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附答案山东新泰二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附答案山东新泰二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科举制度 D.明代内阁制 ‎2.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事件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左宗棠收复新疆C.义和团运动 D.国民大革命 ‎3.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种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材料表明当时 A.美国已基本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美国霸权正面临欧、日等国的挑战 C.美国正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D.世界开始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4.明武宗时,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下列对材料中“阁臣”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 升降由皇帝决定 C. 拥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D. 提高了办事效率 ‎5.东汉时规定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唐宋时期,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后来还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这一规定 A. 体现了民主思想 B. 有利于官员转换及其对文化交融的促进 C. 与西方古代官员轮换制相似 D. 导致政府“冗官”现象严重 ‎6.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这造成的影响是 A.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形成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 C.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D.王权不断强化势必导致君主专制 ‎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迫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8.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9.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②废除丞相,以内阁掌握全国军政要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④百姓不得擅自出海贸易,外贸只能官方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A. 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 B. 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 C. 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 D. 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 ‎11.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 A. 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 C. 抑制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 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 ‎12.从1929年11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减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又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相当于现在260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把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240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材料表明胡佛政府 A. 恪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B.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 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D.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 ‎13.世界主义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世界主义者所认知的普世价值各不相同,如智者学派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和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材料表明,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是 A. 阶级利益 B. 国家利益 C. 民族文化圈 D. 价值和理念 ‎14.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15.每一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歌谣就是其中形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流行的歌谣:“谷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谷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抽根烟!”“稻子长得密蓬蓬,横看直看不透缝;要是卫星落下来,也能弹回半空中!”这段历史时期应是 A.1949~1952 B.1953~1956 C.1958~1960 D.1978~1985 ‎ ‎16.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 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 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7.学者汪林茂评论某一历史事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一历史事件是:‎ A.小农经济解体 B.外国商品倾销 C.洋务企业创办D.民族工业兴起 ‎18.“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C. 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19.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为此,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中 A.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 大力引进外资 D. 实施余粮收集制 ‎20.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 “两个方向”的是 A.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21.“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佐证该观点的是 A.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B.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 英国的圈地运动 D.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2.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注重品德修养的思想家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D.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2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 ‎24.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山:“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25.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 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 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 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 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26.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 - 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27.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28.某一学说的出现,使到“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这一学说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牛顿经典力学 C.马克思主义 D.达尔文进化论 ‎29.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30.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材料反映了严复:( )‎ A.对“中体西用”的继承B.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 C.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D.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 ‎31.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 B. 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 D.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32.某文告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该文告推动了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33(24分).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6分)‎ ‎(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的。(6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4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废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5.(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行政管理较为稳定,然而到了后期,它的内容及形式逐渐呆滞古板,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使其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都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为了加强皇权,故AB项错误。明代内阁制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清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2.C ‎【解析】‎ 试题分析:三元里人民抗英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国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义和团运动本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一场爱国运动,但是却盲目排外,倡导“扶清灭洋”,被清政府所利用,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国民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列强除军阀,最终失败了。选择C。‎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3.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尼克松认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另外四种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美国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选B。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局面。‎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4.A ‎【解析】据材料“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帝勉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阁臣力谏皇帝,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故B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办事效率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5.B ‎【解析】东汉时期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不存在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官员轮换制度,所以不能得出结论,排除C;从材料中涉及到的不同的朝代的回避制度来看,该制度越来越严格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一定程度导致“冗官”,但未必“严重”程度,排除D。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场腐败的现象,防止结成利益集团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选官制度的公正性,故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指的是雅典城邦的小国寡民状态。题干说明古希腊的城邦体制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故A正确。B、C也是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原因。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7.C ‎【解析】由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故选C;材料并没有突出天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天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 ‎8.B ‎【解析】略 ‎9.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各选项中第①项是明朝加强文化和思想控制的措施; 第②项是明初的措施,但是“内阁掌握全国军政要务”不符合史实;第③项是清雍正帝时的措施;第④项是明清的海禁政策,据此本题 符合明清时期的选B项。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统治的内敛性。 ‎ ‎10.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些天象,但不能表明他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统治借神权以加强王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鬼神世界,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表现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1.B ‎【解析】材料中这一指示是1960年“八字方针”实施以来,党在农村工作调整的继续,通过对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调整,下放权利,以调动农村生产队和社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于1978年,排除A;这一指示促进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排除CD。‎ ‎12.B ‎【解析】“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 说明胡佛也曾经对经济进行过干预,这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A错误,B项正确;C不符合史实,排除; 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13.D ‎【解析】根据“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表明世界主义者认为“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是文明体系的核心,是划分共同体的标准,D正确;A、B、C不符合“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排除。‎ ‎14.D ‎【解析】‎ 由材料苏州府市镇密度大来看,以及“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说明江南地区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故选D;“水路交通发达”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能表现实质,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市镇经济开始兴起”,排除D。‎ ‎15.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谷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谷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即其他的表述可以看出这是在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浮夸风时期的现象,是在1958~1960年,所以C正确,BDA错误。‎ ‎16.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非反映杭州市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商业地位;地域性商人群体是指在较大范围内的民众从业状况,排除B;材料所述是指城市的不同区域经营的商品种类不同,特定区域经营特定商品,说明城市的区域功能明显,故答案为C;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所述与此不符,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1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自强……现代化这辆列车……”可知,这讲的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答案选C;AB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民族工业是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8.A ‎【解析】根据“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A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并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错误;C选项中“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 ‎【名师点睛】‎ 准确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说明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9.A ‎【解析】“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表明在苏联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情况下,要加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落后面貌,增强国防力量,根据所学可知,为此,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采取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A正确;B、C是新经济政策的做法,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C、D。‎ ‎20.A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欧共体不但在经济区域集团化方面不断深入,而且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联系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不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联合,不符合题干超越民族国家的内容,故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囊括了不同社会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材料中修正资本主义不符,故D排除。‎ ‎21.A ‎【解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采取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符合题意,故A正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不符合材料中的“失望”,B错误;英国的圈地运动,不符合“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排除C;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材料中的“失望”,D错误。‎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代的,但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故A项错误;虽然生活在同时代,但二者的主张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当事人对历史的阐述也是史料,要和原始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方可采信,故D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言论有差别,故苏格拉底言论可能带有一定片面性,故C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 ‎【名师点睛】学生要认识到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区别。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不同点: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 ‎23.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求之于心,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反映了王阳明和李贽都主张个人自身的主观意志,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D项正确。王阳明思想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错误。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不代表反对孔子的思想,故B项排除。王阳明思想为统治者服务,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王阳明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24.C ‎【解析】根据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势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悲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国家近代化,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C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脱离”,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近代化的发展不一定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前提,排除D。所以选C ‎25.D ‎【解析】据材料中“‘光荣革命’到来之前”可以确定为17世纪,再据所学可知“一个伟大的人”为牛顿。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尽管也属于牛顿,但这与“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无关,故A项排除;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的是伽利略,故B项排除;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达尔文,故C项排除;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符合“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故D项正确。‎ ‎26.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贝多芬是晚于莫扎特的音乐家,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音乐家。从历史背景看A、C不符合,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确立,工业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民主平等的思想18世纪前早就开始传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27.D ‎【解析】试题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人类本来是高贵的,仅次于天使,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发展中的一环,只是万物中的一员,并非是高贵的生物,D 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的是日心说,而是认为太阳也是宇宙恒星之一;B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影响 ‎29.D ‎【解析】:材料是庄子的言论,意思大致可理解为: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这体现了辨证思想。A是荀子的性恶论;B是董仲舒论述君臣关系的言论;C王阳明的心学思想;D是老子的言论,意思大致是:如果执持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盈满,在效果上那就不如自然不求。如果持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聚集,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长保。也体现了辨证思想。所以选D。‎ ‎3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可以看出严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是否定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和C项错误。B项中的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严复思想 ‎3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得出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的结论。故选B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海权的关系 ‎32.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中“……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可得出是1924年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于1911年进行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于1915年进行的,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由前期以青年学生为主,后期以无产阶级为主进行的爱国运动,与新三民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是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指导下,于1924—1927年进行的推翻北洋军阀的运动,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33.(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护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国观念到近代的国家观念以及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人们观念认识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分析得出家国同构、君主即为国家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说明。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关于国家的新观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分析概括得出。‎ ‎(2)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的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得出。孙中山的阐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并联系教材所学三民主义的有关内容来回答。‎ ‎(3)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抗战爆发的背景来回答。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等信息概括得出。‎ ‎(4)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可以根据上述总结出的变化来回答,其思想原动力应当联系所学,从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来说明。。‎ ‎34.观点一: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 观点二: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 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 ‎【解析】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1:根据材料“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可概括观点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控制他国内政外交;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等方面思考作答。然后可从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等方面总结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例2: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可概括观点为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根据该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家主权制定维护其利益的政策;推动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5.(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解析】(1)关于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顺应时势发展、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器物和制度)、抵御列强侵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方面思考作答。‎ ‎(2‎ ‎)根据材料“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西学传播、培养新式人才)、军事(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等方面说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