概括归纳出明王朝渐趋衰落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和陆王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2)评析王艮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百姓日用之学” “淮南格物”以及“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等信息的含义,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评价。‎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