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河南平顶山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河南平顶山市)》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 C.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D.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我”不赞同此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者思考。‎ 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的情景。‎ C.“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 D.“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般的静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口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 B.“怀孕的静默”这个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 C.“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 D.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别里科夫的婚事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已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有一天,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前后骑着自行车,快活、兴高采烈地从别里科夫面前经过。‎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怎么行?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他大叫着,似乎心里乱得很。‎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将近傍晚,他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了一会儿后压低喉咙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学生只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你们骑自行车——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前途远大,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这事会传到校长那儿,然后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 ‎“我们骑自行车,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说了上司不好的话?”柯瓦连科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人讲话。”‎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这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向楼梯口一面说,“我得跟您声明一下: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偷听被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去,尽管报告去吧!"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万一,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就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哈哈哈!”‎ 这响在整个房子里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摘编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里科夫对“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华连卡没有爱情,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才引发一场闹剧,“差点结了婚”。‎ B.华连卡姐弟快活、兴高采烈地骑车,别里科夫看到后却“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样的对比表现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惧怕生活中任何变革的特点。‎ C.作者善用夸张手法塑造別里科夫的形象,如写“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D.小说以“昏了头,决定结婚”为开端,以“偶遇骑车”为发展,以“与柯瓦连科面对面的交锋”为高潮,以“婚事失败,生命结束”为结局,情节完整。‎ ‎5.柯瓦连科是一个“新史地教员”,这里的“新”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 ‎6.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小说这样安排结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但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摘编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7.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己,而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成为会“思考、筹划、谋算”的有心智的“整个活物”。‎ B.两三只白蚁只是一块块土粒土屑的搬运工,但随着群体的变大,它们的思维进一步突显,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能建造出美丽的晶状建筑。‎ C.寻蜜的单个蜜蜂是蜂窠的一部分,营巢的工蜂像胚细胞的一片组织,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 D.黏菌的细胞能把多个单独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生物,当它们是阿米巴状细胞时彼此疏远、互不接触,但能靠“聚集素”聚集一起并构成小虫子。‎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蚂蚁、白蚁、蜜蜂等生物的行为表明,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凝结成一个整体时,就能够显示出非凡的智结和拥有强大的力量。‎ B.人类巴不得把似乎过着两种生活的蚂蚁、白蚁、密蜂看作是异己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作者突出群体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智慧,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引导人类反思自己只重个体而忽视集体智慧的行为。‎ D.作为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也许是被动地连成一个群体,并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 E.本文语言或生动或幽默,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而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 ‎9.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C.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B.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 C.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D.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 B.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 C.‎ 韩愈身体袞弱,未老先袞。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 D.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景中含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中蕴含着诗人漂泊天涯的凄冷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后从视觉和听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声和星河的动荡,创造出雄浑的意境,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情怀。‎ C.颈联中百姓的哭声、樵夫的歌声异常凄凉悲怆,可能是诗人听到鼓角之声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 D.尾联以诸葛亮、公孙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要掩埋于黄土中来自慰,使忧愤的情绪得到真正排解。‎ E.全诗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 ‎15.本诗内蕴深厚,情感丰富。你能读出儿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借晚霞和野鸭描绘天高水远景象的句子是 ▲ , ▲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抒写归心似箭心情的句子是 ▲ , ▲ 。‎ ‎(3)庄子《逍遥游》中用“三千里”“九万里”的夸张写鹏展翅高飞的句子足 ▲ , ▲ 。‎ ‎(4)李密《陈情表》中写自己内外无亲境况的句子是 ▲ , ▲ 。‎ ‎(5)杜牧《阿房宫赋》拿钉子和谷粒对比,突出秦奢民苦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市场上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标榜自己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实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②生死关头,公安干警大义凛然,他们的披肝沥胆决定了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敬的人。‎ ‎③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吁,为讲学舌敝唇焦,完成了一个大贤大哲对社会的使命。‎ ‎④《战狼2》凭借紧张刺激的剧情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竞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⑤视频短片《追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引得不少人士观看讨论。‎ ‎⑥郑万铁路等蔚为大观的圆梦工程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助推着中国人追梦的步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话剧《纤夫》重在反映周恩来总理面对困难险境,始终信仰坚定、公正严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拉着国家命运之船奋力前行的坚韧党性和感人事迹。‎ B.我国网络文学在吸取欧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市场空间得以扩大,己经能够与传统文学形成共同发展。‎ C.传统观念里,技术作为工具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应当被人驾驭利用;而如今,人们渐渐意识到,手机等技术产品,对我们的依赖可能远比操控多得多。‎ D.“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原则,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致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 ‎19.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辞又称“骚体”,是屈原、宋玉等在战国时期楚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B.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C.词按照字数多少大致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 D.传这种文体一般以史实为根据,可加上某些想象性的描述,如《种树郭棄驼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再等等看,这四个字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精神毒品。平庸的人只会纸上谈兵,①,海边绚烂澄澈的日出,②;西藏墨脱如仙如虚的漫山桃花,只有每年四月风尘仆仆赶去的知音才能一睹美态……不要让理想中的一切,③。很多机会,你此刻不去尽力抓、猛力追,错过了,就不知道下次再遇见是什么时候。‎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庞大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外卖从业者中,有这样一些人:姜亚弟,一个边唱歌边送外卖的原创歌者,参加过快乐男声,登上过CCTV《越战越勇》;曾剑华,送餐途中遇到交通拥堵,在雨中疏通完交通后继续送餐;杨博闻,精通老挝语、泰语、日语,为了独居的老母亲,毅然回国当一个外卖骑士。‎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3分)B(A.“都能”说法绝对;C.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中国诗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D.曲解文意,“作者不赞同”错误。)‎ ‎2.(3分)C(张冠李戴,“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有误,原文是“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3.(3分)C(程度改变,“普遍运用过”有误,原文是“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4.(3分)A(错在“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 ‎5.(5分)‎ ‎(1)新近调来。从别里科夫“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可以看出。‎ ‎(2)有着与其他教员不同的新行为。如“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骑自行车”。‎ ‎(3)有自己的新思想,不受别里科夫辖制,且敢于表达对别里科夫的不满。如对别里科夫说出“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的话,是第一个对别里科夫说话不客气的人。‎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6.(6分)‎ ‎(1)从人物看:突出了代表旧思想、旧势力的别里科夫的腐朽、不堪一击;‎ ‎(2)从情节看:同前文写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形成对比,结局出人意料;‎ ‎(3)从主题看:象征了别里科夫代表的旧势力的腐朽没落和华连卡代表的新生力量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同时暗示人们如何同旧势力进行斗争。‎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7.(3分)C (错在“在老蜂王的带领下”,原文是“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 ‎8.(5分)AC(B.曲解文意,原文的原因只有后者,没有前者;D.强加因果;E.与文不符,其观点并无牵强偏激之处。)‎ ‎9.(4分)(1)对比论证。把个体的生物和群体的生物进行对比,突出群体生物的智慧。‎ ‎(2)比喻论证。如作者把蜜蜂的分群比作卵子分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蜂群的智慧。‎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3分)B ‎11.(3分)D(斗、斛是两种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少量﹑微薄。)‎ ‎12.(3分)C(“刚刚四十岁”错误,原文是“吾年未四十”‎。)‎ ‎13.(10分)‎ ‎(1)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始”“罢去”“果”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 ‎(“诚”“虽”“就”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5分)BD (B.应是“从听觉和视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D.其忧愤的情绪并未得到真正排解。)‎ ‎15.(6分)‎ ‎(1)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岁暮阴阳催短景”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的慨叹,“短”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悲哀。(2)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中的“天涯”“寒”字表达了诗人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凄凉。(3)忧国忧民的悲叹,颔联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4)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慨叹,“卧龙跃马终黄土”,一世之雄最终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更何况一般人呢!(5)老病孤独的寂寥,“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亲朋音信断绝的感伤和无奈。‎ ‎(每点2分,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对任三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6.(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17.(3分)A (①鱼龙混杂,指好人坏人都有。②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④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 ‎18.(3分)D (A.“反映……党性和事迹”搭配不当,B.“形成共同发展”成分残缺,C.“手机等技术产品,对我们的依赖可能远比操控多得多”不合逻辑。)‎ ‎19.(3分)C(A.去掉“宋玉等”,B.应为“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D.《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实为寓言。)‎ ‎20.(6分)①优秀的人懂得身体力行②只有起得早的人才能惊鸿一瞥③止步于“等”这个原地踏步的假动作 (或“止步于等待中”)(每空2分) ‎ 四、写作(60分)‎ 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